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55
子弟的,這些公子多能受到照顧,甚至可以在旁聽取一些事情,由于有他們背后的家族支持,據說“秦王”率領的部隊短時間內不會缺糧草輜重,這些人恨不得多送點東西,讓他們趕緊走,幾乎是要什么給什么。 待知道這個消息之后,劉祁一陣后悔,早知道就不為了真實而故意反抗,就讓葛峰將他“獻”出去以求自保得了。 至少行動自由,想要施展什么也是容易。 劉祁在院子里煩躁地踱來踱去,簡直就如籠中之鳥??删拖襁€沒有刺激夠他一般,從院墻之外,傳來一陣又一陣的嘈雜聲。 伴隨著嘈雜聲傳出的,還有下人們大喊“掛這邊!還有那邊”之類的吆喝,間或著傳來幾聲啼哭。 掛什么? 要掛什么? 劉祁恨不得自己有三丈高,能夠一抬頭就能看見外面的動靜。 “少爺,少爺……” 趙丹的身影突然出現在內院中,臉上還有驚慌之色。 “你果然在這里!” 看到趙丹,劉祁心中一定,知道他來找他,必定是探到了什么消息。 “少爺……” 趙丹見到劉祁,反倒猶豫了,有些躊躇不定。 “什么?” 劉祁現在哪里是忍得住的時候,眉頭一皺,立刻追問。 趙丹左右看看,見四下無人,一咬牙開口:“聽洗衣房幾個進出送衣服的婆子說,外面已經傳開了,說是皇帝老爺,老爺……” “皇帝怎么了?” 劉祁臉色大變。 “說是皇帝老爺早些日子駕崩,留下遺詔讓三皇子繼位,朝廷已經昭告天下……” 趙丹見劉祁面色刷白,有些說不下去。 “現在,現在……” “外面的人都說,現在已經是元平年了!” 駕崩了? 駕崩了! 他離京時,父皇的身體明明還是好好的! “啊啊啊??!” 劉祁心中大痛,伏在趙丹身上,強抑住悲痛低聲地哀嚎。 從今日起,他便是無父無母之人了! “您,您別難過……” 趙丹磕磕巴巴。 “整個府里都在掛白幡呢,畢竟那‘秦王’是皇帝老爺的兒子,明面上還是要守孝的。聽說我們也要服國孝,洗衣服那邊漿了一批白麻布,就是給我們改衣裳的?!?/br> 哎,至少還能為自己的老子披麻戴孝,總比什么都做不了強。 聽到趙丹說“守孝”,劉祁心中更悲。 他竟然連回京奔喪,為父皇磕個頭都做不到! “別,別難過了,要是那假秦王知道您這樣,肯定會起疑心……” 趙丹的話音剛落,從花叢之后,突然傳出一聲微不可聞的吸氣之聲。 趙丹何等精明?如果沒有這份機靈勁兒,早就餓死在街頭了。是以那聲音一響,趙丹頓時臉色大變,三五下竄到花叢邊,從花叢中拽出一個蹲著的人來。 “娘娘腔,怎么是你!” 趙丹嫌惡地看著面前唇不點朱而紅、面不敷粉而白的少年,咬牙問道:“你剛剛聽到了什么?” 他早就覺得這叫田湛的少年縮頭縮腦,偏偏秦王殿下覺得他還算沉穩。 哪有人睡覺都恨不得縮在小角落里的?這樣的人一定大有問題! 秦王殿下之前不是說過,說過什么來著…… 哦,君子坦蛋蛋,小人藏雞雞! 這連衣服都不脫了睡的貨,肯定是假秦王派來的臥底! 被人硬生生扯出花叢的田湛通紅著臉,不知道是被趙丹一句“娘娘腔”氣的,還是被他扯住手臂痛的。 見趙丹還要無禮,他眼睛一瞪,另一只手指著劉祁冷聲哼道:“你以為我愿意跟著他不成!” “你什么意思?” 劉祁心情實在不好,即使對他感觀還不錯,語氣也不甚客氣。 田湛一把甩開趙丹的手,冷笑道:“你每天拿個金簪左右摩挲,一臉恨不得舍生取義的樣子,還以為別人不知道?我要不是一時爛好心,擔心你會去尋短見……” 他何必鬼鬼祟祟蹲在這個花叢里?! 作者有話要說: 鑒于評論區問的太多,我來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個,很多人說“昭帝”是不是一定都命短,我的答案是不是。有個因果關系很多人弄倒了,不是命短定了謚號為“昭”,而是許多帝王確實英才,可是命太短了,還來不及施展就死了,但他在位期間又確實不負眾望,繼任者想要為他定一個美謚,其他如“文”、“武”、“景”、“成”之類都不符合,但他可能又善于納諫又美姿儀(年輕就死當然還算帥),便用了“昭”這個可以當做萬金油的美謚。在謚法里,君王在位太短或早死的謚號是“哀”、“殤”、“靈”等,但眾所周知,這些謚號都不是很好,所以子孫為了給祖先定個好名聲,也是蠻拼的。 第二個,為什么劉凌一登基就改元了,不在第二年。次年才改元是為表示對先帝的尊重,通常出現在正常交接的時代。但如果皇帝暴斃,或時局不穩,通常在新皇帝即位后不久就改,不必等到第二年。以資治通鑒唐朝一代為例,公元684年本為中宗嗣圣元年,二月戊午中宗被武太后所廢,己未立睿宗,同日改元文明。 公元710年本為中宗景龍四年,六月壬午中宗崩,甲申發喪,韋后臨朝,改元唐隆,丁亥少帝重茂即位。庚子韋后等被殺,甲辰少帝遜位,睿宗即位,七月己巳改元景云。 公元712年本為睿宗延和元年,八月庚子睿宗傳位于皇太子玄宗,同日改元先天。 公元756年本為玄宗天寶十五載(744年,即唐玄宗天寶三年,改“年”為“載”。758年,即唐乾元元年,改“載”為“年”),七月甲子肅宗自立于靈武,同日改元至德。 以上五個即位同日或即位后不久就改元的例子,都出現在政局發生特殊變動之時。在明清之前,皇帝一生有許多年號,改元很是頻繁,所以立刻改元是經常出現的,但明以后,皇帝是一生就一個年號,年號十分慎重,往往要大半年時間才能確定,一來為了商議年號用什么,二來為了表示尊敬,才開始有等一年再改元的情況,但也不是全部。 我是考據黨,寫文之前必定查閱大量資料,有時候不太愿意在文中長篇大論討論自己為什么這么寫,我喜歡把一些小知識化在內容之中,有些知識非常生僻,不是非常了解這個并不明白背后的原因,這也是我為什么特意在作者有話說而不是正文里長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