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1
升,兵部兩座吉祥物老熊同志和孫承宗紛紛跳了出來,譴責提出將‘永久減免陜陜甘三省農業稅’撤回的官員、居心不良、妄想陷楊太后以及當今于不義, 要知道自古以來為君者最忌諱‘朝令夕改’、有損朝廷威信之事。施鳳來不愧為文人出身,即使能力平庸,但揪人毛病,幾乎一揪一個準,與文武雙全的盧象升互相配合,三言兩語就將提議者逼迫得跪地請罪! 楊太后以及朱慈燐自然是很滿意這結果,直接擼了‘提議者’的官職后,順勢又將老熊同志、孫承宗二人塞進了內閣,至此兵部加上也剛進內閣不久的兵部尚書盧象升,兵部至此在內閣已有三人、算是加強了六部之一兵部的在朝廷之中的話語權! 泰昌七年五月,張獻宗拒絕了楊嗣昌、熊文燦的招降,率領起義軍逃竄至川,準備攻陷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圍太平。戰亂爆發后,代夫領職的重慶女總兵秦良玉提兵趕至,與張獻忠部隊展開了廝殺。 秦良玉手下‘白桿兵’威名赫赫,張獻宗與之交戰幾回,力有不逮之下竟懾于其威名,蒼惶逃走,秦良玉率軍追擊,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后夾擊,打敗張獻忠,使其退走湖廣。 此大捷消息傳回京師,出于對巾幗英豪的欣賞,楊太后下旨大肆封賞、贊美秦良玉,將她與古之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相提并論。就歷史所記載而言,楊太后這點并沒有夸大其詞。 或許是秦良玉敗退張獻宗的喜事起的好頭,接下來一直到年尾都沒有天災人禍發生,還不私心歸降的張獻宗一部蜷縮在湖廣的窮鄉僻壤處,不怎么冒頭、就怕明官軍搜索到他們的行蹤。 泰昌八年春,已然對招降張獻忠之事失去了信心的楊太后直接下令命湖廣等州縣諸將,聯合行動,對起義軍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 在湖廣等州縣諸將的地毯式搜索下,藏掖在窮鄉僻壤處的張獻忠等部終于被搜索了出來,并被明官軍圍困在了河南。為了沖出包圍圈,張獻忠決議向東挺進,進攻大明的龍起之地鳳陽。 歷史上,張獻忠等十三家農民軍首領是一起被圍困于河南的。而為了沖出包圍圈,張獻忠和李自成在闖王高迎祥的率領下,也是向東挺進、連破河南的固始和安徽的霍丘等州縣,直指明朝的中都鳳陽。 史書記載,當時義軍作戰主力乃是張獻忠部隊。他們在在大霧彌漫的清晨包圍了鳳陽城。不到半天,就全殲了守衛鳳陽的兩萬官軍,擊斃守將朱國正等人,俘獲了鳳陽知府顏容暄,并當著百姓的面,歷數他的罪行后,處以死刑。 事后,張獻忠將府庫里的糧食勻出一部分分給了當地的貧苦農民,然后讓百姓們砍光皇陵的幾十萬株松柏,拆除了周圍的建筑物和朱元璋出家的龍興寺(又名皇覺寺),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墳,同時將鳳陽富戶殺的一干二凈。 之所以發生這種事,一來是明官軍腐朽不堪兼之沒有防備,而如今這個已然成了架空的大明位面,因為有了楊太后這么一個變故。熟知歷史的楊太后早就在秦良玉敗退張獻宗部曲后,將公元1634年到公元1635年,也就是現如今的泰昌七年到八年,這年間史書、野史所記載的大小事情全都在腦中過濾了一遍,也就提前在鳳陽做出了重重部署,只要張獻宗以及部下敢來犯鳳陽,必讓他們全體有去無回。 隨后不久,向東挺進的張獻宗的確打上了攻進鳳陽、挖老朱家祖墳的主意。只可惜張獻宗部曲雖驍勇善戰,但還是不敵開了先知外掛的楊太后的大炮上陣、連翻炮轟,幾場下來,張獻宗所部可以用損失慘重來形容。 作者有話要說: 兩更完成,去補覺覺了,晚上還要繼續守靈呢!o(╥﹏╥)o,電腦先充足點,期望守靈時能夠有空碼字 ☆、第一百零一章 捷報回京后, 楊太后陷入了沉默, 許久之后,她望了一眼又在計劃耗費了多少糧草、多少銀兩、得出虧了結論、一臉沮喪、心情很不美妙的朱慈燐,沉聲道。 “楊卿依然覺得該招撫張獻忠所部曲嗎?!?/br> 回京送捷報的副手熊文燦道?!盎胤A娘娘陛下, 不管是楊大人還是下官都認為應該繼續招募張獻忠部曲?!?/br> 楊太后扣了扣案桌面,面上沉靜,顯然是在思索到底該不該繼續招降張獻忠。自古以來皆說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張獻忠自然算不上好人,某種意義上來講張獻忠也不算壞人。畢竟歷史上、張獻忠雖然投降了大明復而又反叛、但清兵入關后、張獻忠所部卻成了抗清的主力,其義子李定國更是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擁立永歷, 抗清救國的明末第一名將。 明史評價張獻忠性狡譎, 嗜殺,一日不殺人, 輒悒悒不樂。說實在話,楊太后并不太相信這點,畢竟明史是清建國后編寫的, 依韃子的尿性, 這其中的真實性就有點打折扣。軍人嘛、甭管是明官軍、還是所謂的起義軍, 都是殺過人、見過血的,往往以殺敵數論軍功。真要論嗜殺,誰有韃子入關后狠,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可不是假的。 再加之對于明末第一名將的欣賞, 楊太后從本心上來說是想招降張獻忠部曲的,所以反復斟酌后,才同意了楊嗣昌提出的招撫計劃。畢竟韃子雖然被打殘了,但經過休養生息后,總有一天會卷土重來,重新南下入侵。而正基于這點,楊太后才想盡快結束‘內戰’,不想再自己人打自己人。她可不想像歷史上的崇禎帝那樣,全力圍剿各類起義軍時,被后金那一波人撿了便宜。講真,歷史上滿洲韃子用幾十萬人居然能攻打下人口數萬萬的大明,這運氣簡直逆天。 嗯,都是朝綱腐敗外加小冰川時期這個小婊砸惹的禍! 思維再次發散的楊太后在心中暴了一句粗口,打發掉熊文燦后,她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明顯還在悶悶不樂的朱慈燐。 “怎么?覺得虧本了?” “可不是虧本了嗎?!敝齑葻铝艘豢跐釟?,悶悶的說道?!澳负?,兒臣算來算去,就算以戰死兵卒每人十兩的撫恤銀子計算,剿滅亂民所需的成本也過高,更別提母后你規定的戰死將士的撫恤銀子是每人一百兩銀子!” “百兩銀子很多嗎!” 誠然如今的物價很低,二十兩銀子就可以讓京師的五口之家嚼用一年,百兩銀子可以嚼用五年,但出于對保家衛國的將士們的敬重,來自后世的楊太后倒覺得這價位略低。只不過不論是她的兒子、現任大明的帝王也好,還是文武百官也好,都認為這撫恤銀子高得嚇人,要知道以往普通士兵戰死沙場后、只有二十兩銀子的撫恤銀子,加上層層克扣,到士兵家人的手中,只有少的可以的幾兩銀子、甚至沒有,所以才有好男不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