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75
寇搶掠城鎮,滿載財物子女揚長而去的守將們也能緊閉城門,在堅實高大的墻垛后射箭、投石驅敵,撿回十幾具尸體報功了。以前深印在眾將心中,以為韃靼騎兵縱橫關外,明軍不能對戰的念頭漸漸淡去,另一個念頭在眾邊將心中滋生出來。——這些虜寇是可以打敗的,他們也可以出關殺敵。這念頭在兵部尚書馬文升,在幾位閣老、在中樞諸大臣們的心中也漸漸強烈起來。紅薯初收,崔燮剛把栽種指南寫完,準備印出連環畫科普版時,李東陽便遞給他一本的大綱。講的就是錦衣衛們深入草原,探查出小王子王廷所在,引領朝廷大軍襲殺韃靼部,將這些蒙元遺部趕入極北荒原的故事。崔燮感動地說:“恩師這么忙,竟還要cao心我這連環畫,弟子實在慚愧。其實弟子已看好了李獻吉與祝枝山等人寫這套書……”李東陽笑道:“謝什么!這是我愿意寫的,我還得謝你能印出它來呢。大明遭韃靼、瓦剌、女直等邊蠻侵擾了這些年,又有土木堡之恥……平虜寇才是我們這群老頭子真正心心念念的大事,哪怕再忙,也能找出工夫寫這真正要寫的東西。何況這也只是本大綱,還須你找別人寫全了它的?!?/br>崔燮翻了翻那本足有百余頁,說是大綱,其實細致如的文稿,重重點頭:“弟子恰好寫完了紅薯栽培指南,往后仍親手給這本書編排配圖,定要把它印得和早年的錦衣衛一樣精細?!?/br>李東陽擺了擺手:“不可不可,你還是把心思多放在侍奉御前、東宮講讀上,這個只用心挑那擅寫文章的做,叫你家畫匠配圖也就夠了?!?/br>那怎么能夠。這是李老師寫的稿子,又是謝瑛的大男主,他不親自畫也要親自打草稿、審核,絕不能敷衍。回到家里,他就發了帖子給自己家那幾位常駐作者,要開番薯文會。對,又是番薯,這回是番薯豐收了。中秋后,皇莊上試種的紅薯順順當當地收獲了,一畝竟產到了六百斤上下。天子大喜,滿朝文武共相慶祝,立刻有科道官上本,奏請在各地軍屯中推廣此物。弘治天子當即準了這道本,又命人將薯種分給各府州,叫當地官府栽培薯苗,推行至百姓間。新收的番薯自然又要賜給大臣一批。如今京里種得多,賜的就多,幾乎是人人有份,不像去年廣州只能貢上了幾千斤,官職低些的都得不著賜。崔家開春時還拿年節留下的番薯作種,辟了一個小菜園專門栽種它,到秋天收了數百斤,不只夠送人的,還能開始做紅薯淀粉、紅薯粉條和粉皮了。這場番薯文會上的吃食,也終于從糧食里摻紅薯,進化到了紅薯里摻糧食。眾才子們吃著新紅薯制的點心,悠然議論著文會上該作什么體例的文章,要不要順便作幾首詩詞曲。主持會議的崔學士喝了口紅薯糖水,清咳一聲,在上首嚴肅發言:“今日請諸位來寒舍開文會,是因有一部新連環畫要印,想請各位寫文稿。我這里現已叫人翻印了幾份大綱,請大家先看一看,再做定奪?!?/br>立刻有幾名大漢托著雪白楮皮紙印的彩封大綱,擺到各位才子面前。眾人定睛看去,只見封面上茫茫大漠,風沙漫天,陰云間掛著橘紅的太陽。畫面上的太陽、沙丘、枯樹都微微屈曲變形,像是和觀者隔著一層炙熱的煙火。在畫面正中,立著一個騎馬的紅衣身影,畫得極小,五官也不清楚,可那挺拔的身姿中卻顯出一股銳氣,像要沖破這蒼涼天地、落日斜暉。封皮左側寫著八個濃墨重彩的大字:錦衣衛之塞上風云。☆、第283章說好的文會,原來就是讓他們寫新文稿的討論會。才子們偷偷腹誹了兩句,但新文稿送上來之后,看著那幅孤寂蒼涼的封面,看著那八個殺氣逼人的大字,他們的神經立刻就繃緊起來了,所有埋怨都拋到了九霄外——這是錦衣衛!這是真正的錦衣衛!不是給兩個國舅寫著玩兒的,而是自他們年少,甚至他們當中某些人還是童子時就已興起來的真正錦衣衛連環畫!即便畫中那人小到看不清眉目五官,他們也一眼認定,那就是曾平白蓮教、破無頭案、發誣告案,又在中帶領十四千戶平倭的謝鎮撫!這回他們要寫的是真正的謝鎮撫和十四所千戶,可能還有王窈娘和她丈夫封云了!雖說他們在崔家日常出入,也見過不少回隔壁那位謝鎮撫的原型,錦衣衛同知謝瑛,可那位謝同知畢竟沒平過倭寇,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就好像崔學士——他們看連環畫時看著那個聰慧溫柔、善體人意的崔翰林,怎能想到他本人是這么個、這么個見了風流才子就要逼著他們讀書向上,健體強身,為百姓著書的嚴厲先生呢?幾位才子激動得呼吸都有些不暢了,忙叫人取手巾擦手,抹得干干凈凈了,才接過大綱翻看起來。新的故事是掃蕩草原虜寇。先是平倭,終于要平虜了。朝廷要是也肯平虜該有多好?眾人心中感嘆,一面低頭看書。這個平虜的故事風格與之前的錦衣衛一脈相承,文字清麗婉轉,間雜的詩詞也頗動人,但其描寫的故事卻不似文筆那么清婉,而是如一張弓弦般繃著,處處藏著血腥。這個故事從十四千戶平倭寫起,寫的是日本國王被□□兵馬從幕府逆將手中解救出來后,俯首稱臣,愿永奉大唐為主。周邊各國都懷中國威德,命使者奉寶物為大唐天子賀壽。西域諸國使者送禮進京時,卻被蠻族小王子截走重寶,于是眾使臣都到京中請求天子做主。錦衣衛鎮撫謝瑛受命追回國寶,于是帶著十四位千戶輕騎出塞,深入大漠尋找蠻族王庭。書中寫蠻族殘虐直白得叫他們毛發直豎,寫草原荒漠則如臨眼前,偶爾插著細致如生的圖畫,有大漠寒夜、有刀光劍影、有千里水草、有雪滿雕弓……前一頁還是草原王帳前歡騰的篝火酒宴,后一頁便是草原中被綁縛驅趕如牛羊的漢家百姓,看得這些才子們心如刀割。錦衣衛們在追殺中漸漸分散開,后又盡力尋到同伴,將拼死探得的地圖和大漠王庭所在都交給謝鎮撫,眾千戶們卻都因傷重或為引開虜寇追殺而不得回鄉,只能背立夕陽,遙望他向中原絕然而去的背影……祝枝山眼淚滴落,模糊了眼鏡,邊貢、李兆先這樣的沖動少年更是險些跑去旁邊的謝府看一眼。幸好峰回路轉,謝鎮撫終于把整張地圖帶回國都,天子震怒,發九鎮之兵掩襲大漠,踏平了蠻族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