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96
有一套,這幾個月瞧著你都瘦了,可是四處跑動,累著了?” 張小環松開她,就勢在石凳上坐下來,笑道:“知我者莫過大丫,大丫,咱們今個兒一起吃頓飯,瞧著咱倆沒有好好的聚一聚了?!?/br> 那是自然的,宋青宛親自下廚做了幾道美食,兩人吃得正歡,完顏玉便來了。 看到一身男裝的張小環,完顏玉有些郁悶,坐在那兒就見桌上宋青宛親手做的飯菜全部落入張小環的口腹中,心里不是滋味兒。 當初他不是下了令,張小環若著男裝,不得進出他的后院,怎么這令是白下了? 宋青宛心虛,張小環權當得了失憶癥,后知后覺的還給完顏玉倒下酒。 宋青宛為了穩住這亂吃醋的家伙,便又跑去小廚房做了下酒菜,過來的時候,沒想張小環和完顏玉兩人早已經喝了起來,完顏玉也早已經把當 第468章張獻文之死 完顏玉終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出京回嶺南了,他走的那日,張府傳來惡耗,張獻文帶罪自縊了,留下一封長達五頁的上表書,是留給梁帝的,梁帝看后,竟然也落下淚來。 君臣一場,提攜知遇之恩,怎么說梁帝給張家帶來了榮華富貴,可張獻文也把自己的才能回報給了朝廷,沒有張獻文就不會有梁國如今的安穩,梁帝豈會不知,可是帝王向來懂平衡之術,晚年的梁帝也沒有到迷失心智的地步。 由于對張獻文的愧疚,梁帝對張府的人心下一軟,由著他們出京回老家去,從此以后張府又回歸地位低下的商人,以后或能成皇商,但地位已不能同日而語。 跟隨張獻文的一干寒門士子,請流朝臣,有的告官還鄉,有的外放,梁帝懷著對張獻文的內疚,便沒有再為難這些人了。 張府的人出了京,壽王的人馬也出了京。 張府的人是往上平郡去,壽王的人馬卻是往嶺南去。 然而半路,張小環便與宋青宛匯合了。 宋青宛和張小環坐在馬車當中,宋青宛知道張小環很難過,她以前最驕傲的人便是她的侄子,如今她侄子就這樣的沒了,一個家族的興起需要幾代人的維護與支撐,一個家族的落魄,卻是一代人便足夠了。 算下來,張家以前沒有出個張獻文,至少也是個大富商,如今要跟著他們遠走嶺南,一切從頭開始,是好是壞,全系壽王身上了。 宋青宛上前抱住她,張小環沒有出聲,宋青宛也不必多勸。 走了約半個月的路程,先前跟隨張獻文身邊已經辭官的朝臣紛紛與完顏玉匯合,隊伍不知不覺壯大,完顏玉的人馬也跟著壯大。 這一路上多半是文祥從別的地方調來了金甲衛相助。 一日住店的時候,宋青宛看到了宋洐君,他居然也辭了官跟來了。 其實宋洐君自從夏國回來后便一直不得受重用,雖有其恩師扶持,梁帝卻還是對他防備甚深。 宋洐君在夏國的所做所為早已經被人傳入梁帝耳中,君臣之間再要建立起信任卻是很難的一件事。 清晨,宋衍君過來了,宋青宛與張小環同出同進的,兩人與宋洐君見了一面,于張小環來說,若是張府還能有妙齡的女子,張小環鐵定愿意把宋洐君拉攏回來,哪怕是以此來撐張家的門戶。 但是張獻文這一生起起落落,底下只有一子一女,女兒卻是小,只得七八歲的樣子,如今都由張小環在撫養,反正她也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兒,張獻文留下來的唯一兒子成了張府繼承人。 宋洐君把他們這些辭官回鄉的朝臣近況說了一遍,到出發的時候,宋洐君跟著坐進了朝臣的馬車,隊伍接著往前。 宋洐君居然愿意跟著去嶺南,雖然以前幾次三番見了宋青宛的時候便已經表明了心跡,但宋青宛還是挺感激他的,在夏國的時候若沒有他的睿智,他們恐怕也不會有今日了。 這一路上還算安穩,只是那日夜里完顏玉的人馬卻收到一封密信,京城里傳來的。 完顏玉與文祥在房里商量對策,那信里的內容令完顏玉很不安,原來是他先前安排小家伙去了那個島嶼上,原本完顏玉打算等他們到了嶺南落了腳,他再派人把孩子接來,沒想到那座島嶼會梁帝知曉,如今竟然派了大批刺客往島上去了。 文祥建議完顏玉連夜帶兵出發,偽裝成普通商人,而大陪隊卻依然按著原計劃進行,這樣既能迷惑京城里的那一位,又能保證王妃的安危。 完顏玉思前想后,最后在下半夜的時候帶著親衛與文祥連夜走了,只給宋青宛留下了一封信,只告訴宋青宛他打算把孩子接回來了,并沒有多言。 宋青宛第二日收到信的時候,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怦怦直跳的,總感覺要出什么事來。 于是召見文祥,卻得知文祥和忽魯都跟著去了,軍營里頭的大小事務由衛三刀和秦羽負責。 宋青宛只好召來宋洐君,把完顏玉的行蹤說給宋洐君聽,宋洐君陷入了沉默。 張小環坐于一旁,忽然問道:“會不會是皇上的調虎離山之計?” 宋青宛一聽心下擔心起來,對啊,會不會是這個呢?要是這樣該怎么辦呢? 宋洐君卻是搖了搖頭,“也未必,或許真的只是王爺去接小公子而已?!?/br> “但于安危著想,咱們這個隊伍的戰力著實太小,不如先把各位大臣安置妥當,保住了他們的安危,咱們再接著往前走,等王爺歸來,咱們再派人手回來接各位大臣便是?!?/br> 宋洐君的提議也是為整個嶺南好,這些大臣可都是以后嶺南的根基,他們雖是寒門出身,卻一直跟在張獻文身邊,也是能人異士,張獻文不在了,如今宋洐君成了他們的頭領。 宋青宛聽了宋洐君的話,隊伍一分為二,一半的兵衛護著各位大臣,喬裝一番在一處小鎮上落下了腳,宋青宛的隊伍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接著往前走,且走得比較高調,就像剛出京時一樣。 宋洐君把人安排好了,他一人一騎居然又追了過來,在馬車外停住,宋青宛挑簾看他,驚訝道:“你怎么來了?你本該與他們一起的?!?/br> “這一路上多有兇險,在王爺沒有回來之前,我不會離開隊伍的,我雖無功夫,卻還有些計策,或能派上用場?!?/br> 宋青宛看著他,都已經快三十的人,他怎么就沒有什么變化,依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