分卷閱讀53
在韓國(那時應該叫朝-鮮)隨時可能因為他們,榮華不在身首異處??墒撬麄冞€是去做了,并且有去無回,客死他鄉。 平淡的地方在,背景雖然設定如此,但是整個故事是圍繞一個少女展開的,少女的小名叫栗子,那個時候稍微有點身份人家的女孩子,大部分都是日本名字。家里面不喜歡這個日本名字,所以通常都叫她的小名。栗子的父親就是當年義士中的一個。 日本投降,戰亂和殖民都隨之結束,國家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栗子就變成了大名,日本名字當然也不用在叫了。栗子的父親死時栗子才三歲,她對父親沒什么印象,父親的存在卻影響了她一生。 當初奮不顧身的義士被眾人廣而告之,新政府需要英雄,新黨派需要人民的支持,她的父親和當初所有能查得到姓名的人,都成為豐碑,矗立在國家的徽章上,她的家族自然也受到上層的各種優待。 栗子的家族越來越富有,她能做的事情卻越來越少,不能跑,不能跳,不能說臟話。對老師要恭敬,對所有人要友好,對攝像機要會笑,對記者要會哭??薷赣H偉大,哭國家仁慈,哭領袖,哭政黨,哭任何她該哭的時候。 漸漸長大的栗子,生活一成不變的過著,時間飛逝,當初的榜樣也漸漸被社會給遺忘,她不用假哭也不用假笑,可惜的是她已經快要忘記自己什么是真笑。長大了就該嫁人了,她的夫婿如同以前一樣,是大伯選的,從父親過世,家里的一切都是大伯做主,她習慣了,也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對。 嫁人后的一切和以往沒什么不一樣,特定的場合笑,特定的環境哭,丈夫不好不壞,就像母親說的那樣,男人是天,只要聽話就好。她一直是聽話的,聽話的微笑面對二夫人、三夫人、第一個孩子、第二個孩子,直到她擁有了自己孩子,一個可愛的小女兒。 此時已經到了故事的尾聲,篇幅預計120分鐘左右的電影,只剩20分鐘,小女兒一天天的長大,栗子想把世上所有的美好都給女兒,想為她抵御所有的風雨,卻又害怕自己做不到那么強大。所以,她把自己會的一切都交給女兒,告訴她自己的生存之道。在該哭的時候哭,在該笑的時候笑,讓女兒仿佛她的翻版,仿佛另一個她。 李夕顏的不理解在于,這些總結和脈絡都是她按照柳楠晴的劇本,一點點理順拼湊出來的,有些不確定自己拼湊的對不對,還給柳楠晴的劇本上,有很多紅筆標明的地方,都是她的疑惑點,或者是她寫上去的猜想。 因為柳楠晴真實的劇本,一切都圍繞著栗子展開,中途只用了兩個場景轉換,一個是栗子原本的家,第二個是栗子出嫁后的家。外景極少,每一個外景場面卻很大,要動用大量的群演,比如國家演講,比如破爛的街道和人民。 柳楠晴的劇本是從栗子結婚開始,一點點展開故事,婚后平靜如水的生活,見到丈夫帶女人回來微笑面對,見到大伯的各種管制乖巧聽話,一切為家族生,為家族死。中間穿插各種小時候的回憶,還有故事背景的填充。全劇沒有任何爆發點,唯一的高-潮-點,是占篇幅不到十分鐘的各種官員和記者,最后的結局是栗子女兒出嫁。 一場盛大的婚禮做為開始,另一場盛大的婚禮作為結束。某種程度上,被教養的如同栗子一樣的女兒,是一個悲劇的延續,宿命的悲劇。李夕顏站在欣賞的角度,覺得整部片子唯一能看的,大概就是開始和結束,這種讓人無力的悲愴感。 問題是,柳楠晴把劇情切的七零八落,就像當初她的畢業作品一樣,需要創作者解答的故事,還叫什么故事。李夕顏翻到中后期才理順了整個故事,這還是在看文字劇本有一定功底的情況下。 劇本不是,要前置,要有平淡,要積壓讀者的情緒,等到高-潮爆發。劇本是要把所有的故事濃縮在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內的精華之作。前十分鐘還不能告訴觀眾到底在拍什么的話,站在商業的角度上就是失敗。 而從文藝片的角度,柳楠晴的故事,是一汪平靜的湖水下,藏在陰暗處的波瀾壯闊,這不止需要演員有強大的功底,也需要導演對影評有掌控力。那些細微的小地方,那些借物喻人的手法,一旦出差錯,就會變的晦澀難懂,又不知所謂,更別說把這樣的東西,拍出來的成品就更困難了。 柳楠晴的本子時間線很是混亂,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描寫栗子一成不變的婚后生活,李夕顏估算著大概進行到四十分鐘的時候,第二位夫人才出場,花了三頁在禮儀、見面、食物、閑談,畫風一轉栗子開始回憶起幼年的時光。 幼年剛剛進入到國家興盛的時候,直接跳轉到了生產的場景,然后繼續是早餐、午餐、晚餐,只是這次多了一個嬰兒,而這個家里突兀的冒出兩個孩子,稱呼栗子為母親,李夕顏幾乎看的一頭霧水。如果是觀眾,可能從頭到尾不都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直到所有的前置背景設定都已經展開,李夕顏東拼西湊的發揮職業素養,自顧自的補全整個故事的時候,劇本只剩下十頁不到。她翻看著劇本一片鮮紅,是真的想嘆息了,能這么思維跳躍的寫完整個劇本,并且在最后串起來了,也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 就算是藝術片,至少也要做到能懂,而不是要人看注解才能懂,因為柳楠晴還是個新人呢,新人這樣玩是沒前途的。雖然這樣比喻太過功利,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成名導演的藝術片,即使看不懂也有人愿意投資,有人愿意寫影評,有人為了作品叫好。 這就是電影界的名人效應,至少面對名導的藝術片,即使大部分人看不懂也愿意進場,刷一下自己所謂藝術修養或者裝個X。但是,新人算什么,新人的片子拍的不符合市場,一上來就沖高端去,那就別想要投資了,投資人是為了賺錢的,藝術片也是有錢賺的。 多少在票房上撲街的片子,導演還是會受到追捧為什么,DVD、周邊、投資人的名聲、發行公司的名聲,可能會獲得的獎項,業內對他們的認可。這些是比錢更重要的存在,這是另一種情況下的‘千金買馬骨’。更何況名導不會只有一部片子,多的是導演用商業片的錢,養著自己的藝術片,這個也是新人無法給予投資人的存在。 更何況,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柳楠晴真的能拍出一部,人人稱贊的藝術片,并且真的有可能獲獎的情況下,才有后續的所有事情。而柳楠晴還有一個隱藏的弊端,韓國是標準的男權社會,即使主流價值觀是男女平等,但是私底下大家都知道,社會是什么樣子的。 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下,電影圈更是男權的集中地,整個圈子數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