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59
思當中。 徐胖子一路是從翰林院和國子監出來的,眼下做到了鴻臚寺卿,他最熟悉的還是禮法這塊。 叫上了王世貞,還有王紹周,他們三個湊在一起,把歷年安南和朝鮮的情況都查了一遍,還真別說,竟然讓他們找到了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三天時間轉瞬即逝,安南和朝鮮的使者已經到了京城,正在禮部的館驛休息,聽說他們怒氣沖沖,嚷嚷著要覲見大明皇帝,討回公道。 為了應付兩國的使者,內閣再度召開會議,閣老們同樣分成兩派,張居正和張守直受到財政壓力,極力支持使者的行為,趙貞吉和陳以勤則是認為有損國體。 “啟稟諸位閣老,根據下官查閱前朝史料,朝鮮苦于倭國襲擾,請求大元派駐精兵,屯扎金州,設立征東行中書省,濟州島作為征討倭國的前沿基地,其后,我朝太祖起雄兵,橫掃北元,洪武二十五年,賜名朝鮮,列為不征之國。而此時濟州島屬于元朝耽羅軍民總督府管轄,直到永樂元年,才被朝鮮人馬接管?!?/br> 徐胖子笑瞇瞇道:“聰慧如諸位閣老,想必已經聽明白了,當初將朝鮮列為不征之國的時候,濟州島并不屬于朝鮮,更何況我大明橫掃北元,耽羅軍民總督府本屬于元朝,就算請降,也只能歸屬我大明,區區藩國,哪有資格吞并原屬大明的東西?一百多年來,竟然無人聞問,簡直豈有此理!朝廷當立刻派遣使者,曉瑜該國,立刻清理兩國國界,斷然不許再繼續模糊下去!” 好家伙,多少年的陳芝麻爛谷子都翻了出來,大元朝也被搬出來說事,弄得好像大明吃了多大的虧,頗有“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的神韻,文人的價值,一覽無余。 在場的眾位原本還有些心虛,現在都理直氣壯了。 “徐大人為我等解惑,說的非常好,修得匆忙,有很多疏漏,翰林院應該立刻整理典籍,看看還有沒有損失的土地,要一并討回來!”唐毅贊許地說道。 王世貞當然不會讓徐胖子專美于前,他站出來,笑道:“安南的事情,我也查證過了,雖然后黎朝向大明稱臣,后莫朝取而代之,在嘉靖二十一年,安南莫朝入供,先帝曾經要求安南國王或世子入朝,安南因道路遙遠難行作罷,不過卻送來一尊代身金人,以寶石為目,作為替代國王,進獻大明。先帝龍心大悅,遂正式加封莫朝君主為安南王。后黎雖然曾經作為安南正統,如今卻是反叛之賊,身為上國,理應討伐不臣。下官斗膽建議,朝廷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莫朝,大力資助,鏟除逆賊?!?/br> 這位比徐胖子還狠,不光要搶占港口,還要你的命! 他們兩個把詳細考據的東西都寫成了手本,送給了諸位閣老,大家瀏覽完之后,深以為然。 法理上,大明站住了腳跟。 諸大綬站了出來,“四夷諸藩,百姓生活困苦艱難,身為宗主,憂心忡忡。為了富國裕民,互通有無,大明應當與諸藩自由貿易,互相開放市場,以大明之遼闊,百姓之富庶,消費能力之強,不出數年,四夷必定富足安康,百姓安居樂業。而且貿易往來,交往密切,消弭戰火,平息紛亂,對大家都是好事情。這正是大明和藩國之間的分工合作,應當立刻送他們一萬冊,以便開化思維,體察大明苦心?!?/br> 最后站出來的是沈林,他笑呵呵道:“朝鮮地狹民稠,且軍力低微,與倭國乃是世仇,彼若不從,可派遣船隊封鎖港口,隔絕往來,資助倭國,必不戰自亂。至于安南,兩朝對峙,勝負難料,大明應派遣呂宋水師,巡邏外海,嚴防安南漁船下海,沒有海貨供應,兵不血刃,安南必定順應王化?!?/br> 這四位講完,一個完整的方案已經拋出來了,法理上壓死你,經濟上講合作,不合作軍事脅迫,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不愁擺不平。 新一代的心學弟子,集體亮相,就來了個耳目一新。 第1008章 起死回生的第一步 大明朝很虛弱,但是老虎再弱,也是虎,光是一點味道,就能嚇跑一群小動物。更何況這些小動物家里頭一堆毛病,絲毫不比大明少。 兵法講究知己知彼,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高估敵人。唐毅也不打算吞并土地,只是要開阜通商,做事都要講究成本,與打一場可能亡國的戰爭相比,通商貌似沒有那么艱難。 唐毅給遼東總兵李成梁下令,讓他帶著人到鴨綠江邊轉幾圈,讓對面領略一下大明龍騎兵的風采。 再有他授意徐邦陽,雇傭了五六百倭寇,從釜山登陸,一路往北殺。 唐毅只想來一點小小的教訓,沒想到李朝遠比想象的虛弱得多,五百名倭寇一路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前后殺了一個多月,李朝集中三萬多人,結果損失了四千多士兵,還讓這伙倭寇給跑了。 天可憐見,唐毅真的只想嚇唬嚇唬李朝,卻不成想,這一次行動引來了海峽另一邊的島民注意。 本來一群家伙為了幾個村子大的地方,殺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突然發現離著不遠,一海之隔,竟然有一個流油的大rou包子,還面得要命。 他們就好像一下子從冬眠中醒來的黑熊一般,擦著滿嘴的口水。咱們還折騰什么啊,干脆去搶鄰居算了。這一次的直接結果,就是“壬辰倭亂”比歷史上來得要早太多…… 只是眼下的唐毅還沒有心思在乎那些小朋友,從松江出發,一共一百艘商船,滿載貨物,漂洋過海,在濟州島停泊。 這些商船全都帶著武器,一言不合,就能開戰。 面對明軍海陸兩邊夾擊,李朝很快就低頭了,答應開放濟州島作為自由貿易區。同時也答應派遣世子前往大明,覲見隆慶皇帝。 成功來的如此容易,簡直令人不敢想象。 大明的朝堂還沉浸在驚訝之中,簡單粗暴的對外模式,讓他們很不適應,大家都選擇回避這個話題。 可是商人們卻渾不在意,他們只知道積壓的貨物總算有了銷路。 皇甫洋這一次攜帶了兩艘商船,裝著五萬匹本來準備出口西洋的呢絨,他的貨在松江足足壓了一年,幸好擁有了水泥之后,能夠建筑龐大而防水的倉庫,不然這些東西都會發霉。他就親眼見到有人的絲綢被水泡的掉了色,茶葉爛掉了,那些可憐的家伙哭都找不到地方。 他還算幸運,當年唐毅擔任宣大總督的時候,皇甫洋冒險充當使者,去面見俺答,還丟了兩根腳趾頭。 有過這段緣分,加上唐毅不愿意讓晉商獨自吞下毛紡的暴利。他授意順天銀行給皇甫洋提供貸款,他建了二十個毛紡作坊,每年能生產十萬匹呢絨。 誰知道剛生產出來,海外的商路就斷了。 皇甫洋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