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63
關稅是要入戶部國庫,不過——朝廷在濟州島和金蘭灣開辟了市場,以后要新建港口、貨倉、客棧、市場等等,未來不說寸土寸金,也差不了太多,海外開辟的土地自然屬于吾皇,這二十萬兩,是這一次的租金,日后或許還會更多,臣以為這筆錢就入宮中的賬目吧!” 哎呦喂,隆慶只覺得心都開花了,還是唐師傅疼朕,他惡狠狠瞪了幾個太監一眼。 都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唐毅找的來錢路子,光明正大,以后更是源源不斷。倒是這幫奴婢,只知道耍橫,逼著戶部出錢,稍有不如意,還把人給打死了,這不是敗壞朕的名聲嗎? 隆慶越想越氣,放著宰輔重臣不用,非要聽一幫閹豎的慫恿,朕這是怎么了?滿心愧疚,臉都發燒了。 “唐師傅,給事中李乙也是忠心朝廷,朕也只是讓打了他二十板子,誰,誰知人就死了!朕,朕好后悔??!這樣吧,追贈李乙為太仆寺卿,蔭一子為錦衣衛千戶,賜白銀五千兩安葬。師傅以為如何?” 唐毅深吸口氣,“陛下仁德,臣代李乙滿門,謝圣上大恩?!?/br> …… 從乾清宮出來,唐毅臉色凝重,絲毫沒有欣喜。國事如麻,他原本是準備拿這筆銀子雇傭兵丁,在濟州島和金蘭灣插上兩個釘子,作為進一步打開兩國門戶之用。 現在卻要拿出來哄隆慶,哪怕是最仁慈最軟弱的皇帝,都難改貪得無厭的毛病。 更何況皇帝弱了,不代表皇權就弱了,隆慶身邊的那些太監沒一個善茬子,唐毅相信隆慶不想打死人,可是他只要下令打了,不管二十棍子,還是一棍子,都能把人打死,這個權力就cao縱在幾位內廷大珰手里。 滕祥他們說得好聽,是為了隆慶,為了四皇子,其實都是為了他們自己。 走公賬,走明賬,他們就失去了下手的機會。 威逼戶部,打死言官,就是要制造恐怖,好趁機予取予求,二十萬兩不算什么,可是不把這個勢頭遏制住,二百萬兩,兩千萬兩都未必夠! 滿以為掀翻了晉黨,一統朝堂,就能清閑一些,其實真正的斗爭才剛剛開始。 老爹的憂慮是對的,必須要留有后路,其實不只是后路,而是要有制衡的力量,必要時候,道理講不通,咱們就靠拳頭! 遍觀朝堂,無論文武,都被馴化了兩百年,就拿戚繼光和馬芳這樣的心腹將領來說,他們固然唯命是從,可是讓他們舉起大旗造反,那是覺得不可能的。 希望還在海外,只有沒有任何羈絆,白紙一張的海外,才可以隨意發揮,陽明心學才能不受限制地發展,不管是什么東西,合適就用,不合適就扔,包括皇帝也是一樣,天是王大,我是王二,普天之下,老子最大! 要說去海外做這么大的事情,必須有才干,還要自己完全信任,毫無保留的那一種……本來他寄希望在席慕云的身上,無奈這家伙野心勃勃,膽子太大,加之他背后也有洞庭山幫,根基雄厚,未必聽自己的。 其余諸如毛海峰之流,都是草莽出身,不值一提。 算來算去,還就是老爹最靠譜兒,可他又舍不得讓老爹冒險,當真是左右為難,進退失據??! 唐毅滿心煩躁,他剛回到值房,高拱、趙貞吉、陳以勤等人都來了。唐毅將事情原原本本說了一遍,包括二十萬兩銀子的事情…… “豈有此理!”高拱吹胡子瞪眼,“陛下仁慈,又是那些閹豎陽奉陰違,竟敢杖斃大臣,宦官干政的苗頭又出來了,老夫決不答應!” 趙貞吉也說道:“追贈賞賜遠遠不夠,必須要嚴懲罪魁禍首,元輔若是覺得不妥當,就讓老夫去找皇上論理?!?/br> “同去,同去!” 高拱站起來就要走,唐毅一拍桌子,“站??!” 這兩位大佬咯噔一下,愣是停住了,回頭一看,只見唐毅臉色鐵青,很不好看。高拱喘著粗氣道:“元輔大人有什么教誨,直說便是?!?/br> “中玄公,大洲公,你們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經歷的風雨還少了嗎?非要逼著陛下在大臣和宦官之間做選擇,這是該有的辦事方法嗎?” 唐毅一直都覺得,最傻的女人就是不斷問男人,她和老媽掉河里了,先救哪一個? 不斷給對方難看,不斷逼著對方做艱難的抉擇,一次兩次,早晚會有厭倦的時候,哪怕感情再深厚,也經不起折騰。 唐毅意味深長道:“你們二位先安撫一下朝臣,不要火上澆油,此時我會想辦法的?!?/br> 第1011章 私訪琉璃廠 李乙之死,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哪怕有幾位閣老壓著,底下人也憤憤不平,誰不知道朝廷國用艱難,上上下下,要整頓金融,要救濟百姓,還要拼著上國臉面不要,去欺負藩國,逼著開關貿易,好容易看到了一點生機,內廷就跳出來要銀子。 雖然比起嘉靖時候大興土木,花的少了,可是一年到頭,也有一百多萬供應宮里,這還是明賬,另外江南織造局,京城那么多皇莊,還有河套的幾十萬畝田產,林林總總加起來,宮里一年至少花銷在三百萬兩之上,比起養兵的銀子都多。 唐毅不準科道胡說八道,可是也架不住人家到處翻賬目,找證據,凡事做了就會有蛛絲馬跡,越來越多的言官把矛頭對準了宮中的幾個大珰,隔三岔五就有一本送上去。 隆慶似乎鐵了心,一定要保幾個太監,所有奏折一律留中不發。 就在紛紛擾擾之中,進入了隆慶五年。 “唐師傅,今年朝廷的財政如何,可能拜托困境?” 隆慶十分關注財政,他深信唐毅的一句話,沒有銀子辦不成的事,如果有,那就是銀子不夠! “啟奏陛下,去歲清丈田畝,初見成效,在冊田產已經增加到七百五十萬頃,距離洪武二十六年的八百五十萬頃,只差一百萬頃?!?/br> 洪武二十六年,是大明田畝的高峰,此后就逐年下降,到了嘉靖年,數額甚至低于四百萬頃,朝廷田賦少了六七成之多。 一年的清丈田畝,就增加了一倍。 除了張居正賣力氣之外,也是唐毅改革方法的功勞,要知道在歷史上,張居正接任首輔六年,才堪堪達到七百萬頃的成績。 相比而言,唐毅顯然要比太岳同學更高明。 “今天清丈田畝還在繼續,另外宗室的整頓也開始了,如果順利,到隆慶六年,全國的田畝應該超過一千萬頃,屆時田賦總額會超過一千萬兩?!?/br> “哎呦,這可比太祖爺的時候還多啊,唐師傅果然是朕的管仲!”隆慶喜笑顏開,欣慰道:“看起來從此之后,朕再也不用為了錢發愁了?!?/br> “不然?!碧埔銚u頭,“陛下,家大業大開銷大,光是田賦,只怕永遠都不夠用,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