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69
。不過隨著內閣穩定下來,尤其是對外作戰越發強勢,李春芳退位讓賢已經大勢所趨,他也知道自己的處境。 “唐閣老,老夫疏于朝政,所知有限,這大成臺吉歸降大明,可是一件大事情,你有什么應對之策?”李春芳笑呵呵問道。 “元輔,我以為此事還要聽聽兵部方面的意思?!?/br> 皮球提到了唐汝楫的腳下,他忙說道:“依照兵部的看法,應該斬殺大成臺吉,拿他的腦袋祭旗,逼著俺答出戰,我們就在大板升,全殲俺答!” 經過了幾次勝利,以戚繼光等人為代表,軍中的少壯派已經越發好戰,敢戰,他們都把同俺答決戰當成了飛黃騰達的最好機會,唐汝楫代表著他們的意見,當然十分積極。 倒是一直不怎么說話的張四維突然開口,他思量著說道:“元輔,諸位閣老,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此番交兵,還未打仗,數百萬兩銀子已經撒出去,即便打贏了,要掌控疆土,要犒賞三軍,要安頓俘虜,林林總總,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以為大成臺吉既然到了我們的手中,不如就以他為誘餌,逼著俺答投降……” “不妥!” 還沒等說話,唐汝楫就不答應了,開什么玩笑,講和了哪里還有功勞可搶了?那些驕兵悍將能同意嗎? “張閣老,俺答乃是草原幾十年來,頭一號的梟雄,是我大明幾十年的勁敵,如今他是最虛弱的時候,不戰而除之,和俺答議和,再過幾年之后,難保不會反復,到時候又該如何?”唐汝楫不客氣教訓道:“斬草除根,必須痛擊俺答,重塑我大明天威,方能保證長治久安,切莫因為一時短視,而遺禍無窮!” 唐汝楫這話已經相當不客氣,把張四維當成了學生教訓,誰讓唐汝楫比他中進士早,還是狀元出身呢! 張四維的確夠深沉,被訓斥之后,竟然低著頭,沒有任何言語,也不反駁。倒是張居正臉色凝重,他出言道:“唐閣老,打仗不能解決問題,成祖爺五次遠征草原,結果如何,你在翰林院這么多年,還不清楚嗎?一味用強是行不通的。俺答連年進犯,所求者,無非是通貢貿易。先帝礙于朝廷臉面,又受了清流蠱惑,不敢答應。我看內閣應該把這個難替皇上擔起來,俺答已經老了,撐不了幾年,和他議和,通貢貿易,一樣可以分化瓦解草原諸部,保證邊疆安全,而且還能剩下大筆的軍費,用來解決民生之弊,豈不是更好?” 張居正看了看唐毅,由衷說道:“次輔大人,上兵伐謀,與其殺一個你死我活,得不償失,不如順水推舟,您的意思呢?” “荒唐!張子,你這話太欠考慮了!” 敢這么訓斥張居正的,不用問,只有趙貞吉獨一份。 “世間事,有所為有所不為,俺答屠戮大明無數百姓,數次進犯京城,連年入寇,罪孽深重。先帝當年曾經昭告天下,能滅掉俺答,賞侯爵!由此足見擊殺俺答,乃是先皇最大的遺愿,你身為當今圣上的師傅,竟然慫恿講和,你捫心自問,對得起先帝,對得起陛下嗎?” 張居正被問得啞口無言,倒不是他的口才不成,而是趙貞吉極為重視品行,在徐階罷相的過程中,張居正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趙貞吉耿耿于懷,一直對張居正不假辭色,加上他又是老大輩兒,和他吵,除了自取其辱,沒有什么好下場。 倒是高拱不高興了,他搖搖頭,“大洲兄,你用不著亂安罪名,當今天子仁圣愛民,最要緊的是讓百姓安康和樂,若是花費極少,就能平息邊患,我看未必不成?!?/br> 高拱搶先對張四維說道:“小張閣老,你是山西人,最清楚俺答的情況,你以為該以什么條件議和?” “回高閣老,我以為俺答首先要納貢稱臣,接受大明冊封,然后開邊貿易,為了防止俺答做大,每年的貿易額度從五十萬兩銀子開始,循序漸進,一點點提高。雙方貿易頻繁,互相依賴,自然可以消弭戰端,即便是做不到,以諸位閣老之英明,勵精圖治,數年之后,大明必定國勢昌隆,到時候區區老朽俺答,自然不在話下?!?/br> 趙貞吉一瞪眼珠子,“那樣豈不是太便宜了俺答?” “大洲兄,國事為重,豈可因為私人恩怨,就壞了大局!” “高肅卿!”趙貞吉一拍桌子,“老夫和俺答沒有私人恩怨,只有國仇!我就問問你們,當真議和了,你們對得起幾十年來,死去的黎民百姓嗎?你們如何面對天下人的指責?” 這幾位閣老你一言我一語,越吵越激烈。 李春芳臉上帶著一絲淡淡的笑容,他的本事沒多大,可是觀察風向卻是一等一的。李春芳看得出來,內閣的幾位沒有一個善茬子,湊在一起,早晚會鬧事,他只要等待時機,就要翻盤的機會,別看他只有一個首輔的名頭,可關鍵時刻,卻能扭轉乾坤。 “唐閣老,大家伙意見不一,如之奈何???”李春芳笑呵呵說道。 唐毅絲毫沒有急著表態,“諸公,既然分歧巨大,議和也不是一個小事,我希望大家先回去思量一下,我們要對蒼生負責,要放眼長遠,不要意氣之爭?!?/br> 說完之后,唐毅主動站起身,一甩袖子,離開了簽押房。 其他幾位閣老互相看看,哼了一聲,各自散去。 高拱、張居正、張四維走到了一起,趙貞吉、唐汝楫,還有一直沒說話的陳以勤湊到了一起。 各自到了高拱和趙貞吉的值房,商量了起來。 唐毅一個人,回到了自己的值房,坐在太師椅上,一動不動,好似雕塑一般。 議和的提議應該是晉黨拋出來的,雖然這次對俺答用兵,晉黨出力極大,可是由于出戰的主力都是南兵,幾個優秀的將領也是抗倭出身。 如果再讓他們打敗俺答,勢必取代九邊的那些將門,晉商百年經營就化為烏有。本來他們是沒有選擇的,可是大成臺吉的投降卻出現了轉機,一旦議和,俺答的勢力猶存,就等于是養寇自重。 晉商依舊可以通過貿易,得到急需的羊毛,還能維持走私暴利,牽制唐黨的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至于高拱和張居正為什么會支持晉黨?難道他們走到一起了? 應該并非如此,高拱雖然和晉黨走得很近,但是他為人方正,心懷社稷江山,應該是擔憂開戰的風險太大。 至于張居正,或許他看得更遠一些。 因為在前不久,唐毅通過兵部,擬定了一份新的獎勵條件,以后凡是立有戰功,按照首級受爵,每三顆人頭,記功一等,有軍功者,每月領糧一石,分田十畝,且不必子孫世襲。 這條規定看似平淡無奇,可敏銳如張居正,卻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意味。 眾所周知,軍功授爵,耕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