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92
我知道殿下可能很難接受,但陛下的決定是正確的?!?/br> “不管是什么人因為什么目的襲擊了秦王的隊伍,他的意圖絕不會是好意。如果秦王殿下沒有死在當場,有很大的可能便是被他們掠去了?,F在方黨正在各地興風作浪,要是反賊在攻城略地時將秦王當做人質,沿途的地方官到底是開門,還是不開?” 薛棣說道?!叭绻_了,則城池不保;可不開,秦王如果有失,皇帝怪罪下來,恐怕就不僅僅是丟烏紗帽的問題……” “薛舍人說的,我也明白。但如果二哥沒有被抓住,朝廷卻對天下昭告他已經死了……” 劉凌皺起眉頭。 “豈不是……” “如果秦王沒有死,朝廷卻宣告他已經死了,秦王殿下便成了沒有什么用的庶人。一個沒有什么用的庶人,誰又會去傷害他的性命、限制他的自由、脅迫他去做什么事情?唯有讓所有人都以為秦王死了,秦王才能渾水摸魚的返回京中,又或者尋求可靠官員的幫助,逃出生天?!?/br> 薛棣輕笑。 “殿下,陛下如此做,不是在傷害秦王殿下,而是在保護他??!” 原來如此,他還以為父皇放棄了二哥! 劉凌恍然大悟,羞愧地對著薛棣躬下了身子。 “多謝薛舍人替我解惑!” “下官惶恐?!?/br> 薛棣趕緊上前攙扶。 “殿下宅心仁厚是好事,可有的時候,看似無情的手段,才是唯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方黨起了反心之時起,秦王殿下就已經處在進退兩難的局面,即使他平安到了秦州,也許未來也會有許多變數,如今這樣,您大可不必內疚?!?/br> “話雖如此……” 劉凌黯然。 薛棣何等聰明,一眼就看出劉凌對于自己“監國”后,必須要放逐二皇子出京的結果一直抱有內疚之心,如今二殿下又出了事,皇帝卻執意要讓他親自去處理此事,更是讓他心中煎熬。 劉凌確實不是行霸道的材料,但他卻懂得時時自省,察納雅言。代國這幾代的皇帝的政治才能都極為出色,然而從恵帝起,歷經三代的帝王,均是固執己見之人,手段也絕不溫和,所以劉凌這種“仁厚”便顯得格外彌足珍貴。 只是現在天下處在風雨飄搖之際,靠溫和手段已經不管用了,他年紀小,沒有見識過多少“帝王手段”,教他的人恐怕也沒想過事情會這么發展,教導劉凌未免太過中規中矩,恨不得往“圣人”方向引導,偏偏皇帝時間也不多了,圣人手段一點用都沒有,如此之下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夜之間將他磋磨成什么梟雄君主,也是自然。 莫說皇帝了,現在這局面,讓外人看了也分外著急。 薛棣摸了摸下巴,心中有些擔憂。 現在這父子兩還沒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等再過一陣子,皇帝能理政的時間越來越少,恐怕只會對劉凌越來越苛刻,越來越心急,到時候,恐怕還要出更大的矛盾。 皇帝都希望兒子能像自己,可一旦臣子都開始協助儲君,皇帝心中的落差便開始難以平衡,這也是歷來儲君和皇帝必須要走過的一道坎,只有邁過去了,國家才能平穩的過渡。 然而從現在的情況看起來,無論是皇帝也好,劉凌也好,都沒有做好準備?;实凵眢w抱恙是突然而來,并沒有一段時間的鋪墊,自然死活都不愿意放權;劉凌雖在“監國”,但沒有儲君的名分,總是“名不正言不順”,大臣們也不敢太盡心盡力。 說到底,不過是皇帝不死心,又或者內心深處還是不愿意將這個位置就這么交給別人,總想再掙扎一下。 如此一想,薛棣隱隱覺得當時李明東的藥直接毒死了皇帝,說不得局面雖壞,卻不會埋下這么多的隱患。 他也就不必這么擔憂了。 “薛舍人,既然事不宜遲,那我們現在就擬詔如何?” 聽了薛棣一番話,劉凌已經明白父皇其中的深意,自然不會再心生排斥。 “我該如何寫?” “殿下可以這樣寫……” 薛棣收起心中各種心思,開始耐心地教導起劉凌。 *** 內尉署。 孟太醫究竟是服毒自盡,還是遭人殺人,如今已成了無頭公案,因為死人是不會說話的,而當天的行刑之人都一口否認曾經對孟太醫做了手腳,即使是內尉長因此被罷了官,都得不到其中的答案。 但太醫院充當仵作的太醫及薛棣的推論卻做不得假,孟太醫那天既然被人塞住了嘴巴、又被捆綁了起來,十有八九不是自殺,而且手段極為嚴酷,幾乎是當場斃命,回天乏術。 以往內尉署里死了人,都是犯人的家人上下打點、內尉長擬寫條陳,由家人將尸首領走,也算是內尉署一項發財的“生意”,如今內尉長因為此事都下了獄,內尉中一片混亂,也就沒有人管孟太醫尸首的事情,還是太常寺卿憐憫孟太醫一生孤苦,最后還不得善終,冒著被皇帝遷怒的危險親自去求了道恩旨,給他留了個全尸。 只是孟太醫從小父母雙亡,祖父祖母也已經去世很多年,他無妻無妾,無兒無女,連個領尸身的人都沒有,最后還是太醫院里以李醫官為首的一干徒子徒孫們攢了些錢,將孟太醫的尸首從內尉署“買”了出來。 京郊外的“義莊”里。 “李興,你真準備扶孟太醫的棺槨回鄉?”一位醫官難以置信地驚呼?!拔覀兠爸菹抡鹋奈kU把孟太醫的尸身撈出來已經是仁至義盡了,你都快要升任太醫了,何苦這時候扶靈回鄉?他又不是你爹!” 扶靈回鄉說起來容易,可路上遇見棺材是很晦氣的事,很多時候甚至因此產生爭執,所以大部分扶靈的人都選擇傍晚通曉趕路,日出后在義莊或荒郊野外露宿,請這些專門負責送靈回鄉的力士也是花費不菲。 民間對這些專門送靈的人有個稱呼,叫做“趕尸人”,倒不是說他們真的趕著尸體走,而是他們夜晚扛著棺材趕路,白天又住在義莊里,實在是太過詭異,各種穿鑿附會也就越發多了起來。 相比較之下,如果朝中有為國獻身的、又或者德高望重的官員去世,大多可以由各地驛站的驛館逐站護送,直至從官道回鄉,甚至可以停靈在驛站,就絕沒有這樣辛苦了。 如果孟太醫沒有犯事,還是太醫令的身份病故,以他的資歷和身份,皇帝是絕對會下令由朝中之人扶靈的,可現在他是“罪人”的身份,誰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就代表誰要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