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51
那流放嶺南的,去了那瘴氣遍布之地,還不是等死嗎?”“那也未必?!?/br>“我聽人說,那辣椒能破瘴氣,嶺南那邊現在種辣椒吃辣椒的人,比長安這邊都多?!?/br>“就算給他們活下來又怎么樣,那日子也不好過?!?/br>“連條水泥路都無?!?/br>“嘖……”“哎呦,這一次被牽連的人多啊?!?/br>“對了,京兆杜氏這一次也牽進去了,你那師父不是與那杜七郎有些交情,還有那個杜構,我聽人說,早前他也曾去過西坡村,你可識得他?”說著說著,有人便問阿普道。“識得?!?/br>說到這個杜構的事情,阿普的心情也是有些沉重,當初那杜構在村里待了挺長時間,為人十分謙和,對他們三個昆侖人表現得也比較尊重。“那杜郎君這回攤上事兒了,他那弟弟杜荷,便是太子黨的主謀之一,已經被斬了,聽聞杜構這一次便是受了牽連,要被流放嶺南?!?/br>“坊間不少人都道這杜郎君可惜了,他這幾年在萊州那邊,帶著當地百姓做魚罐頭,可謂是造福一方,長安城這邊有些人還吃過他們做的魚罐頭呢?!?/br>“他們京兆杜氏也是世族大家啊,雖說那杜淹杜如晦現如今都已經過世,但總還有人在朝為官,怎的竟會沒人站出來替他說話,那杜荷在京城謀反,關那萊州的杜構什么事???”有人不解道。“這你就不知道了吧?”“京兆杜氏那時候也在風口浪尖上呢?!?/br>“別說相幫,他們杜家里邊有些人怕是還要恨死了杜如晦這一支?!?/br>“他們杜家人原本也不甚和睦?!?/br>“這回不一樣,這回這個事情吧,不僅是杜荷摻合進去了,還有那杜如晦的親弟杜楚客,跟他也脫不了干系?!?/br>“杜楚客是站在魏王李泰那一邊的,也是幫著魏王出謀劃策,出力甚多,甚至還出面去游說群臣,為甚?就是為了給魏王爭那太子之位啊?!?/br>“你說那太子好好的因何要反,還不是心中不安,怕自己最終會被那魏王給弄下去了?!?/br>“你們可是忘了當年的事?當年那太子李建成,不就是……”“嘖嘖……”“總之杜家人這回是不敢吭聲了,那杜荷作為主謀直接被砍了就不說了,那杜楚客也沒落著好,連魏王都被逐出長安城,送到封地去了,他又能討著什么好?”“這兩個人這回給家族惹出這般大的禍事,那京兆杜氏,如今還能保住自身就算是不錯了,哪里還敢說什么?!?/br>“杜楚客也被流放了?”“那倒沒有,魏王府那些個親信皆被流放了,獨那杜楚客,圣人看在他兄長杜如晦的面上,就把他貶為庶民,沒有流放?!?/br>“杜楚客都沒流放,那杜構怎的……”“誰知?!?/br>“他那兄弟杜荷畢竟是犯了謀反罪啊?!?/br>“哎呦……”阿普坐在一旁,默默聽著他們說話。這天氣一日熱過一日,長安城的夏日尚且悶熱難耐,莫說在那嶺南之地,不知那杜郎君如今身在何處,是否已經到了嶺南。第366章保杜構在二十一世紀,嶺南這片地方也是發展得很不錯,全國四個一線城市,嶺南便占了兩個。然而在唐初這時候,嶺南卻著實算不得是一個好地方,唐政府在秦嶺以南設置嶺南道,其地域范圍包括后世的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大部分地區,云南東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嶺南道的治所在廣州,后世是廣州市,這時候的廣州乃是一個州名,治所所在城池亦稱廣州,廣州是個有名的港口城市,許多番邦人士通過海運來到這里。這時候的海運還是相對落后,所以這些胡商們大多都是沿著海岸線航行而來,唐政府允許這些胡商在廣州居住,甚至專門設置了番坊。然而被朝廷作為流放政治犯的地方,又怎么會是廣州那種富庶繁華之地呢,像豐州崖州那些地方,都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若是被流去了合浦、日南、九真那些地方,那真是哭都沒地方哭去。朝廷之所以要把這些人流放出去,一來是為了懲治罪犯,二來自然是為了讓這些人在余生之中發光發熱,到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地方去搞搞開發。豐州崖州那些地方自古以來便是有名的流放之地,已經有不少前人在那邊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所以生存條件相對還算是比較好的。不過就算如此,當年有個被貶崖州的晚唐官員李德裕,還是寫下了這樣悲愴的一首詩歌:“一去一萬里,千去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br>在這個荒蕪落后的年代,人類站在大自然面前,還是十分地渺小無力。這時候的人想要開發一片荒蕪之地,往往要用無數的人命去填。包括羅用他們眼下所在的河西走廊,早前在漢代那時候,便是當時最主要的流放地之一。這些被流放的人里面,其中不少犯人可能是因為自己犯了罪,但肯定還有很多人,是像杜構這樣被親人連累,或者是其他方式的連坐。古時候的連坐制度非??膳?,最殘酷的時期,就連鄰居犯法都會被連坐。唐初這時候政令還是比較寬和,建朝之初,原本就應該讓百姓休養生息。李世民這個皇帝又很重聲名,因那玄武門之變,畢生都受桎梏,總想表現自己仁德寬厚的一面,在這些事情上下了不少功夫。朝廷的官兵前去萊州杜構家中拿人的那一日,萊州百姓群情激奮,當地義士與這些官兵僵持對峙,就是不肯讓他們捉了杜構去。就連當地的官府,隱隱也有回護之意,只是一個勁兒地安撫那些前去拿人的官兵,讓他們莫要心急,免得惹出民憤,屆時他這些人怕是誰也擔待不起。雙方僵持之下,最后還是杜構發了話:“杜某這些年下過江出過海,甚大風大浪沒見過,那嶺南又有什么可怕,去了便是?!?/br>他這也是不想連累當地民眾,若是趕在年景不好的時候,亦或是戰亂年間,那他便也沒有那許多后顧之憂,只是眼下這天下太平,當地百姓的生活也是一日好過一日,在這樣的好時候,若是為了他杜構一人,連累這般多的民眾,著實不值得啊。不日,官兵押著杜構上路,往那嶺南而去,在他們身后,七八名義士一路緊隨,言是要跟著他們一起去嶺南,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們這一次若是回不去,家里的妻兒老小自有相鄰幫忙照顧。當地父老還與他們籌備了不少盤纏,杜構這些年也掙了一些錢財,再加上當地百姓給的,他這一路上也不缺錢花,吃得好住得好,又有那些義士相護,官兵們也不敢十分欺侮于他,不時再請他們這些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