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39
,與其說是為了考校學生學業,還不如說是給他們看個新鮮,增長一些見聞。羅三郎久不出題,這一次重出江湖,便又給長安城的讀書人們貢獻了許多新話題。早前曾經當面痛斥羅用的那名河東青年,對于這種情況就很不爽,雖然有幾分好奇,但他用自己強大的自尊心壓制住了這份好奇心,堅決不去看那一份試題。這一日,他赴一名好友的邀請前去參加一個宴會。這個時代的上層社會常常會有各種宴會,尤其是在男子之間,倒也并非全然都是縱情聲色,飲酒狎妓,主要還是要看你跟什么人一起玩,像這個河東青年這般,他的朋友基本上都還算比較正經。這些個正經青年的宴會上常常都有詩文,有時候也會談論實事,這一次,趕上長安縣令羅用新出了一份卷子,于是眾人便在席間談起了這個。“……依諸位之見,不知今夜這風多少度,這水多少度?”眾人宴飲之處乃是在一水榭之中,一名青年憑欄而坐,舉杯飲下一口清酒,復轉頭詢問眾人道。桌邊正在吃菜的一名青年笑著答道:“今夜甚熱,依我看來,這風應有五六十度?!?/br>又有人沿著石階走到水邊,伸手在水中劃了一劃,道:“這水倒是頗涼,不知有無二十度?”河東青年:……甚?他們這是在說甚?而他的這些好友卻像是上了癮一般,見著什么都要問一問,這物什應有多少度?那剛端上來的熱菜多少度,桌上的殘羹多少度,冰鎮的寒瓜多少度,樣樣都要議論一番,聽得這河東青年一頭霧水,又不想出洋相,最后只好強灌了自己幾杯白酒,裝醉了事。次日,他問自己的書童關于那個多少多少度的事情。他那書童倒也是個識字的,消息亦頗靈通。書童告訴他說,早前那長安縣令出了一份卷子,其中一題曰:“假設,陶釜煮水,水開之時,溫度為一百度,冬日甚寒,河水結冰之時,水溫為零度,問諸君,人體體溫約莫多少度?”“多少度???”這河東青年好奇道。“答曰:依我之見,約莫三十六度?!边@便是羅用給出的標準答案。也有人說他這個答案不準,于是眾人各抒己見,說幾度的都有,橫豎這個年代也沒個溫度計,誰也不能證明他們的猜測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這河東青年聽完這番話,細想了想,昨天晚上那誰說夜風能有五六十度,那家伙是不是傻,那風定然沒有五六十度!“你把那試卷取來,與我細看?!?/br>“喏?!?/br>第425章奇事一樁自從羅用出了這一份試題以后,長安城中許多郎君,便為那溫度的事情爭論不休。就連婦人娘子們聚會的時候,也愛討論這個話題,畢竟這個話題沒有門檻嘛,不管是讀書多的還是讀書少的,都能說上一兩句。其中眾人爭論最多的,還是人體的體溫,羅用說人的體溫約莫三十六度,很多人并不以為然,這個東西看不著量不出的,你憑什么說它就是三十六度,肯定也是瞎猜。后來,有個老道去終南山拜訪孫思邈,兩人見面的時候,老道便把這幾日長安城中眾人正在討論的這個話題對孫思邈說了,并問他的意見,在他看來人體應有多少度?孫思邈一聽這個題目,便知曉這出題人肯定就是羅用,不過他也沒有說破,只是對自己的老友說道:“依我之見,約莫三十六度?!?/br>這老道一聽,這么巧,羅用也說三十六度,你也說三十六度,你先前莫不是已經聽別人說過這個題目了吧?孫思邈便說自己也是猜測,而且這體溫與那血壓一樣,應該也是有手段可以測量出來的,只是目前并無那樣的器具。這老道回到長安城以后,便把這個事情對別人說了。眾人一聽,那孫思邈也說人體的體溫約莫三十六度,孫思邈乃為高醫,既是他所言,大抵應是不差。于是就這樣,三十六度就成了標準答案。羅用:……話說羅用回京也有半年多了,期間他也曾去過一次終南山,乃是與大娘五郎夫婦同去,就是為了感謝孫思邈為大娘看診,讓他們兩口子順利生下了飛兒。孫思邈見羅用來看望自己,頗高興,讓弟子們準備了豐盛的飯食招待他們,又妥善安排了住處。他們住在終南山的那兩日,孫高醫時常要尋羅用說話,夜里也要秉燭夜話,羅用與大娘五郎兩口子就住在兩間相鄰的屋子里,大娘都不知道羅用甚時候才回來睡的覺。待到離去那一日,只見他小臉黃黃,眼圈微黑,一路上不停打著哈欠,方才在車上坐了沒多久,便歪著腦袋睡著了,回到家中以后,便再也不提去終南山的事情,孫思邈的弟子來請他都不去。大娘雖心疼羅用,有時候卻也難免要念叨他幾句:“與那孫高醫一同談論學問,那是多少人盼都盼不來的好事情,你倒好,還嫌太累?!?/br>羅用也知曉大娘這是心疼那些學問,但她顯然是不知道那些醫學專業教科書的可怕程度。近來因為羅用新出的那一份卷子,長安城中又有一些人說羅用這個人可能是個天才。羅用那是自家事自家知,前世常常聽聞有那智商多少高多少高的天才,想必在唐初這時候,就在這大唐上下,應該也存在著一些智商極高的天才,至于羅用自己,他并不屬于那個群體。不過這件事倒是給羅用提了一個醒,眼下這個年代雖然也有天才的說法,卻并沒有測試智商的手段,而那些流散于民間的高智商人群,就是一個還未被人發掘的巨大寶藏。若說發掘出這些人才以后,要放到哪里去培養,目前對羅用來說,自然就是那羅氏機器坊了。羅氏機器坊剛開張那時候,總共招納了三百多人,分成六個班,之后的幾個月時間里,陸陸續續又收了一些人,眼下已有七個班。在這七個班里面,待遇最好也最受重視的是甲班,這個班的人干活的時間比別的班要短,每日里主要就是學習,各種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每個月也發工錢,并不比別的班少,而且如果考試考得好,獎勵亦是頗豐。不過那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這個甲班的人,更有機會接觸到機器坊里的一些核心工程核心技術。早前有一甲班女子,在參與制作紡紗機的時候,提出了一個設想,并且在班頭的支持下,與同伴幾名男女一起,制作出了一個樣品。這些年輕人的手藝還是有些欠缺,做出來的器械也不太成熟,并不算很好用。但是他們所造出來的這個器械,再經過有經驗的匠人們數次調整完善之后,確實能夠更好的解決白疊花絨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