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3
么好兒。 柿子要挑軟的捏,安國公府同六皇子比起來,無疑就是那個軟的,這是其一。 其二,大概就是為了丁丹黎與狄琴蘇之事有所安撫,兩件事加在一起,這份禮倒是誠意十足。 第二份是晉陽王氏送過來的,作為救了自己嫡女的感謝,都是成套的珠玉首飾,精致異常,一看便知是用了心的,連帶著適合崔氏與阮琨煙的都有,倒叫她很是感動。 第三份是丁家送過來的,算是對丁丹黎的不當言行致歉,也是為了阮琨寧能夠放過一馬的感激,這個同前兩個比起來倒不是什么大恩,但是到底丁家是巨賈出身財大氣粗,所以送過來的東西也是很不錯的。 第四份是六皇子送過來的,一匣子東海珍珠,顆顆都有拇指肚大小,飽滿渾圓,色澤瑩潤,稱得上極品。 大概是為了…… 呃,阮琨寧也猜不出為什么他會送東西給自己。 是為了今日之事,還是為了前世的情分? 她想了許久,還是沒什么頭緒。 她對于前世的事情一無所知,今生也不打算同皇家扯上什么關系,實在不必同他有什么牽扯。 最終,她還是打算以后離他遠一些。 ——韋明玄哭暈在廁所。 到底念著阮琨寧是女孩子,禮物之中首飾布料很多。 阮琨寧隨意的捻起一只盤鳳玉鐲看看成色,又將臉埋在了柔滑若云的青煙緞上,看著這么多值錢的東西,興奮的要飄起來了。 素日里沒事,果然應該出門好好地刷一刷任務,出一次門就賺的盆滿缽豐,整個人簡直是被幸福感籠罩著,不能再好了! 崔氏本來還憂心忡忡,只怕自己兩個孩子適應不了新環境,會憔悴什么的。 直到回家見阮承瑞與阮琨寧都是紅光滿面,這才放下心來,打發仆從去定國公府送份禮,安撫了徐云姍后,才有心思好好教教阮琨寧。 “你有善心,自是極好的,可那藥經了你的手給王家姑娘,倘若出事,你又如何摘得干凈? 記住,在保全自身之后再圖其他,那才是正經?!?/br> 阮琨寧倒是沒有反駁,老老實實的點頭應是,一幅受教了的可憐樣子。 崔氏見了也是心疼,想著她也是在狄琴蘇那里受了委屈的,便不再說什么了。 沒過幾日,永寧侯府便收到了王扶婈的帖子,請阮琨寧前去赴宴,怕她尷尬不便,也沒有說是特意為她而設的,只說還請了其余幾位金陵貴女,于端午后五日相聚。 阮琨寧到底經驗少,便將帖子給了崔氏把關。 崔氏仔細的端詳了半晌,這才道:“有心了,阿寧屆時且收拾好,叫你阿姐帶你吧?!?/br> 阮琨寧眼珠轉轉,問道:“府里頭其余的姐妹們呢,要不要一起呢?” 崔氏將帖子輕輕合上,徐徐道:“她們想請的是你,表個謝意罷了。王家姑娘年紀同你阿姐相當,叫你阿姐去往來也是方便,你以為晉陽王氏會請一幫庶女旁支去不成?豈不是打了咱們的臉?” 崔氏戳了戳阮琨寧的胖臉,解釋道:“你叫府里其他人去了,是你的善意,可她們同你比起來,到底是身份不足,萬一受了輕慢,豈不是結仇?你固然是好心,到最后,卻也落不到什么好?!?/br> 阮琨寧吐吐舌頭,感覺自己到底還是太嫩了。 話說,阿娘的腦容量好像比自己大了好多啊…… 已經是四月末,眼看著就是端午,而端午過后,阮琨寧就要去謝宜昉那里,開始苦逼的上學生涯了。 阮琨寧表示:不開心。 五月初五,傳統節日端午很快就到了。 早在前一日五月初四,永寧侯府就以艾草與蒲,用紅紙配上蒜頭、石榴花等植物花朵,編織成人形或劍型的“艾人”、“蒲劍”,插于門眉或懸于廳堂之上,以防蚊蟲叮咬,并祈禱消除毒災。 薰蒼術以及白芷等香草、懸掛鐘馗圖、插菖蒲與艾葉以驅鬼等等諸項活動也熱火朝天的舉行著。 府里的公子姑娘都得一個香囊,其內有艾草、菖蒲等香草,以及朱砂、雄黃等物,再包以絲布,配上五色絲線制成。 崔氏還親手為幾個孩子編制了紅、黃、藍、綠、紫五色的合歡索,以“辟兵厭鬼”。 而金陵的街頭巷尾里,既有貨郎在販賣用五色絲線編結成,戴在孩子手腕上的長命縷,也有綢、紙、香藥之類做成的艾花與刻制的石榴、萱草等,以及會討小孩子喜歡的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女子往往將艾花簪戴在頭上祛邪辟惡,祈求平安。 這些純粹的古色古香的活動與氣氛,是阮琨寧前世完全沒有感受過的,既覺得很好奇,也很新鮮,對這個節日期待的不得了。 比起混吃混喝的阮琨寧來,阮琨煙就慘多了。 作為府里最年長也是最尊貴的姑娘,眼看著她的婚事就要提到日程上來了。 崔氏有意培養她當家主母的主事能力,于是苦哈哈的被抓了壯丁,同崔氏一起準備今年的端午事宜,不算是挑大梁,但是也開始試著自己做事了。 而對于阮琨寧以及一干吃貨來說,對于這個節日的感覺就是:又到了吃粽子的時候了好開心╭(╯3╰)╮。 阮琨寧表示:只有經歷了末世食物短缺樹皮都搶著吃的苦楚,才能體會到做吃貨有多幸福。 這個架空世界最讓阮琨寧滿意的一點,就是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復雜的烹飪技術,都已經成熟起來了。 在冬季的時候,甚至出現了梅堯臣的“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也就是所謂的反季節蔬菜,簡直是吃貨的天堂啊。 粽子此物,自古有之。 南北朝時,南朝梁代吳均編撰的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棟葉五色絲,皆汨羅遺風也”。 阮琨寧也不得不感慨,古人對于吃的智慧,其實一點也不比現代人少,反而更加精細,花樣百出。 不說別的地方,單單在永寧侯府里的粽子,她就見識到了許多種,中藥做成的的“益智粽”,瑩白如玉的“迷你”型粽,“蜜餞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