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4
顯然是一筆虧本買賣啊,于是他含含糊糊道:“要不然我過兩天回城幫你問問?!?/br>“如此,便多謝馬兄了!”羅用一臉感激地拱手說道:“這條路若是修成了,我到時候一定讓人給你修個功德碑。就立在路邊上!”“嗨,嗨,那倒不用啦?!?/br>“要的要的?!?/br>“那怎么好意思?!?/br>“不用不好意思,凡是出過力的人,我都讓人把名字刻上去?!?/br>“……”馬飛陽愣了愣,突然間靈關一閃福至心靈,原來這棺材板兒并不是想從他身上掏錢,而是要讓他從別人身上掏錢,這還有什么好為難的,當即拍胸脯保證:“三郎安心,此事便包在我身上了!”“如此,全賴馬兄幫忙了!”羅三郎登時眉開眼笑,這修路的錢可算是有著落了。第124章功德碑關于修路一事,馬飛陽這一次在南方那邊,也聽說了不少這方面的事。南方不比北方,北方因為一直作為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各種基礎建設自然也就比較齊全,在加上北方邊境常常要打仗,就算是為了方便士兵的行軍以及糧草的運輸,修路這件事也是必須要做的。比起北方多官道的情況,南方那邊則有不少私人鋪設的道路,這樣的道路大多也不是免費供人行走,通常都是要交過路費的。馬飛陽聽他的朋友說,那些收過路費的人,有時候看情況也會客串一下強盜劫匪,在這個交通閉塞通訊不便的年代,隨便殺那幾個人,一般也不怎么擔心會被官府查出來。北方的官道雖也要收過路費,但那好歹是官府在收,就算是遇到心黑的吏員,最多也就是多收些錢帛,殺人劫貨的事情鮮少聽聞,相對南方來說,北方這邊的治安還是好得多。所以這時候很多北方人都很害怕去南方偏遠地區,這時候的南方還有很多原始森林,多瘴氣,當地人多排外,社會秩序又比較混亂,外地人在那樣的地方,人身安全往往得不到保障。但是從這一次的南方之行中,馬飛陽依舊看到了不少商機,回到離石縣以后,馬上又從他兄長那里聽聞了占城稻的事情。占城稻這個東西在離石縣當地也許只是種來吃個新鮮而已,換了在南方,絕對就是一個產糧利器,這種稻子可以在旱地種植,頗耐貧瘠,生長周期也比較短,對一些南方山區來說再合適不過了。馬飛陽與他兄長商量過這件事,兄弟二人都認為,如果他們馬家能給南方人帶去這種可以在旱地種植并且一年可種兩季的稻種的話,肯定就能與那些南方土著打好關系。說起來,他們馬家想要擴張市場也不是一兩天了,尤其是那些尋常商賈到不了的地方,利益最是豐厚。沒見那朔州趙家,僅僅只是經過小幾十年的積累,無論是財力還是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都要超出他們馬家一些,僅僅只是在長安城那邊的經營還不如馬家。所以馬飛陽這一次來西坡村,真正的目的還不是水泥,他看上的是羅用家里的那些占城稻稻種。這稻種的出處也是個謎,早在那杜構來到西坡村不多久,馬四郎聽說了占城稻一物,就著手開始打聽了,只是以他們馬家的關系網,一番聯絡之后,竟然全無收獲。馬四郎猜測,杜構的這些種子,要么就是從南方某個部落流出來的,要么就是從海外而來,聽聞昆侖一帶亦能產稻。馬家人想要羅用手里的稻種,卻又不好直接開口,于是便決定先由馬飛陽來西坡村探探風向,羅用若是并不十分看重那些種子,他們便花錢從他那里買來,或者是以別的條件交易也行,反之,羅用若是十分看重這些種子,那么馬家這邊就要另想辦法了。現在種子的事情沒有進展,倒是牽扯出了修路一事,羅用甚至還許了馬飛陽一雙膠底皮靴。事實上無論有沒有這雙靴子,馬家這一次肯定都要幫羅用出力的,這件事還得交給馬飛陽的兄長馬四郎,目前馬家在離石縣當地的產業基本上都由此人經營,相較于馬飛陽,他與城中那些商賈富戶更能說得上話。這件事做起來也簡單,馬四郎約上城中的幾個商賈富戶,在酒肆中小坐了一番,把事情跟那些人說了說,然后當即就有人表示:“修路乃是積德行善的好事,某雖不才,卻也愿盡綿薄之力,三郎已經為我們離石縣做了這么多事,修路這件事,如何還能叫他為難,我們幾人湊一湊便是?!?/br>其他幾人紛紛附和,當然也有人在心里腹誹漂亮話都被這老小子說完了。修路本來就是積德行善攢名聲的好事,他們這些當地的鄉紳商賈做來也是尋常,再說此事又關系到羅三郎,在座這些人,誰又不想給羅三郎賣個好。第二天一早,這些人就帶上錢帛,趕著自家的牛車馬車一同前往西坡村,這隊伍可比昨日在酒肆里頭壯大了不少,都是后來得到消息,決心要與眾人一同出力的。這一行人浩浩蕩蕩趕到西坡村的時候,就遇到不少村民在村子外面修路,這條路從水泥廠那邊出發,這會兒已經修到許家客舍前面一點了。前兩天羅用在于馬飛陽商量定了之后,便去找他們村正說了這件事,然后又道,畢竟是本村的事,也不能干等著別人出錢出力,剛好這兩天大伙兒地里頭的莊稼也收完了,賦稅也都交上去了,這便開始忙一忙修路的事情吧。田村正也覺得是這個理,他還說,就算果真有人愿意集資捐款,他們村的人也不能不出力,這兩天他還要去前面幾個村子走一走,見一見那些村子里的人,與他們商議,這修路的事情,大伙兒要各自負責一段,能有人幫忙出錢買水泥就已經很好了,鋪路的事情大伙兒肯定還得自己做,總沒有他們自己在家閑坐,卻要別人花錢雇工幫著幾個村子修路的道理。從西坡村到離石縣,總共也就三四十里路,幾個村子分一分,確實也不算多,等到這條路修好了,村民們出行也就方便許多。在這個年代,很多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只在一個村子里生活,對于農民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到走投無路的時候絕對不會輕易離開,又因為商業不夠發達,戶籍管理嚴格,出門打工也是很少發生的事。對于這些人來說,如果能有一個機會把他們村子附近的路修得更好,大伙兒自然也都是很愿意的,錢財多了出不起,出點力氣總不成什么問題。西坡村村民這兩天一邊鋪著路,一邊也是有心擔心,怕那些城里人不肯出這個錢。以羅三郎的財力,怕是不足以支撐這一整條路的鋪設,再說他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羅三郎傾家蕩產為大伙兒修路啊。但如果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