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51
師德考核的內容之一,每年都有人不定時的下來choucha,萬一被投訴查實,那好日子可就到頭了。 因為是義務教育,是以這些先生也都是拿的官府下發的俸祿,收到官府的監管也是正常的事情。 因為教育方面算是禮部的職能之一,這監管人自然也是從禮部抽人,另一部分就是從原本的御史臺里挑人了。原本的御史風聞奏事,但是在新朝這些都是老黃歷了。如今誰要是敢沒有真憑實據就隨便告人,少不得被人反告一個誹謗罪,那可是要反坐的。 無論在后世這一條會變成什么模樣,在林瑜的眼皮子底下,現在大概算是難得的吏治清明的時期。 伊藤小五郎自己出來買早飯的時候,正好看見眾多的小學生禮貌地排隊在一邊等著拿自己的包子的情形,不由得神情復雜。 該驚訝的已經在船上驚訝過了,現在再看到這樣類似的情形,他不禁反思,如果真的只有那些公卿貴族的孩子可以教授的話,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了。這些孩子雖然都出這話一樣的制服,但是身上的書包明顯還是有不一樣的,可見家境也不一樣,并非所有人都是富裕之家。 想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并非因為官位和階級而存在,否則大皇帝陛下也不會這樣自掏腰包也要大力推行教育。他后來在自己的出使日記中這么寫到,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他都一一記載了下來,后來被當做重要的史料保存了起來。 另一位伯恩男爵就沒有那么多的感慨了。他算是貴族中學識還算不錯的,能說會寫,還會吟誦一些十四行詩來享受姑娘們的追捧,但是真要他對林瑜大力推行的義務教育有什么樣的想法的話,那就是不愧是這個強大帝國的皇帝陛下,愿意這般花費。在他的眼里,這樣的花費只能算的上是奢侈的浪費,還不如買一些金銀珠寶來的有意義。 撇懷鲆飭希他這樣的言論在傳回他的祖國的時候,收到了不少有識之士的抨擊。只可惜這時候的貴族階級還沒有完全的消亡,新興的資產階級還沒來得及崛起。至少在在貴族階層之中,像伯恩男爵一般對林瑜的奢侈津津樂道的人不少。他們只覺的讓天下的人普通一等的接受教育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浪費,更是認為有這樣財力的林瑜應該是一個連馬桶都由黃金打制,鑲上珠寶的人。 但是,其實在很多由身在東方的使臣寄回來的信件中看得出來,林瑜其實是一個很節儉的帝皇。他倒不是可以節儉,畢竟皇家的財富眾多,他本人打小也是王孫公子一般長大的,要說節儉的話和真的不能和百姓相比。 只不過,林瑜一向秉持著物盡其用的原則,從不再無意義的地方花費多余的錢財。就比如說,在喪葬這一方面。因為本朝廢除了徭役,是以皇陵應該怎么建,花皇家內庫的還是國庫的銀錢就引起過私底下不止一次的討論。 這件事一傳進林瑜的耳中,他就知道工部尚書之前沒有領會他的意思,直接把人給喊過來,當著他的面,將那個皇陵的圖紙給劃了。并告訴他,讓他建的皇陵是以后所有皇族宗室的墓地。真正需要用心的地方并不多,甚至沒有多少需要建設的地方。畢竟,林瑜的標準大概也就是他印象中后世的公墓,花費自然從皇家內庫來。 雖然這也算的上是皇家私事,但是林瑜這樣的簡單的想法顯然把工部尚書給嚇壞了,居然不敢領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畢竟林瑜在百姓之間的聲望相當之高,這要是傳出去這么簡陋的陵墓是出自他的手筆。他們可不會管什么這是林瑜自己的想法,只會覺得他這個當官的不干人事。官能不能當下去兩說,走上大街都要被人唾罵那是妥妥的。 后來還是召集了外班大臣,大臣們原本還以為林瑜這是不滿意皇陵的興建進度呢,結果一看皇帝陛下自己的準備,一下子哭笑不得。這要是趕上了一個庸碌荒yin的皇帝,當大臣的難免頭疼。但是要是趕上了這樣的一個圣明過頭的皇帝,當大臣的也不輕松。 和工部尚書想得一眼,他們也覺得這樣的皇陵一旦建完,那他們這一班的大臣日后就等著被百姓痛罵吧,連在青史上也少不得落下一個逼迫皇帝的污名。天可憐見,他們還真沒有,倒是皇帝自己一臉的堅持。 在臣子們的苦勸、尤其是白安的勸說之下,林瑜才稍稍退了一步。甚至為了勸說,大臣們紛紛表示這一部分的費用可以讓國庫來出。沒道理國庫管著天下犧牲將士的身后事,卻連自己皇帝的事情都不管??!這時候,他們儼然忘記了,之前是誰為了到底那一方出錢而爭吵了。 就這樣,雖然雙方各退一步,但這史上最為簡陋的皇陵這一頂帽子依舊是摘不了了。但是,也因為如此,林瑜在后世才會被稱為完人而被后人所稱頌。 到底,那部分建皇陵的錢還是林瑜自己掏的腰包,畢竟這要讓國庫出了,這些在座的大臣在以后少不得被人給揣測。在這方面,林瑜自己不在意后人評價,但是對這些的臣子,還是比較善解人意的。 說會這一邊,相比于被安排著悠哉前行的兩國使臣,那個年輕的荀先生卻是一下船就被專人給借走了。還是走水路,從天津港輾轉至內河,從京杭大運河的通州港下,走個二十來里,就到了京城腳下了。 這一回擬定的赴歐使團在預期中要在整個歐洲帶上個五年左后才回來,至于為什么將荀先生這樣難得的人才放出去,一來是因為這一位先生自己有意去接觸一下西方的文化,二來便是林瑜考慮過的怎么講西方的人才給盡數吸引過來的問題,荀先生自愿當這樣的餌。對于他這樣的人來說,能夠沉浸在學術中的同時,還能給皇帝陛下效勞,哪里還能找得到這樣的好事呢! 這個荀長林原本在鄉間研究數理雖然也自得其樂,但是在讀書人的圈子里,儼然就是不務正業而聞名了。為了這個愛好,自小不知道被多少長輩同窗給嘲笑,他就更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愿搞研究。為了研究數理,他甚至還躲進了深山之中,幸好他打小體格健壯,靠山吃山,養活自己無虞。大約是躲得太深了,居然連外面天翻地覆了一年多都不知道,還是出去逃亡了又回來的家人想起家里還有這么一個兄弟,以為他死了跑去深山一看,人家活得好好的,看這精神氣,比他們這群剛輾轉回來的還好呢! 這個年近三十還來得及娶妻的大光棍兒的軼事就被傳了出去,不知怎的,到了管云飛的耳朵里頭。其實,就算是管云飛不去找到這么一個人,知道了新朝科舉中居然有著數算的荀先生也已經高高興興的準備去科考了,他還野心勃勃地準備去考皇家科研院,絲毫不覺得自己有沒有落選的可能性。 不過,管云飛派出的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