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
這么想的,人們對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職業了解多少呢,消防員、環衛工人、便衣警察,這三種職業保障了人們生存環境的安全和整潔,很多報紙都做過類似的報道,但傾向找這個行業的楷模人物,以點帶面的略談他們的職業,側重的還是傳統的學先進樹典型那一套,老實說,對于行業中的佼佼者,人們是欽佩的,但優秀人物形象是高大的,行為是超凡的,普通人拍馬都趕不上,只能敬而遠之,同時還會產生誤解,好像警察、消防員就是給英雄當的。 這種認識無疑是帶有偏見的,那我就想何不從這些職業的日常工作入手,幾點上班幾點開始跟蹤記錄,形式跟真人秀差不多,應該能夠引發人們的興趣,畢竟人人都有好奇心,別的職業的工作內容是什么樣的,多多少少都想知道點吧。 當然策劃這個選題,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窺私欲,而是為了祛魅、辟謠,譬如,做金融的是不是點金勝手,醫生是不是罔顧患者亂開藥,作為記者,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記錄他們一天的工作過程不偏不倚,人們看了自有公斷。 最后重中之重,文章的立意,選題的旨歸,是為了揭示一個道理,平凡中見偉大,世俗中有閃光,就算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只要堅持、只要盡責、只要無愧我心,環衛工人和宇航員一樣值得人們敬重” 說到得意處,舒楝雙眼閃閃發亮,劉聞恍然失神,很多年前的自己也是這樣的意氣風發激揚文字吧,可是那個正直的少年人去哪兒了,他的理想,他的抱負,他的志氣,他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信念,都去哪兒了。 劉聞搖搖頭,哂然一笑,把剎那的失落與感懷輕輕拂去,又做回青年人心目中的精神導師,嚴正不失溫和地給出評語: “職業敏感度是需要訓練的,對于很多人來說,可遇不可求,而你已經具備了,我想你會成為一名好記者的!” 哇,高規格認同,舒楝仿佛看到百佳新聞工作者的大獎在向她招手,想入非非了會兒,她屏住笑意謙虛,“我算哪門子的好記者” “在你眼中,什么樣的才算好記者?” “能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的記者” 劉聞深深凝視,似自語似忠告,“捍衛夢想是需要勇氣的” “以夢為馬,選擇永恒的事業,我——早做好準備了!” 舒楝握住門把手回頭,“師兄,你是我的偶像,追趕的目標,所以,我會加油的!” “偶像啊……” 劉聞目光半嘲半諷,落在不知名處。 作者有話要說: 作者:以下幾章又名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新聞工作者是如何墮落的! 第8章 小卒向前沖 舒楝策劃的選題寫成系列報道后反響不錯,電子郵箱里的讀者來信爆滿,贊揚的提建議的占多數,還有不少人寫信表示感謝的,感謝365行日常的系列報道在他們擇業時幫了大忙。 無意間做了件和諧社會的大好事,連報社的幾位頭頭都耳聞了舒楝的大名,透過她的頂頭上司劉聞師兄轉達了對她的賞識,并叮囑她這個初出茅廬的小記者再接再厲……聽著很意味深長,舒楝忍不住揣摩上意,難不成自己奮勉進取,就有機會從編制外變成編制內? 舒楝機靈懂事上班賣力不拖后腿,社會新聞版的同事都很喜歡她,和她開玩笑,說她是報社的小紅人。平時采訪也會帶上她。正如劉聞所說,舒楝的職業敏感度很高,經她整理的采訪提綱很少被采訪對象拒答。采訪錄音簡單加工就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專訪。 工作順風順水,偶爾幫同事忙,舒楝也不居功,看她這么上道兒,同事們也樂得假手于人,舒楝不是活雷鋒,她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廣結人緣不過是為了等一個機會,一個真正能挑大梁的機會。 法律賦予了記者采訪權,但讓誰采訪的決定權卻握在領導手中。也就是說,無冕之王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置身于報社這個職場環境中,處世之道可是相當重要的一門學問,研究到退休都不為過。 舒楝的觀察力不俗,眼色也一等一的好,她很快發現了其中的門道。 真才實學欠奉,溜須拍馬很在行的人,業務上雖沒啥建樹,卻混得如魚得水,在報社是潤滑劑一般的存在,嘴甜會來事兒,上至領導下至保潔阿姨都被哄得皆大歡喜。 自詡清高目下無塵的人多半后臺硬,端著誰的帳都不買的架子我行我素,就算背地里不招人喜歡,照樣牛叉轟轟地橫著走,原因無它,上頭有人,采訪自然是綠燈多紅燈少。 報社中也有磨洋工熬資歷的人,用劉聞師兄的話形容就一個字“懶”,告誡見習期的新人一定要勤奮上進。對于編制外的新人來說,末位淘汰制可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刀,絲毫懈怠不得。 以上三種是特例,深諳逢迎諂媚技能的人畢竟不多,生來家世開了掛的人也有限,而懶得動彈的人想必有所依恃,不然見天端著茶缸子混日子還不被開掉? 撇開特例,多數人都是從新聞民工起步,進了報社,英雄就不問出身了,同一起跑線再次起跑,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凱歌高奏一路向前? 通俗點說,都是從頭開始,若干年后,同事之間的貧富差距直逼基尼系數警戒線,有人月薪兩三千,有人月薪過萬,用收入衡量記者優秀與否是不對的,但收入高的記者必有其過人之處這點準沒錯。 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不是收入高就令人佩服,舒楝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為了金錢和權力出賣新聞自由的人舒楝恥與為伍,用實力說話的人她心向往之,就像師兄劉聞,他沒靠山沒背景,全憑才華和頭腦賺取高薪,非常勵志。 師兄處事外圓內方,做人有原則有底線,做事策略機變,他的這套生存哲學,舒楝推崇備至,在工作中也唯師兄馬首是瞻,凡是師兄交代的事,她都當成做課題一樣認真對待。 人一生中會有幾個轉機,稍縱即逝,舒楝沒想到屬于她的命運契機來的這么及時。師兄讓她去跟一條強制拆遷的線索,舒楝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從寫得快麻木的短平快新聞稿中脫身,去做一件輿論喉舌該做的事:為民發聲。 突如其來的使命感讓舒楝熱血沸騰,她迫不及待地想去第一線沖鋒陷陣,因為太興奮太激動就連師兄又說了什么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 劉聞有一瞬的遲疑,他不確定這個剛從象牙塔走出的小姑娘為了理想能拼到什么程度,或者說,去掉所有光鮮體面的修飾詞,揭開浪漫主義的面紗,她是否意識到,記者不是上帝,它不是全能的,它只是一份普通的職業,風光背后的辛酸和尷尬,她是否深切體會過,她是否知道自己在從事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