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0
不過人家家的事,林桓和林澤也懶得理會,所以說了一句也就放下了,至于周進的事,林桓還拜托林澤再派人盯著些,要是那位姚姨娘沒發現,他就送個帖子請官府處置了,省得他再坑過往的人。 等過了幾日,官船終于到了徐州府,而林桓也聽到下人來報,那位送酒的女子玲兒,也成了這位有些“單純”的姚公子的貼身丫鬟。 林桓聽了不由搖搖頭,這種不知底細的女子,也敢收做貼身丫鬟,這幸好只是求財,要是索命,這姚家公子還不立刻見閻王。 林桓一行人也在徐州下了船,由于林桓記掛著這件事,林桓也沒急著轉陸路,而是打算在徐州府休整兩天,再啟程回沂州府。 結果就在這兩天,林桓和林澤直接看了一出大戲,或者具體的說,是聽了一出大戲。 姚公子進了徐州知府的后院,拜會了他jiejie,姚姨娘,他jiejie在對自己的寶貝弟弟噓寒問暖后,就發現了他弟弟在進京前還沒有的丫鬟,理所當然的問了問,而姚公子也實誠,直接一五一十的給他jiejie說了。 姚姨娘在后院待了這么久,這點手段哪里夠看,自然看出了事情的不妥,找人一查,直接差點氣炸了,好么,騙錢騙到她弟弟頭上了,這怎么可以忍,直接對徐州知府吹了吹枕頭風,然后玲兒和周進還有周進的那些混混手下,自然直接被官府抓了。 本來要是到這,還正常,可誰知這位叫玲兒的女子把這位姚大公子哄的有些太好了,姚大公子不僅不計較這女子騙了他,居然還找自己的姐夫徐州知府求情,說她也是被逼無奈,并且還拿出證據,證明了玲兒是被周進拐來的,然后被逼著當誘餌。 于是,本來只是騙錢的周進,又背上拐賣人口的罪責,直接從蹲大牢,變成了秋后問斬,而玲兒,則從騙子,搖身一變,成了被拐賣的良家女,最后為了報恩,做了姚公子的丫鬟。 林桓聽完這出大戲,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 千萬別小看女人,千萬別小看枕頭風! 第一百九十三章 林清自從三個孩子回老家后, 就清閑了許多,閑來無事, 林清就把大部分精力都轉到了最小的林楠身上, 如今林楠已經六歲,是時候啟蒙了。 比起林桓啟蒙有林榕和周琰兩個大的帶著,林橋林樺啟蒙有兩個人相互較勁, 林楠啟蒙,是既沒人在前面帶著,也沒人和他較勁,所以毫無目標、毫無競爭的林楠,表現出許多孩子的通病——惰性。 比如剛才, 林清散值回家,看到正在院子玩的林楠, 問道:“今天的功課做完了嗎?” 林楠小心的看了他爹一眼, 弱弱的說:“還沒有?!?/br> “做了多少了?”林清接著問。 林楠看了看他爹,小聲說:“做了一些?!?/br> 林清說道:“那拿來給爹看看?!?/br> 林楠磨磨蹭蹭的去書房把今天的功課拿給林清,林清一看,好么, 還是他今天早晨走時林楠寫的那些! 這孩子,在他離開的大半天, 一個字未動! 林清揉了揉太陽xue, 不由嘆了一口氣,這就是只有一個孩子獨自學習的弊端,沒有比照, 沒有競爭,孩子才六歲也沒有什么自制力,所以指望著他能在家獨立做功課,這簡直是癡心妄想。 于是,林清每天散值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教兒子,然后陪著兒子做功課。 林清親自陪著林楠學了大半月,林楠才逐漸會自覺的做功課,林清不由松了一口氣,果然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就要用時間慢慢的養成。 不過林楠雖然意識到學完要做功課了,可學習畢竟枯燥無味,遠遠比不上玩有趣,所以林楠雖然知道白天應該先做功課,可還時常因為玩而耽誤功課。 對林楠因為貪玩耽誤學習,林清倒是很有經驗,他沒有一味的阻止林楠玩,而是給他定下時間,只要他上午能學夠一個時辰,剩下的時間,他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并且林清還和林楠約定,只要林楠能連續十天都做完功課,那等到休沐的時候,他就帶他出去玩,順便買好吃的給他。 對于林楠來說,由于他年紀小,林清一直不讓他私自出去,所以出去玩,對他無疑有非常大的誘惑,所以林楠聽到他爹的提議,就滿口答應下來,并且在好不容易堅持了十天后,林清果然帶他出去玩,并給他買了很多好東西后,終于每天能靜下心來學一個時辰了。 對此,林清終于松了一口氣,倒也沒再多增加要求,畢竟林楠才剛啟蒙,要是一開始就壓迫過甚,導致孩子起了厭學的心理,那就有些得不償失。 林清看著林楠學習習慣逐漸養成好了,就開始把重點放在功課上。 前些日子,林清已經教完了林楠,想到林楠已經大體上識字,不過還是對字把握不牢,林清就接著給林楠教。 兩本書在用意上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給剛進學的孩子啟蒙,不過千字文比三字經要難一些,所以在三字經后學,不僅可以多學些字,更可以鞏固前面三字經學的,所以林清就開始給林楠接著教千字文。 比起一般私塾都是先生讀,學生跟著讀,然后讀完了背,講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林清一般是先用小故事啟發,等孩子敢興趣的時候,再告訴他這個小故事的出處,然后再教他讀原文,給他解釋,最后讓他背誦。 林清原來做老師的時候,天天看著書上批判古代私塾的先生講課只講究死記硬背,不知道講解,簡直快把它批判成反面教材,當時林清也覺得很不理解,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差勁,甚至很不理解為什么這種教育方法還能延續上千年。 可等林清自己參加科舉,一步步從童生走到進士后,林清才明白,其實私塾這些先生這種教學方法是有道理的,因為這種方法,教出來都是天才! 在啟蒙時,先生只是教讀,學生就能背下來,并且背誦中能自己領悟到正確的意思,這是多么厲害的悟性,所以能撐下來的,都是天資聰慧的。 而科舉,在那如此低的錄取名額,非天資聰穎者,壓根就中不了,所以其實古代的教育,一直都是精英教育。 至于為什么后世,老師一遍遍的講,一點點的教,不過是因為教育已經普及,所以老師要教的是大多數學生而已。 林清對于如何教自己的幾個孩子,曾經也有思考,他確實考慮過要不要像私塾那樣讓孩子自己去悟,可想了想,林清最后還是放棄了,天才畢竟是少數,他自己都算不上天才,怎么能保證兒子都是天才? 所以思前想后,林清最終還是決定按照自己最熟的教法教,雖然可能培養不出天才,卻可以勁最大努力培養個人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