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88
不是在京城嗎,怎么跑到蘇州去?莫非…… “元輔,你想請陛下南巡?” 唐毅笑著點頭,“的確如此,東南乃是大明經濟命脈之所系,身為一國之君,不親身體會,光靠著臣子形容,終究是差著一籌。我準備在金秋隨同陛下一起南下,前往江南,一來是考察民情,二來也要接見各藩國使節,要求他們打開國門,進行自由貿易,還有西夷不斷入寇,該如何應付,大明也要拿出一個意見……王部堂以為如何?” 王國光都準備帶槍投靠了,哪里會反對,“元輔見識高明,下官自然支持,不過這一趟的預算只怕是少不了,沒有一百萬元,怕是走不成???” 唐毅思索了一下,“該花的錢就花,戶部先擬出一個單子,看看要支出多少錢,回頭我再和陛下商量?!?/br> “下官遵命!” 王國光痛快答應,又聊了幾句閑話,唐毅突然問道:“虞坡公可好?” “好像不太好,上了年歲,又久在邊疆,身體都垮了,聽說回去之后,一直臥床不起,怕是撐不了多久?!?/br> “虞坡公乃是朝廷柱石,少不得他,內閣要派人慰問,我還聽說,胡夫人死了?” 胡夫人正是張四維的媽。 “沒錯,半個月前死的,張子維哭得像是淚人似的,老爹死了,還沒除服,娘又去了,頭發都白了,還咯血了,幾度昏迷,悲痛傷身啊……”王國光說著,還擦了擦眼角。 第1029章 興奮的隆慶 “王部堂,子維兄也是一時之杰,讓他不要悲傷過度,留著有用之身,還要替朝廷多做一點事情,變法革新,大幕剛起,痛失英才,是朝廷的一大損失啊……” 唐毅拉拉雜雜說了一大堆大話,從來話說大了,聽起來就像是假話。 王國光哪里不清楚唐毅和晉黨的爭斗,前后持續了七八年的時間,一直以來唐毅都是百般忍讓,一退再退,哪怕楊博那個老狐貍,都被他騙過了。 結果他露出了獠牙,一擊絕殺,晉黨百年基業,星落云散,剩不下什么,雙方的差距不啻成人和孩子。 事到如今,還有什么可猶豫的。 王國光狠下了心,雙膝跪倒。 “下官有機密要事,稟報元輔大人?!?/br> 唐毅淡淡一笑,“王部堂客氣了,有什么話,只管說就是?!?/br> “元輔在上,下官不敢隱瞞。張家在兩個月之前,變賣了一批祖產,得到白銀八十萬兩,下官聽說,他們把銀子都,都給了江湖人?!?/br> “哦?堂堂書香門第,是要走江湖賣藝,還是落草為寇???”唐毅提高了聲調。 “都不是,據下官所知,他們懸賞要一個人的腦袋?!?/br> “誰?” “就是元輔您!”王國光抬起頭,切齒道:“元輔身系天下安危,張四維喪心病狂,竟然妄圖暗害元輔,下官以為當立刻查抄張家,明正典刑?!?/br> 張四維要殺自己? 果然,沈梅君那個死丫頭給自己惹麻煩,張四維把賬兒算到了自己頭上。 唐毅一直以來,都排斥用暗殺的手段,你干了一次,所有的事情都會懷疑到你的頭上,到了最后,什么事情都落到了你的頭上。 這些年,唐毅只刺殺了張居正一次,想要提前抹除隱患,好在兩個人眼下冰釋前嫌。張四維家里和自己沒關系,可是張家保證不會聽的,唐毅也沒有必要解釋。 只能稀里糊涂背下來,沈梅君害人不淺??! 唐毅都有心派人,把她弄死在香料群島算了,省得給自己添亂。當然他只是在腦袋里轉了一下,輕笑道:“王部堂,想要暗殺本閣的人只怕不在少數,至于區區八十萬兩銀子,還要不了我的腦袋,本閣會多加小心的?!?/br> 王國光見唐毅信心十足,也就沒有多少,識趣告辭。 從內閣回來,他立刻著手擬定南巡的花費。 消息傳出來,竟然舉朝嘩然。 什么,皇帝要南巡? 開什么玩笑,走一趟,勞民傷財,要花多少錢,那么大的動靜,從南到北,攪擾地方不安,一旦皇帝上了癮,隔三岔五就跑一趟,還不把戶部折騰空了。 不行,不能慣著皇帝,這事內閣要攔下。 有人找到了內閣,結果才知道,竟然是首輔提議的。 “唐閣老是干什么???怎么能不知道輕重?”一個御史埋怨道,另一個搖搖頭,故作深沉,嘆息道:“我看不是唐閣老不想攔著,奈何他和陛下師生情深,再有唐閣老離家多年,也想著衣錦還鄉,這不湊到了一起了?!?/br> “荒唐,公事私事,豈能攪在一起!唐閣老可總是說凡事要按照規矩,不能越過一個理字,咱們就要為了朝廷大義,爭上一爭?!?/br> “同去,同去!” …… 轉過天,就有五六本奏疏送到了通政司。 剛剛中進士的翰林吳中行就寫道:“古代帝王之所以要巡幸狩獵,是為了協調聲律度數,統一度量、訪求遺老,詢問民生疾苦,罷黜庸吏、提拔賢才,考察各級官員業績,給予升降,使得他們位居合適職位,因此諸侯則有所畏懼,百姓卻生活安康?!?/br> 總而言之,都是做好事,“像陛下那樣的出巡,不過是和秦始皇、漢武帝相似,放縱私心尋歡取樂而已,是不能實現巡幸狩獵之禮。秦始皇在博浪沙遭人cao鐵錐襲擊,漢武帝微服私訪到柏谷不被亭長接納,那樣的禍患還不引以為鑒?” 監察御史艾穆同樣上書,“陛下南巡,則六師無人統御,各地百姓受困,其悲哀呼喊,上抵蒼天,播撒四方,人心為之而震。所以百姓當聽聞南巡詔書,均像鳥兒受百獸驚嚇聞風逃散一般。而各地官吏又可借迎奉圣駕之名,征用遣發命令苛刻,兩淮、東南等地即造成一派sao亂,而各地又牽扯其中,耗資甚多。萬一有兇頑不法之徒,趁機作亂,后果不堪設想?!?/br> 其余的奏疏大同小異,都是反對隆慶南巡,更有人把隆慶罵了一個臭頭,還有幾個跑到了左順門,要伏闕大哭,求見隆慶,和他當面論理。 大臣們群情激憤,可咱們的隆慶皇帝,還一無所知,他剛從東宮回來,檢查了太子朱翊鈞的功課。 讓他默寫兩段論語,只錯了兩個字,師傅們都夸太子聰明。 可隆慶不怎么滿意,頭些日子他就聽說了,這一次從倭國弄回金銀的大功臣竟然是唐師傅的長子唐平安,小家伙才十三四歲吧,幾年前還到宮里拜見過自己,模樣很清秀,知書達理,和太子也差不多……隆慶純粹孩子是自己的好,朱翊鈞倒是不丑,只是有些肥胖,腿還稍微有點毛病,比起唐大少爺差遠了。 同樣是小孩子,人家已經能縱橫捭闔,出使異國,大第二卷。,就算是古之甘羅,也又不如。 再看看自己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