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6
得不重,皆是外傷,養一段時間,補補元氣補補血又是一條好漢。 孟老爺領著孟約去探望過陳維昌,雖然一身外傷,看起來可怖,但精氣神還不錯。特地送了家里燉好的湯水來,陳維昌見到熟人,亦十分唏噓:“不過短短幾日,如今再見孟兄,真是如同隔世。侄女也長大了,聽聞定了親,不知王家郎哪來這般好命,竟能娶到侄女?!?/br> 他們到醫館不多久,陳夫人同陳蕙容也到了醫館,母女倆可能是路上就得知了消息,哭得眼睛都腫了,這時見到陳維昌一身剛處理完包得怪嚇人的傷,又哭出來。陳維昌好容易才安撫好母女倆,母女倆這才來得及同孟老爺和孟約見禮。 “本該好好見個面,不料在這樣的境況下,失禮了?!标惙蛉苏f罷,打量打量孟約,見小姑娘是生得愈發好看,又夸幾句。 陳蕙容擦了眼淚,挨著孟約坐下,孟約給她遞濕帕子,她就接過擦臉又遞還給孟約,倒一點沒跟孟約生疏:“你師兄呢,怎么不陪你一道?!?/br> 小美人們之間常有書信往來,孟約的近況,陳蕙容自然是清楚的。陳蕙容的近況,孟約也清楚:“在當差呢,快別說他,你不是已經定親么,那董家郎如今在何處?” “他隨父進京,比我們早,眼下已經安頓好,改日我們一起聚?!标愞ト菡f罷嘆口氣,想起許妍來,好端端的小姐妹,就這么少了一個,真讓人想想就難過得緊。 “待令尊好了再說,左右都在南京,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挪地方?!泵霞s倒沒說明年后年,可能就要返回譙郡的事,她怕說了陳蕙容會摟著她哭個不停。 陳蕙容點頭,問明陳家已有園子安頓后,孟老爺同孟約一起告辭。路上經過德音書院,孟老爺道:“這地方不錯,可惜年年已經大了,不然正經該去好好讀讀書。倒是為父耽誤了你,不然年年說不得也是相飽識詩書的才女子?!?/br> 孟約沒有反駁,因為她現在已經明白過來,確實是她帶著現代人的眼光來審視,才會覺得這不是個正經教書育人的地方。事實上,既使是德音書院,也一樣能教會人去思考,相對于沒有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要說唯一的缺陷,那就是榮意在她心里,已經從神壇上下來,在了一個普通的,富有才華的女孩子。依然是很好的,依然很出色,她依然比不過人家,她所有的優越感都是現代社會賦予她的,嚴格說起來,真沒什么好優越的。 “爹,如果一所書院,像里那樣,你會讓自己孩子去讀嗎?” “會?!?/br> 孟約覺得,只要有這句就足夠了,假如每一位男士都是疼愛孩子的父親,每一位女士都是疼愛孩子的母親,那么這樣的書院自然會建立起來,并興盛下去。 適日,蕭皇后生產,在大明擁有兩位小皇子之后,終于迎來一位小公主,是名載章,號明章長公主。這個生下來時,非常不給她父親面子的小公主,日后將會成長為整個大明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皇后做月子,帝王可以休朝三天,但是急切于表現父愛,又很不招小公主喜歡的宣慶帝,在無數次惹哭小公主后,被還在做月子出不得門的蕭皇后一怒趕出門。宣慶帝可憐巴巴地跑出宮,去找楊廷禮寫封公主文書,因為是心愛的小公主,當然要寫得極漂亮極漂亮,另外還得商量封地。 遠近無所謂,關鍵是得物產豐饒,小公主不用就國,日后愛待哪待哪,所以有極好的產出就足夠。 楊廷禮對于這位官家,真是槽多無口,被趕出來就直接跑出宮到這里來,竟不想著皇后還在做月子,真是白給他三天假:“阿孟姑娘,剛才我們說到哪兒了?” 孟約指指宣慶帝,意思是“不用管他嗎”,楊廷禮眼一瞟,這還用管,他自己就能把戲演完。 “說到長江書院的日常課程安排?!?/br> “乍興辦書院,都不過是摸石頭過河,課程安排倒無不可,但師資方面,你們可曾想過?” “自然有些困難,先生和關先生她們正多方游走,想盡辦法,既然開設了學科,自然得相請良師?!?/br> 演完戲的宣慶帝:“什么書院?” “長江書院,陛下,我們想開辦一家像里那樣的書院,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行?!泵霞s想問問宣慶帝的意思,畢竟這是個內閣掌權,但天子旨意依然份量很重的時代。 做為一個封建帝王,一個男權社會的執政者,他的想法非常具有代表向,也非常具有導向性。 PS:看到有說太祖才是珠玉在前的珠玉,居然不能更同意~這個珠玉,能比得過的,古往今來,都挑不出幾個。 第二零七章 雨后天光下,參差樹影中 宣慶帝并不會因為有了明章長公主這個女兒,就熱血上頭地表示贊同,而是認真地思考,并告訴孟約,眼下可能很難完全實現,但可以實現一部分。不管德音書院還是長江書院,都是一個極好的開頭,不要太急切,也不必太畏首畏尾,順其自然去做,不要當個攪風攪雨的事來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才是正途。 “阿孟,這件事做得很好?!边@世間一半是女子,所有的孩子幾乎都是首先由母親教導的,理應讓女子睜開眼去看這世界,去獨立思考,去認識到她們同樣生而為人,這并不可怕,反而是件很好的事。 要知道,宣慶帝是一個在中后期將皇權下放,推行憲政的帝王,自然不會迂腐,反而他是這個大明思考得最多的人。他從不因內閣權利過大而生掣肘心,也不因為有臣子功高而怕其震主,他的一生還政于國,歸權于民,做了許多帝王都無法做到的事。 孟約剛要對宣慶帝的贊美表示開懷,宣慶帝就來一句:“明年的戲本呢,預備寫什么?” 孟約:不提這個我們還能做朋友! “看樣子是還沒成算……”宣慶帝說完又撂開她,跟楊廷禮談海外戰場,孟約聽得云里霧里,最終只聽出一個消息來,那就是海外戰場,勝負將分。至多明年,大軍便歸來,因為這場戰事,有許多官軍將得有封爵得勛。大明的土地大得很,從這場戰役中摘得的勝利果實,只需要提出一部分來,便管夠封賞撫恤。 孟約聽到這,覺得自己該告辭了,卻不想宣慶帝留她,封賞的話題也并沒有繼續下去。怎么封怎么賞,其實宣慶帝自己也不能拍腦袋就定下來,還得同內閣商議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