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2
之后如何修水利、明教化、勸稼穡,也不能強逼著他背文章,只好互相討論起了文章思路與佳句。奉天殿側殿內,內閣、九卿、翰林、察院幾位考官接到陸續送來的考卷,在主考尹直主持下各取一份批閱,并將讀過的卷子分作三等:第一等只有一卷,明日早晨便要匯總起來由眾人共同比較,選出頭甲三名進士送呈御覽;二三等分等匯集起來,等主考尹學士過目一遍,便定次為二三甲試卷。殿內三百五十名考生的前程、命運,就要在這短暫地一夜復一上午的時間內定下!作者有話要說: 唯一一篇殿試策問了,寫詳細些,大家勿怪,嘉靖四十一年考題,作者徐時行,就是張居正、張四維之后的首輔申時行第200章最后一批考生離殿后,所有試卷都已糊名分送到考官手中,因省了謄抄一步,考生自己的字跡就呈現在了考官面前。故此閱卷中除了文章,考生的字體也成了閱卷極重要的一環:字數過少的看都不看,直接打進三等;涂抹過多的、字跡凌亂不清的視其文句落到二三等里;唯有卷面、文章都好的才能進一等。尹首輔總閱全卷,殿試次日一早,十二份由翰林、察院、九卿送上的佳卷都已堆到他案頭。尹直一一閱看,先挑剔掉一半兒過于敢言直諫的,隨手擱在二榜卷堆上頭,剩下的才拿去與三位閣老共閱。他自度崔燮的必在這些落卷中,將這些推在二甲前列。這樣既省了萬首輔見著卷子不悅,又不失覃太監當日的托付,叫崔燮高高地取個進士出身,皇爺自也不至有不滿意處。可惜的就是從卷子上來看,他趕上的這科的學子性情都過于直硬,不夠委婉成熟,將來也難說有幾個能調教成材,堪供他門下驅馳的。遠不如前幾屆萬、劉、彭三位閣老主持春試時取中的人才老實知事……不對,萬閣老那科也不怎么清凈。不單有個這科會試時給他添亂,推薦了李東陽弟子做會元的吳寬,還有個后宅不修,縱容婦人誣害朝廷命官,逼得萬首輔與東劉閣老都要上本自罪的崔榷。那個崔榷!那個崔榷就是這科叫他誤取作會元的,李東陽弟子的生父!以一人而貽害兩科座主、三位閣老,這人也是空前絕后了!他心里怨念愈深,悄悄地把那幾份疑似崔燮之作的試卷又往下壓了壓,不叫他有機會點到二甲傳臚。這邊安排好二甲試卷,萬安等三人已看完了六篇文章,共取中三份堪送到御前的,各圈了朱圈,連同剩下三篇一并給他這個總覽全局的考試官過目。這些卷子尹直都看過,且能在三五十名中試舉子中簡拔到前十二之內的哪一份不是佳作中的佳作?縱有差別亦不過在毫厘絲忽之間,能叫那三位閣老聯手取中的,他也沒什么不認可。他取過三份選定為一甲的卷子看了看,見一份是論“帝王御極必體天道奉天心,肅臣紀奉天職”的;一份是論“帝王御世必文武并用,仁智相須”的;一份是論“人君當秉天下之大權成無為而治,人臣當明天下之大分建匪懈之功”的。三篇都是他看時也覺著文字最莊雅溫醇,析理精當,言之有物……最要緊的是沒有那些不稱其身份的諫言的。他微微點頭,把剩下四份卷子壓到二甲卷堆上頭,將三等卷子分開理好,只取了第一等放在盤中,四位閣老親持到文華殿詣見。這一天就是擇頭甲三名進士的時候,成化天子再不愛見外臣,亦不免御臨文華殿,親見了四位閣老。四人行禮已畢,尹直、萬安、劉吉三人各持便一卷,依次于御前誦讀。“臣對:臣聞人君代天以理物,常秉天下之大權以成無為之治,人臣代君以協理,當明天下之大分以建匪懈之功……”“臣對:臣聞帝王之御極也,體君道以奉天心,而后可以建久安長治之業。肅臣紀以奉天職,而后可以成內修外攘之功……”“臣對:臣聞帝王之御世也,必文武并用而后天下之治法以行。必仁智相須而天下之治人以得……”成化天子端坐于上,默聽三位學士以洪亮鏗鏘之音念誦考卷,心中已有定見。第三篇對策略偏重以獎懲之道,少言及如何拔舉人材,故偏于用而失于體,重于末而輕于本,答得不如前兩篇全面。前兩篇中于選材、賞罰兩項講得都平衡,但文章內引用的典章也有上下之別:第二篇引用的典故少而精,如唐之試理人策,漢之封關內侯,都是舉前朝所行之政,可以為今日鏡鑒,舉材、考察之法亦詳細可用。而第一篇中所引典故雖遠多于第二篇,卻多借前朝名臣之例,以一人之遇代朝廷治法,到底不夠全面。而且三篇之中,以第二篇的文句最和音律,聲調起伏、抑揚頓錯間隱隱有歌詠之音,由眉目俊美、聲音洪亮清朗的首輔萬安娓娓念來,竟比另兩人讀的都似好聽些。當然,這絕不是因為第二篇吹捧他比肩唐虞、遠邁周宣吹得最賣力,將內外之患推給有司諸臣任事不利推得最干凈,更不是因為這篇在大結時只夸他“敬天法祖”,不覺得他還需要“持心無逸”“敬一無逸”的。天子心中已排定了名次,等彭華念完了最后一句“臣謹對”,便命覃太監取了三篇卷子親自過目。三篇文字都是一樣整麗,通篇干干凈凈,全無涂抹,只在題目旁列著一串紅圈,看著就令人賞心悅目。選得三名這樣有才華知政事的一甲進士,將來留給后人,也算是他為君二十三載中為大明最后留下一批賢臣吧。如今九邊外雖有些癬疥之患,但國中大體也算太平治世,英廟昔年失落的土地他也取回了不少,朝中又有他遺下的濟濟才士……總觀天下興隆之象,他也算未負烈祖遺澤。殆及千載之下,汗漫史冊之中,著史之人也該記他為一代守成明主。且如今太子大婚,國本已定,他也能安心與貞兒重會于天上了……成化帝想到太子,不禁又想起了自己打算留給太子的賢臣,垂眸望向幾位學士,緩緩問道:“可有,崔燮的,卷子?”沒有,已經塞到二甲里去了。難不成皇上看這三份卷子還不滿意,硬要點李東陽那個學生進一甲?他雖說承恩入覲過幾回,也沒到了能叫皇上如此欣賞的地步吧?尹直腦中飛轉著念頭,殷勤柔順地拱手詢問道:“陛下是要立刻取他的卷子來,與這三篇文章比較?還是先拆這三張,定了一甲的名次,待拆了二三甲卷子的糊名再取他的卷子來……”排在前列?天子自忖在位二十三載,取士公平,從無偏私,并不打算為了一個略有喜愛的崔燮壞了規矩,便只說:“叫他們、依例拆彌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