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0
尼瑪! 李明明虎虎生風地朝著代戰公主和薛平貴殺過去,為今之計只能抓住他們倆。 魏虎帶著大批兵士追了上來。 功夫高也怕人多。 “公主,你投降吧?!蔽夯⒌氐?。 代戰公主看著周圍一圈圈的弓箭手以及越聚越多的唐軍,看看魏虎,再恨恨地看看李明明,扔下了武器。 魏虎安排收押俘虜,李明明則蹲下看伙長、大嘴巴趙四、高個子憨?!麄兌检o靜地躺在地上。 伙長有一兒一女,是個曬娃狂魔;趙四愛講黃段子,但對上自己,就臉紅,話都說不利索;憨牛升了一級,終于不再為吃不飽飯發愁了…… 李明明走到代戰公主和薛平貴身邊,用劍鞘拍拍薛平貴的臉,對代戰公主冷冷一笑,“敢殺我的人,我讓他——償命!” 代戰公主怒道,“大膽!” “更大膽的事還在后頭呢,”李明明輕聲道,“你慢慢等著看?!?/br> 第66章 進長安獻俘 代戰公主畢竟是一國公主, 又是女人,魏虎等不難為她,只是看管起來。但薛平貴得照舊地戴枷坐囚車。 代戰公主對此很不滿, “我一國駙馬, 豈容如此折辱?” 黃叔敏彬彬有禮地笑道,“公主容稟, 薛駙馬于西涼,是駙馬, 于我大唐, 則是叛徒, 刑囚是應該的?!?/br> 代戰公主的抗議提醒了李明明。 李明明經過泉林關時,特意找當地的牢房借了唯一一副鐵枷,給薛平貴戴上, 換下了原來的木枷。 代戰公主氣得睚眥俱裂。 李明明學著黃叔敏的口氣,“公主容稟,鐵枷換木枷是因為怕有自不量力的來劫囚,這么一枷, 對方想帶走薛駙馬,只能把他用鋸子切開,腦袋、身子兩拿著走了?!?/br> 代戰公主幾乎厥過去。 原本, 對薛平貴,李明明只是替王寶釧出氣,想把他捉回來,并不一定非要致其于死地, 畢竟背叛發妻,罪不至死——至于他會不會因為叛國罪被皇帝砍了,那全看大唐與西涼的博弈,活著,是他的運氣,死了?那是他叛國的代價。 現在李明明自己差點被他殺了,這么多熟悉的同袍也因他而死,李明明已經下決心要殺!了!他!而且還得讓他受點罪再死。 至于代戰公主,李明明惡毒地想,你再想回到過去權傾西涼的時候是不可能了,我們怎么會給你報仇的機會呢? 對李明明這樣明晃晃的報復行為,魏虎只是微笑著搖搖頭,什么也沒說。 黃叔敏摸著下巴,一臉的后怕,“有的小娘子啊,真是不能得罪!” 那鐵枷讓薛平貴吃足了苦頭,不多時日,便被煎熬得形銷骨立了。 代戰公主倒是一直很康健,李明明猜,她是憋著一口氣,硬挺著呢。那就挺著唄。 時入隆冬,天降大雪,行路艱難,獻俘的隊伍死趕活趕,終于在新年元日之前回到長安,沒晚了給皇帝的“賀正禮”。 大唐王朝已經進入最后的階段,各種亂象叢生,再無復盛唐時的繁榮。李明明一路行來,很有感觸。 皇帝感觸就更深了,這快過元日了,隴西報了雪災,贛南又有暴民作亂,還能不能好好過個節了? 各地的賀表,寫得倒是花團錦簇,但具體有多少是真的,皇帝不敢深究。畢竟,就連黃門侍郎作為祥瑞貢獻的“鳳凰”,都是雉雞假扮的樣子貨。 這里面唯一真正能顯出皇帝文治武功的,便是魏虎的“獻俘”。 聽說魏虎等已經到了長安城外五十里,皇帝笑著連說三個“大善”。 即便與王允等不和的,此時也不愿掃皇帝的興,紛紛吹拍了皇帝一番。 哎呀,真是很長時間沒這么舒心了?;实鄹吲d了,便要給讓自己高興的人做臉。當下派太子及重臣們出城迎接“朕的大軍凱旋”——其實大軍還在邊關呢,就回來三千人。 遠遠地,李明明便看見了迎接的人。 太子一抬手,鼓樂奏響。為表示重視,太子帶著重臣們步行,迎了上來。 魏虎等眾將下馬,大步走上前去。 魏虎一躬身,“征西元帥魏虎,幸不辱命,守住了泉林關,奪回全部關外城池,擒獲妄開邊釁的西涼公主及駙馬,回長安獻俘,并賀陛下元正?!痹诼飞系臅r候,魏虎得到報告,最后一城也被拿下了。因為有實際的功勞,這匯報就特別實在,一點水分沒有。 太子把住魏虎的手臂,笑道,“勇德果然允文允武,是位難得的能臣。辛苦了?!?/br> 太子又與別的將領打招呼,見到白衣銀甲的李明明,笑道,“這便是三娘吧?” 李明明躬身施禮,“臣王寶釧參見太子殿下?!?/br> “好!好??!”太子倒是沒把住李明明的胳膊,但是也頗為客氣,又問李明明傷好了沒有。 “勞太子殿下顧問,已是大好了?!?/br> 太子忙著跟諸將拉關系、樹立個人形象,魏虎也與朝中重臣們寒暄,不管是不是一個陣營的,這種時刻,都是一團和氣,親得很,大家的政客素養都是很及格的。 重臣們也看李明明,她的身份、經歷、軍功決定了她不可能“泯然眾人矣”。 李明明站在王允面前,輕聲道,“阿爺——” 王允倒霉催的,生個不靠譜的閨女,為個野小子,跟自己三擊掌,斷絕父女關系,雖說“養不教,父之過”吧,但這懲罰也太嚴重了。李明明很同情這位當爹的。 王允盯著李明明看,比原來黑瘦了許多,眼睛里既不是過去的嬌俏,也沒了非要嫁薛平貴時的偏執,只是一片坦然,還有堅毅,仿佛能頂天立地一般。 三娘,終究是成人了。 王允點點頭。 李明明笑了。 看到女兒的笑臉,王允搖搖頭,嘆一口氣,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啊。 太子帶著眾臣,騎馬的騎馬,坐轎的坐轎,與大軍一起進城。 路旁圍觀的百姓很多。有的是因為快過元日了心情好,有的是因為已經好些年沒見過獻俘的了,這回看了,下回再看就不知道什么時候了,更多的是因為“王三娘呢?哪個是王三娘?” “王寶釧”出名,全拜皇帝所賜。 皇帝找人寫了一篇。 宰相家的小娘子看上窮書生,百姓表示:喜聞樂見! 書生被敵國公主招了駙馬……嗯,這就有點傳奇了。 宰相家的小娘子千里奔襲,征戰沙場,把駙馬逮了回來! 快捂住我驚掉的下巴。這跟大家擬想的不一樣好嗎? 若是一味的忠孝節義,其實沒多少人感興趣;若是太過香艷,只困于內帷情愛,好些時候不好拿出來說,而“王寶釧”的故事,有情愛,有忠義,有沙場征戰,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