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49
汗阿瑪摒棄前嫌自愿為皇貴妃坐臺。 弘時看著前面兩人的身影眼珠子亂轉,這二人還真是…… 弘時都不知道該用什么成語形容才好,仿佛被什么話哽住了喉,就算是有千百種語言也不能夠形容此時的心情。 弘暻拉著弘時在后面坐下。 四爺掃了一圈寬大的大會堂,然后詢問敏寧,“這里夠大,可是說話能夠聽得清嗎?” 敏寧同樣小聲的回答他,“有了電,之前做的那種喇叭,可以放出更大的聲音,放心,肯定能夠聽得清?!?/br> 四爺跟敏寧的出現,一下子使得整個大會堂里都沸騰起來,不過只有區區百人,倒是使得整個大會堂顯得非??諘?,所有人都集中在最前面的幾排位置上。 左右兩旁側位上坐著不少人,有些是參加過下議會的人民代表,這導致出現一個滑稽的場面,那就是旁聽的甚至比上議院的議員還要多。 很快有人上來詢問皇帝和皇貴妃,會議是否開始? 四爺對這些一無所知,便轉頭看敏寧,敏寧點了點頭,那人才小跑出去。 隨后張廷玉上臺,張廷玉詳細的說明了這一次會議的內容,以及參與進這一次會議的有哪些人。 等大致說完之后才開始念起第一個上臺的人。 第一個上臺的是云南的代表,這個代表原來是一名土司,自從朝廷改土歸流之后,他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這一回出來的人提出希望能夠自治,就是自己人治理自己人。 他詳細的說了自治的方案,比如說允許少數族群參與到科舉中來,然后派遣當地出身的官員去管理當地。 這等于是拐彎抹角將人事權交給了朝廷,畢竟相對于朝廷調遣過去的官員,自己培養出來的官員不會對他們族裔那么狠。 那位提出這個方案的代表淚流滿面的訴說著大清派遣去的官員,手段是多么狠辣。稍微犯點事,放到他們手上,結果就是抄家滅族。所以急切的希望,由他們自己來治理,就算派遣官員也希望是云南省出生。 下面都上百位議員開始交頭接耳談論起來。 四爺聽到他這番話不由若有所思,隨后轉過頭來詢問敏寧,“你覺得這個提議怎么樣?” 敏寧聽了之后轉過頭回四爺的話,“在我們那個時代,有專門的自治區,這些自治區都是由當地出身的官員來治理地方,這樣可以減少當地百姓對于朝廷的仇視?!?/br> 四爺聽了之后皺起眉來,“那要是這些官員包庇這些人又該如何?” 敏寧笑了笑回答,“云貴意思地方大著呢,像低層的官員可以提拔當地的,高層的官員可以由朝廷指派,或從云貴兩省其他地方調過來,這樣兩者就算是為了奪權,天然就是對立的,怎么可能合伙起來欺騙朝廷?” “那要是聯手起來呢?” 敏寧想了想說,“反正在我們那個時候,一縣一府一省,基本上都是兩套班子,反正都是對立起來的,要是整個衙門全都凝成了一條線,就會將兩個頭頭中的一個給調走,要從其他地方調一個過來?!?/br> 四爺頓時明白過來,“有了兩套班子,時刻想置對方于死地,就不可能欺上瞞下?!?/br> 敏寧點了點頭,“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我對我們那的官場不了解,當年我只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對這些也只是隱約知道一點而已?!?/br> 四爺聽得非常認真,對于她的任何事情,他都非常想知道。 每個陳述方案的人只給了十分鐘,陳述完之后會給下面的議員留下十分鐘時間商議,最終決定這個方案會不會進入第二個流程。 “你不是還在建設學院嗎?在云貴等地繼續投入學院,這一次朝廷也加入進去?!?/br> “國庫錢不夠?!?/br> 四爺聞言之后做了皺眉,“怎么會不夠?若是我沒有記錯,每次的福利彩票就能有一大筆錢進入國庫,還有各地的關稅,商業稅,不都早已經超過農業稅了嗎?” “是啊,可是我大清想要發展起來,用的錢就多了,工業化改革并不是說做一些農技,就算是工業化改,必須是重工業。這些都太費錢了?!泵魧幫嵯蛩枋?,“像鋼鐵、治金、電力石油等等,這才是重工業。咱們現在使用還比較淺顯,想要更深入的研究著用處還得繼續花大資金去投入。在我們那個時代,有一句話叫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何謂科技,像研究出了汽車,電力這都屬于科技,這些東西的出現能夠加快人們對于眼前這個世界的了解。有了器械,挖礦修路等等以往需要發動上萬十萬民夫才能做的事情,就會變成幾百個人開著大型機器就能做到,科技可以讓一件人力不可及的事情變成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br> 看四爺聽得認真,敏寧還想說,眼睛不經意瞄到后方兩個湊過來的腦袋。 于是她閉上了嘴,轉過頭來那兩個腦袋瓜子上各敲打了一下?!澳銈兌悸牭绞裁戳??” 四爺也回過頭來。 弘時雙手捂住了嘴巴,拼命搖頭。 弘暻揉了揉腦袋,小聲的說,“兒子聽到什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br> 敏寧跟四爺互相看了看,然后她才跟弘暻語重心長的說,“既然你聽到了這句話,那么以后你就要記住?!?/br> 弘暻捂著頭,點了點頭,然后又忍不住全問了一句,“可是額娘,科技到底是一門什么學問?” 敏寧點了點頭,“問得好,科技實際上你們也學過,它包含著算術、物理、化學等等學科,你只要記住了,未來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到時候這些人自然會將科技帶到你的眼前?!?/br> 敲打完兒子之后,敏寧才轉過身來跟四爺繼續說,“學院的事情到時候由當地財政撥款。等官員改制之后,我打算取締科舉,以后凡是取士人都是從大學生里挑選,不再在考八股文,考的是關于時政、律法、算術、地理這些方面,關于文學,將會降到最低?!?/br> 四爺沉思了一下說,“這樣一來是不是太過倉促了?要真是這樣的話,那么苦讀十年詩書的學子,豈不是沒了希望?” 敏寧卻說,“我是這樣想的,這些取得功名的學子可統一參加國考,若是有真才實學自然一樣錄取,可若是只將文章寫的繁花錦簇,卻沒有什么治國之策的人,就算錄取了,也是誤國誤民。何況這些取得功名的學子可直接向各個大學借讀,與其他應屆學生一樣,可以參與國考。不過這國考跟科舉不同,每年舉辦一次,地方缺少官員就錄取多少,全都是從最低的做起。以后的官員不能夠直接提拔起來,必須得有地方從政經驗,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走上來。我希望凡是提拔起來的,全都是有真才實學。像一些尸位素餐的人盡量能少就少,就算避免不了,也只是局限于一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