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47
他一個人就能寫得過來。他前兩年在家鄉還發展了個好友唐伯虎,三年后也要進京趕考,照這勢頭,他們還真不著急挑作者。兩人都感慨張氏兄弟長大了,不那么汲汲營營地求名了,卻不知他們兄弟不催稿,其實是因為辦的大案少了。自打他們從李廣身上嘗了甜頭,就好上了抓行賄的jian佞這一口兒。兄弟倆釣魚執法釣得太勤,名聲在外,儼然成了兩位編外的鐵面御史。朝廷內外官宦見了他們,都趕緊擺出一副不畏權勢、不媚上邀好的風骨,不肯上鉤。二人后頭再沒抓出什么能與李廣案相比肩的大案,要把小案子也出成連環畫書,又嫌這些瑣事拉低了他們倆的名頭,挑挑撿撿到如今,也就只有個陳云案略值得成書。所幸他們現在有了更要緊的事,也顧不上為著急了——太子加冠了。太子要出閣了。皇太子朱厚照在這科會試結束后正式行了冠禮,從此天下諸司的奏本呈上時,都要加寫別冊上于東宮。雖說東宮這看奏折的權力就是個擺設,可既然太子要開始觀政,就得選才學人品俱佳的老成賢臣充任輔導官,侍奉太子讀書。太子都要讀書了,兩位國舅能不緊張嗎?他們倆還牢牢地記著那天父親和老師吃醉了酒,說要他們做太子的榜樣,要逼著他們從頭學四書五經的事呢!那時虧得他們兄弟機警,賭咒發誓說要給太子出試卷,引導太子向學之心,兩人才逃過民一劫。如今太子長大了,要讀書了,他們要是不能踐當日之言,做個能引導太子讀書向上的好舅舅……崔先生可是明年秋天就要回京了??!兩人想起崔燮那一身武功和層出不窮的文山題海,暗暗打了個寒顫,轉身望向皇宮方向,望向巍峨宮殿內深隱的清寧宮。他們得做一對嚴師嚴舅,往后只得對不住太子了。從此他們進宮,再不給太子帶宮外新鮮的吃食玩器,再不帶錦衣衛漫畫,只帶進去兄弟二人量著太子學業進度,給他出的考題。什么選字填空、什么判斷對錯、什么帖經墨義、什么短文……當年崔老師怎么考他們的,他們就怎么拿來對付外甥,立逼著小太子閉卷答題,考得太子一愣一愣的。舅父們變了!舅父們竟這樣疏情狠心,逼得他比東宮那群老先生還狠!東宮的先生們還給他進帶字的圖畫教他識字呢,這滿篇都是字,他還認不全呢!有的字還不會寫呢!朱厚照叫他們強迫著做了幾回卷子,做得頭都疼了。開始時他還好好做,后來卷子越做越多,他煩極了,就故意寫錯。兩位國舅也是從小熊到大的,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就下了狠手,批改完卷子竟叫他對照答案把錯的重寫上十遍。小太子終究太年幼,叫他們的氣勢壓倒,竟沒敢不寫,直到晚上舅舅們離開后,也還是老老實實地對著卷子邊哭邊抄。撫養太子長大的保母衛圣夫人給他擦了擦眼淚,心疼地說:“小爺可去尋皇爺、娘娘求助,叫國舅給你減幾遍讀寫?!?/br>服侍他的老伴譚吉太監也嘆氣:“小爺年紀尚小,平日看看外頭進上的畫片識識字,聽老奴講講孝經也就罷了,哪兒受得了猛可地抄這么一大篇卷子?”太子丟下筆,哭著去找皇后告狀了。國舅欺孤,國舅逼孤念書寫字!這一狀先告到皇后面前。張皇后竟半點不偏心兒子,看著那幾篇抄得工工整整、寫得滿滿當當的卷子,只覺著弟弟忠心可嘉,為太子讀書事盡心盡力,值得夸獎。皇后不僅不管,還叫人賞了國舅,夸他們出的題目好。氣得太子跑去文華殿見天子,請父皇做主,不許國舅再進宮……算了,就不許他們給自己出題吧。天子看了小舅子出的試卷,竟然也跟皇后一樣覺著出得好,不舍得叫他們改了,只溫聲安慰太子:“朕與國舅們說,叫他們不逼著你重寫那些遍錯字就是了。這卷子出得其實不難,只是你學得少,做起來就顯得難。當年父皇做的題目可都是國子監與翰林先生們出的,比你這要多多少倍呢,等你長大了,做習慣了就好?!?/br>朱厚照敏銳地察覺道,父親這段安慰中隱藏著更深、更大的陰影。先生輩將來也要給他出題目!出得將要比他做的這幾篇還多!不可能,明明先生們都只給他看畫得漂漂亮亮的、上面只寫著幾個大字的畫片,侍書教他寫字時也不甚逼迫……皇太子不死心,轉天讀書時便拿了張氏兄弟出的卷子給侍書的費宏、靳貴等人看,悄悄告狀:“國舅逼孤做這么多卷子,還逼孤抄寫錯字,孤手指痛?!?/br>費宏當年曾伴太子考試,自己就是從題山題海里做出來的,看到這卷子,倒是挺懷念地笑了笑,道:“兩位國舅這手出卷子的本事,真是和……咳,國舅們是真心忠于太子,為大明社稷江山著想,才盡心勸太子讀書的。那些一心引太子荒唐游戲的,才是小人行徑?!?/br>他們這些校書、正字官還都是些好脾氣的年輕人,勸人也勸得溫柔;叫講官王鏊這樣嚴正的老臣知道了,反倒又給太子講了一通勤心向學的道理。太子不明白那么多大道理,只知道自己的功課又加多了,國舅們還能隨時沖進宮里給他考試。他幽怨地翻著國舅們之前送的,心中百味雜陳。清寧宮寂寂無聲,沒人敢來勸他,獨有一個平常并不受重視的中年太監湊上前來,低聲勸道:“小爺莫煩惱,國舅們終究不能宿在宮中不是?他們不在的時候多,若再有要逼著小爺重抄多少遍的時候,奴婢們可幫著小爺寫?!?/br>東宮喑喑,竟有一個人敢出來幫他!太子看著那太監平平無奇的容貌,心中涌起一股溫情,難得開尊口問了一聲:“你喚什么?”那太監低頭答道:“奴婢劉瑾,就在殿中伺候灑掃,本不該跟小爺答話。不過古人云,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奴婢見小爺心懷憂愁,不敢不出來說話。奴婢從前跟鐘鼓司人學過些有趣的玩意兒,最能開解煩悶,若是小爺信得過……”他還沒說完,小太子便把那本合上,目光炯炯地看著他:“你真能解孤心中憂煩么?那下次兩位舅父進宮時,你能不能攔住他們,不讓他們給孤出那么多卷子?”劉瑾臉皮微微一抽,低聲道:“二位國舅是古直君子,行事端正,不可攔阻。但等他們走后……”等舅父們走后……那還要你們何用!第266章弘治八年、九年這兩年間,先是李東陽進了內閣,而后鄉、會兩試又取中了許多崔燮的舊相識,再后來連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