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0
歡我,拿我當孫女看待,既然這樣,干嘛不同孫女一塊返鄉呢?” “真敢往自己臉上貼金?!睏钔⒍Y不是沒有子孫,只不過兒子走得早,孫子是個喜歡到處游山玩水的,至于曾孫,跟著他爹滿世界游蕩,楊廷禮都沒見過曾孫幾次。身邊就一個侄孫還時不時還關顧一下,別的親戚,不是不敢登門,就是山長水遠,難能一見。 楊廷禮確實有那么片刻意動,但他還等著火車四通八達,好也到處去走走看看,遂拒絕了孟約:“不了,火車即然已經修通千里,老夫這把老骨頭,也可以出去走動走動了,再不走后,日后就是想走也沒得走。照料好令尊便是,總想把身邊的人都團在身邊,哪有這樣的事……人生總歡聚少,別離多,阿孟姑娘早晚要適應。父母老了會辭世,兒女大了要往外飛,親朋好友各自有生涯,若天各一方,便是相聚,也不過是剎那歡聚,長久別離?!?/br> 理是這個理,孟約心知也說不過楊廷禮,沒準備多勸,待以后路軌鋪滿大明,還怕什么剎那歡聚,長久別離。想見的人在天邊兒,也不過幾日路程時,孟約相信,見面只是心中想與不想的問題。 抱著楊廷禮給的斗爭梗概,孟約回去畫畫,畫著畫著又停下筆來:“我有點怕啊,一戰這么快結束,會不會使五百年后的格局發生改變。小的改變不要緊,大的改變怎么辦?” 再怎么努力避免去想這個問題,也還是忍不住,蝴蝶效應這個名詞,不知道還能高枕無憂,知道了怎么安心得了。但她并不后悔救下盧宕,這樣的少年,應該留著做更多了不起的事情。 “誒,要離開南京舒月坊怎么辦,也沒什么牢靠的人能代管吶。先生忙書院,也不可能叫皇后這么點小事……哦,還有外祖家嘛,過幾年等表妹大了,還能叫表妹拿著練練手?!泵霞s也知道,早晚要回南京的,讓她把舒月坊賣掉,她也舍不得,而且她也覺得自己有份責任在。 雖然盈利不高,但是個細水長流,月月不落空的生意。她還想著以后靠舒月坊的盈利,給長江書院的捐幾棟樓呢,這眼前只投入不產出的,世家女們一時半會兒耗得起,但久了肯定不行,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嫁妝尤其如此。 “年年……” 被打斷了思緒的孟約回過神來,聽到是孟老爺喊她,忙出門迎上去:“爹怎么滿頭大汗的,怎么了?” “路軌出了事故?!?/br> “什么事故?”塌方了還是被泥石流給淹了,還是路軌斷了,車廂翻了,孟約快急死了。但孟老爺是一路飛馳回來的,下馬后腳下飛快,這會兒正喘氣呢。 “壓壞了人?!彪m然沿線都有設立警告標識,蒸汽機車除蒸汽機和車輪轉動的聲音,還有拉長的警告鈴聲,每到一個地方還普及各種安全知識,盡量避免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鋪路軌,意外仍然無法避免。 “現在人怎么樣了?袁院士呢?” “袁院士正在督察院說明情況,人已經送往醫館,人沒事,一條腿沒了?!?/br> 孟約:以不足三十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還能壓壞人,那人有什么問題嗎? “他聽不到動靜嗎,還是說經過有人村莊的地方沒拉警告鈴,又或者沒設警告牌?” “神智有點不清醒,別的倒沒有,這會兒內閣正在打官司呢,路軌都被叫停了?!?/br> 孟約:“這和被馬踢了,被馬車撞了有什么區別,難道叫人不要騎馬了,不要行車了,不要修路了嗎,真是本末倒置。神智不清醒的人為什么會單獨走在路軌上,明明沿路的村鎮都喊專人去告知,路軌不能行走,違例者重罰。那人的家人呢,像這種情況也事先預料到過,首先是墊付醫藥費,再有分判責任,然后該怎么賠付怎么賠付?!?/br> “事有這么簡單就好了,本來機械化就有一撥人反對,到現在也沒捋過來,這下出了事故,哪有不抓住往死里打壓的道理。別的我不擔心,就是擔心袁兄受不了,本就受了一次罪,要是再有什么岔子,一生心血付東流,他怎么受得了?!?/br> 第二一一章 這看臉的世界 孟老爺滿面擔憂,或許他自己出事,他都不會像現在這樣飽含憂慮,袁令昭可以說是孟老爺人生路上最大的轉折。使他能夠做自己擅長的喜愛的,并愿意為之付出一生時光的事業。 所以孟老爺才會慌亂之中,回來找閨女,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孟老爺已經習慣了有什么麻煩事,先回來問問閨女。就算沒有解決的辦法,也能得到相應的啟示。 其實,孟約有很直接粗暴的做法,那就是問責于其家人,神智不清醒的人,本來就不能脫離監護人的視線。饒是大明沒有監護人這樣的說法,也會有其他說法,但孟約想想這個大明這樣好,不想從她這里開始破壞風氣:“先派人去探探他家人的口風,若不是一味推卸責任,一味指責科學院,那就坐下來好好談談。若一味推卸責任,那我們就找個訟師?!?/br> 這是里沒有寫的事,也許發生過,也許沒有,自從盧宕歸來,孟約就知道,這個故事將會以脫韁野狗瘋跑一樣的速度跑到不知哪里去。所以,她只能依據現代從各種新聞報道里看來的事故處理程序,別的,她也不知道怎么辦。 “要不還是先找訟師吧,把我們的想法跟他們說說,務必要求無責任,但出于人倫道德,可以把人接到科學院進行治療。治療好之后,再視具體情況作應對,訟師應當比我們清楚該如何處置……爹,南京城里,哪位訟師最靠譜?” 孟老爺哪知道這個,這種事,得問王醴,三法司可沒少跟滿天下的訟師打交道。待王醴回來,知道孟老爺欲尋訟師,直接指明道路:“劉若欽,不過,他未必肯接,年年同楊閣老乃忘年之交,劉若欽……” 劉若欽就是當年登楊閣老門求教,被一句“欲求教,君有八斗才可教,君有五千兩亦可教”而拒之門外的士子。這個即沒有八斗才,也沒有五千兩的劉若欽最后沒有中進士,中舉之屢試不第改行作了訟師。許是上天關了一扇門,真的就會另開一扇窗,考舉不成的劉若欽短短數年就成了天下聞名的訟師。 人道文無第一,雖然沒哪個肯承認,但在世人心中,劉若欽就是當今大明第一訟師。 孟約:誒,人得到一些,果然要失去一些,算了,還是閣老要緊,劉若欽就算了吧。 第一不行,退而求其次,第二第三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