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80
的周圍,都有唐毅的眼線。 這一份密報,就是毛海峰送回來的。 “小東西知道玩軟實力了,進步不小?!?/br> 唐毅笑著攬著妻子的肩頭,“這回你放心了吧?” 王悅影眼角含淚,用力點頭,“兒子長大了!” 第1023章 進士大批發 唐毅不斷思索著,究竟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倭國,一直戰亂下去?就會有武士失業流浪,成為海盜的來源,鬧得海疆不靖,雖然眼下的大明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也犯不上浪費太多的精力。 如果讓倭國統一,出現一個豐臣秀吉一般的人物,入寇朝鮮,少不得大明朝就要陷入一場戰亂之中,還是那句話,不怕打仗,但是打這個仗不值得。 假如扶持一個德川家康一般的人物呢?閉關鎖國,大明又拿不到貿易的利益。 思前想后,對大明最有利的應該是一個松散的統一的倭國,最好能接受儒家教化,從此之后,變得軟弱無能,形不成威脅,同時又開放國門,大明可以予取予求。 現在看起來,扶持織田信長,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他能把倭國捏合到一起,至于織田信長會不會提前變成豐臣秀吉,掀起一場入侵朝鮮的戰爭? 唐毅并不擔心,從各種回報的消息來看,織田信長的革新精神遠比其他大名要強烈無數倍,而且手段激進,有砸碎一切的勇氣。 一手握著隆慶新政,唐毅非常清楚,變法改革有多難,分寸火候非常拿捏,織田信長越走下去,就越是孤單,甚至到最后都難免眾叛親離的可憐下場。 再說了,就算他真的能掌控變法的節奏,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明朝,還不能把他捏死在萌芽之中??? 唐毅終于拿定了主意,他立刻寫了一封密信,讓人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倭國,交給毛海峰。 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唐毅沒有隨便說什么要如何如何,更多的是把他的要求寫下來,至于具體該怎么cao作,還是交給身在倭國的那些人吧。 尤其是平安,臭小子真不愧是老子的種兒! 唐毅推開紗窗,仰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點點星光,志得意滿,老懷大慰,唐家后繼有人了。 身為帝國的首輔,唐毅依舊非常忙碌,在一舉干掉了三個內廷大珰之后,隆慶將派往南京的大太監李芳調回了京城,成為掌印太監。 原本呼聲最高的馮保只能屈居首席秉筆,提督東廠。 這個結果讓馮保無可奈何,眼下內廷徹底消停了,權威削弱到了極限,哪怕嘉靖的時候,也沒有這么慘。 哪怕成為掌印,都做不了什么,更遑論一個秉筆太監! 要知道當初隆慶已經松口了,可為何又調回了李芳? 馮公公百思不解,好在他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摔倒了不可怕,要知道再哪里摔倒了。 終于通過李貴妃,他總算打聽出來,隆慶在寒食節的時候,和李貴妃透露,宮里的日子要好過了,北洋公司運轉起來,宮中的銀子就多了。李芳經營過江南織造局,忠心耿耿,為人正派,又懂財務,讓他盯著點,皇帝也好放心。 “呸,傻瓜,笨蛋,二百五!不是你放心,是唐毅能更放心!都說聰明莫過帝王家,咱家怎么就攤上了一個笨蛋皇帝???” 江南織造局、北洋公司、李芳……這幾個詞聯系到一起,馮保哪里還不明白,都是唐毅在背后搗鬼,這家伙果斷出手,陰了滕祥三個,回手不動聲色,把自己給暗算了。 李芳那家伙就是個吃鼻涕拉膿的慫貨! 跑了江南一趟,早就被唐毅給買通了,從此之后,司禮監就成了擺設,內廷外廷,都落在了唐毅手里。 馮保的猜測還真沒錯,徹底擺脫了內廷的掣肘,唐毅推動變法的速度大大加快。 首先一條,還是清丈田畝,依舊由張居正掛帥,唐毅給他配屬了兩個助手,一個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林潤,一個是吏部左侍郎陸光祖。 原本張居正只負責清查士紳的部分,這一次唐毅將宗藩也交給了他,經過了三個藩王被驅逐,這些宗室也沒有多少脾氣,加上原本的贖買,他們也只能選擇認命。 張居正一手握著監察,一手握著人事,誰敢不聽話,直接一本放到。 另外唐毅開始推行分稅,田賦收上來,有三成要留給地方,隨著清丈的進度,完成的越多,留給地方的就越多,最終會有七成田賦留在地方,只有三成解付戶部太倉。 一面是朝廷鞭策,一面是經濟利益,地方官吏從來沒有這么賣力氣過,從上到下,都動了起來,清丈田畝的進度飛快。 看著報上來的數字,內閣都有點吃不消,趙貞吉不得不下令葛守禮,派遣更多的監察御史,到十三省仔細清查,生怕有官吏營私舞弊,虛報清查結果。 不過不管怎么說,大明朝立國一百多年,一直沒法撼動的土地問題在唐毅的手上,經過了幾年的時光,總算初步勝利結束。 預計到隆慶六年,全國納糧的田畝將達到一千三百萬頃,如果再加上河套,遼東的田畝,大明的田產將是立國時候的一倍。 其實以唐毅的估算,這個還遠遠沒有到極限,不過再清查下去,增加的也只是一些山地,一些偏遠的荒地,多征的那一點糧食,還不一定夠開銷呢! 水至清則無魚,到了這個地步,也該緩一緩了。 比起清丈田畝,進展更快的則是軍制改革,九邊積弊叢生,以往礙于邊防壓力,誰也動不了。 自從俺答被誅之后,哪怕是九邊的將門也沒法阻止軍制改革了。 原本設想徹底廢掉軍戶,采用募兵代替世兵,一舉甩掉包袱。后來經過唐汝楫的考察,給推翻了,有兩大理由,第一,只依靠募兵,軍費開支會暴漲,就按照十萬人計算,每年要開支三百萬軍費,還是在不打仗的情況下,相比以往,足足增加一倍不止,根本達不到節約開支的目的。 第二,廢掉軍戶之后,一旦造成邊防空虛,有地無民,草原的部落就會南下,到時候又會重演漢唐的教訓,根本沒法實現長治久安。 唐毅和唐汝楫兩位大學士,召集兵部尚書譚綸,宣大總督李天寵,馬芳、戚繼光、楊安等幾位總兵,還有數位將門代表,經過反復的磋商,終于達成了最后的方案。 原有的衛所一并裁撤,換成州府縣鄉的文官系統,和各省情況一致,但是為了保持九邊的防衛力量。 以衛所為基礎,組建武裝農場和牧場,原有的世兵變成農場的民兵,農場承擔的稅負只有內地各省的三成到一半,同時每個民兵每個月能領五斗糧食。 至于原有的世襲將門,也同樣以贖買的方式,解決他們的問題,以最低級的百戶為例,可以分得五十畝田產,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