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3
” 一群人浩浩蕩蕩的到了宣和殿,卻見銘帝舒服的躺在樹下乖涼,常青則一臉疲累的為其打扇。 蕭君徹大步上前,對常青做了一揖,驚得常青手中的羽扇都落了地:“皇上,皇上,使不得,使不得?!?/br> “常公公,這些年,辛苦你了?!?/br> 一言輔出,銘帝霍地睜開了眼,不敢相信的盯著常青怒問:“原來你是他的人?” 常青見蕭君徹已經自己承認,便也沒有出聲,算是間接的承認了這個事實。 “常青,我一輩子都信錯了你?!?/br> 言罷,氣得重咳不止,蕭君徹冷眼看著這一切,卻無情道:“若不是父皇做得這般狠絕,朕也自會永遠保守這個秘密。要怪,父皇只能怪自己?!?/br> 銘帝聞言,卻是邊咳邊笑了起來,常青不語,卻還是上前為其拍背順氣。 蕭君徹將一切看在眼里,故做惋惜道:“若是父皇不折騰,朕自會將常青一直留在父皇身邊,不過現在,朕改變主意了,所以,常公公,從現在起,調回承乾宮當差,父皇這里,就不用再管了?!?/br> 常青彎了彎腰身,道:“謝皇上?!?/br> 這么多年,都是常青在銘帝身側侍候,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銘帝的喜好,如果調走了常青,那便是讓銘帝過得更艱難,他突然就慌了起來,怒道:“逆子,你不可以這樣對我?!?/br> 狠狠轉身,蕭君徹笑得無情:“為何不可,父皇你已退位做了太上皇,朕知道你不愿見我,也再沒有來尋你事,找你麻煩,可父皇為何還不罷手,還動用最后的余力,意圖禍亂朝綱,父皇,這江山現在是朕的,朕要這江山不倒,便沒有人能動搖?!?/br> “原來你又知道了,朕當真小看了你,不,是我們所有人都小看了你,你居然誠府如此之深?!?/br> 銘帝感嘆著,卻又有些幸災樂禍的說:“江山易打不易守,我倒要看看,你這個嘉隆皇帝,要怎么來平息這場風波?!?/br> “父皇既然這么想知道的話,那么朕便提前告訴父皇朕的決定了?!?/br> 聞言,銘帝一幅看好戲的表情,盯著蕭君徹,豈料,蕭君徹卻比他笑得更得意:“小桑,你且聽好了,今日上奏請辭的官員,無論多少,亦無論官職大小,朕通通準了,讓他們從哪兒來,便給朕回哪兒去?!?/br> 一語即發,常青與小桑同時跪倒在蕭君徹足下,異口同聲:“皇上,不可??!” “不可,也得可?!?/br> 言罷,蕭君徹冷冷轉身,在銘帝驚詫的眼光中,詭笑著絕塵而去。 嘉隆元年,七月初七,蕭君徹下了一道震驚朝野的圣旨,準辭了包括兵部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刑部侍郎、內務府總管等等,總共一十八的辭官申請。 周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而此次上書請辭的官員,有十名乃三品以上重要官員,八名三品以下官員。 此旨一發,不但是未牽連的官員心中大亂,而在名單之列的請辭官員,更是內心惶惶,他們確實忠于銘帝,對蕭君徹施壓亦是為舊主不平,但卻沒有料到,蕭君徹竟然敢逆天而行。 置朝堂于不顧,只圖平心中怒氣。 上官青止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請皇上收回成命?!?/br> 蕭君徹淡笑自如:“上官愛卿當知,天子金口玉言,豈有收回之理?” 龍相雖不愿與上官青止同流,但也冷著臉站了出來:“皇上,三思??!” “眾位愛卿現在一定覺得朕,是個昏君了是嗎?但是,朕也有話說,朕初登大位,正是用人之際,可是他們做了什么?他們居然請辭,而且不是一個人,是一十八人?!?/br> “朕自問,并未做出什么對不起眾位愛卿之事,若是有愧,亦只對父皇一人,可眾位愛卿當朕是天子了么?既然你們還不清楚誰才是這天下的主人,那朕只能自己告訴你們。不知道愛卿們可還記得當年國師的話,如果不知道的,朕可以讓國師,再說一遍。小桑,請國師上殿?!?/br> 小桑聞言,大聲道:“宣國師上晉見?!?/br> 一人,仙風道骨,意氣風發的步入金殿,三乎萬歲后,直視蕭君徹雙眼,蕭君徹一笑:“國師,有勞您仙駕,朕的愛卿們想聽聽當年國師對朕的預言,不如國師再講與他們聽上一聽?” 國師一笑,朗聲道:“有何不可?!?/br> 言罷,轉身面對群臣,鏗鏘有力道:“皇上降世之是,貧道曾有言:陰年陰月陰時生,孽星至,天命歸!順著生,逆者死!” 言語落地,群臣鴉雀無聲,蕭君徹忽而騰坐而起,俯視群臣:“朕,不信命,但朕若真是孽星,那么朕也不介意讓愛卿們重新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孽星至,天命歸?!?/br> 言罷,蕭君徹寒眸淡淡掃過眾人各色的臉孔,又喚道:“小桑?!?/br> “奴才在?!?/br> “這辭官的一十八位神仙,既然不肯為大周國賣命,怕是有了異心,想要效命他國,朕不想枉殺好人,卻也不能不防萬一,所以,即日起,便禁足于各府之中,讓他們好好的反省反省吧?!?/br> “是,皇上,奴才這就是擬旨?!?/br> 幾句話下來,群臣冷汗如雨,再無一人敢小看這位新的皇帝,他的手段,他的無情冷絕,比之銘帝,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那十八名官員之中,有一人,顯然是氣惱至極,怒罵道:“昏君?!?/br> 蕭君徹聞言,只是瞅著他那么溫柔一笑,一霎那,風華絕代,他溫溫的吐出一言:“愛卿此言差矣,朕乃孽君?!?/br> 自此,孽君之稱,竟真的成了蕭君徹的代言,世人皆知。 ————- 蕭君徹并不是那種獨斷專行的人,他之所以在此件事上,如此執著,卻也并不是因為生氣。 事實上,從這件事上,他已看出了眾人的不滿,許是對他的不滿,許是對他這個人的能力有所懷疑。 所以,他下了第一道旨,為的就是讓那些人不能再抱任何僥幸的心理,不甘心臣服之人,他并不十分想挽留,所以來一次殺雞敬猴的戲碼也是必然。 而他的第二道旨,便真的是要敲山震虎了,讓那些還蠢蠢欲動的人和心,都收斂起來,告訴他們,如若不從,那些人就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