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78
大器了?這孩子畢竟也有些靈異,要不然怎么會五歲還不會說話,直到遇見那個僧人說他“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叫父親改了名字才開口呢?王狀元素來以長子為榮,教訓歸教訓,深心處跟崔燮一樣堅信他將來能成器——只是沒想到他能出息成圣賢而已。是以最初聽到兒子要做圣賢的激動情緒過去后,他仔細想了想崔燮的點評,又有些淡定了。“圣賢”之說雖有些夸張,但崔燮點評的重點更應在那句“能知天人之際”,也就像當初何晏點評王弼,說他析理精微而已?;蛟S就是兩人談話時論到理學,他兒子說出了些靈透的話,崔燮是李東陽的弟子,理學工夫深厚,看出他未來有成就呢?王狀元反復思量了一陣,決意先按下此事,也囑咐家人不要外傳,自己關上房門,打算回去給崔翰林多加幾段故事。轉過身卻發現剛才自己起身太急,有幾張畫稿叫衣裳帶到了地上,他快步過去撿起來,拍打干凈,繼續提筆寫他的故事。他將崔燮出場那部分細細改了幾遍,加了贊詞和定場詩,連同畫稿一道用油紙和布裹的嚴嚴的,叫家人送去崔家。安全起見,他是等那份稿子送過去,崔燮叫人還了潤筆回來,才叫過兒子,吩咐道:“崔賢侄素有才識器量,對你又格外賞識,你讀書閑暇間也該去他家拜訪,有不懂的經義文章都可向他請教?!?/br>王守仁應聲答道:“父親所言甚是,我這幾日忙著讀書練氣、體悟天理,一時不得空,來日閑了必定要去尋他?!?/br>他趁崔燮還沒到翰林院入職,便提了父親備下的禮物到崔家拜訪。崔燮待他簡直跟待他爹一樣客氣,第一次上門便叫他登堂拜(祖)母,還叫家中兄弟、弟子都來見他,儼然要把他當成自己家人看待。那兩位弟子更是兩眼放光地看著他,問他關外風光如何,明軍與韃靼兵如何打仗,還問他何時再出關,想跟他一起出去。崔燮在旁含笑說道:“這兩個孩子素有些英雄氣,王賢弟可否與他們細講講?回頭叫他們據此想象兩國情勢,寫篇寄托懷抱的文章也好?!?/br>兩位國舅頓時不敢說什么了。王圣人倒頗有興趣地說了一句:“昔日范文正公作,朱子作,皆既往未得寓目,憑心遙想之作,這兩位小友若能憑我廖廖之語作出佳文,流傳出去,也足可為一時軼事了?!?/br>其實崔張兩家兄弟還沒沾過童生試,王守仁叫他們一聲“小友”也是抬舉。不過因他們是狀元門下在讀的學生,便叫得高一層也不算過份。崔燮看他是有圣人濾鏡的,覺得他說什么都對,也沒刻意提這幾個孩子都是白身,只笑著說:“王賢弟見識廣博,我亦不曾見過草原弘闊景象,正要聽賢弟講來?!?/br>王守仁興致勃勃地要講,眼神掃到兩位張公子和崔家二公子耷拉著眉眼、拿著筆紙在旁聽記,莫名覺著他們怪可憐的,便拿自己當例子,鼓勵了一句:“當初我要去關外,便是夢到自己進了東漢馬伏波將軍廟,因想到將軍功業,才下了決心獨自出關。我夢中還在壁上壁題了首‘銅柱折,交趾滅,拜表歸來白如雪’。我看他們年紀尚小,作文不易,崔兄可放寬些,教他們寫幾句詩也罷?!?/br>張家兩個小學生算了算字數,若能作詩替代文章,至少也能少寫二百來字,都眼巴巴地看著崔先生,盼他能聽客人的話,饒他們一天文章。他們崔老師聽到這個“詩”字,濾鏡都要碎了,勉強笑道:“便依賢弟之言,放過他們這一回。這兩個學生向來仰慕賢弟,也都有些報國之志,望賢弟多來給他們講些戰陣之教,英雄故事,這些都是我難教他們的?!?/br>王守仁看著張家兩位公子恨不能粘到他身上跟著他回家似的迫切目光,再看看滿面信任的崔燮,十分有責任感地點了點頭。他往崔家跑長了,也偶爾會遇到來串門兼陪伴小國舅們練武的王大公子,來串門兼邀國舅老師出門練武的謝鎮撫,還遇見了從榆林過來押車送禮,慶賀崔燮考中狀元的劉家表弟。這幾個都是灑脫英朗的武人,謝瑛尤其還是個當世名人,戲曲唱得連王圣人都聽過,他事后不免又跟父親嘆了幾聲崔燮“結交盡英豪,正是我輩中人”。王狀元沉著臉扔給他一套朱子與呂祖謙同撰的,讓他安心去做圣賢,別再改行了。崔燮熱熱鬧鬧的過完了探親假,到五月廿七日,兩月假期已滿,便到禮部銷假,正式入翰林院做了修撰。作者有話要說:預警一下,作者不懂理學,看也看不懂,所以就是抄了幾個朱熹和王陽明的句子勉強硬寫的,大家不要計較啦,讓我隨便蒙過去吧這章理學方面的內容參考主要是王陽明的八股,詩是,還有呂思勉的,內容沒用上,喜歡的同學也可以看看第222章新科三甲與銓選出來的三十名庶吉士中,北人仍少,南人占多數。絕大部分人都還在家主享受著假期,或是剛踏上回程的車船,唯崔燮與郭鏞是北直隸出身,給假期短,兩個月假期一到就得早早地到翰林院入職。郭鏞是庶吉士,入了翰林院就照規矩跟著太子右庶子汪諧、左諭德傅瀚讀書,不必尹學士過問。崔燮這個狀元修撰卻是要叫掌院學士尹直費費心,給他安排個職務的。若是在恩榮宴前,尹學士就敢安排他一個易出錯的職務,抓著他折把柄貶到外地去;可自打恩榮宴后彭閣老中風歸家,剩下三位閣老心里總有些惴惴的,怕叫他妨壞了。就是萬首輔以一國宰輔之尊,要斷他的姻親都是寫信囑他父親動手,沒敢親自下手。尹閣老看著前頭這兩個例子,也不愿沾這潭渾水,便把他打發去修中秘書,只求他別在自己面前礙眼、別去天子面前招眼就是。然而或許是崔燮的命太硬,就連尹學士這點小小心愿,上天都不許他實現。翰林入職后不久,便是六月初三,開經筵的日子。成化天子自己久不聽經筵日講,倒記得叫太子努力向學,看到翰林學士尹大人請開經筵的奏疏時,每每得左右一聲:“太子,學業,如何?”太zigong中沒什么得力的大太監,一向是覃太監兼管,登時便應道:“太子資質聰明、讀書甚用心,課后仍常用卷自試,幾位先生都常贊其勤學捷悟?!?/br>如今沒有萬貴妃與梁、韋二監煽風點火,覃昌與高太監都是力持正統之人,逮著機會就給太子說好話,成化帝對太子的感情也日漸親厚。每常聽了這話,也要夸幾句,賜些新書紙筆,以示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