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88
內有許多放貸為生的食利者,他們利息極高,很多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齊桓公就想把這些人都給殺了,不過管仲卻不這么看,他把這些食利者找了過來,經過一番商討,把利息壓了下來?!?/br> 隆慶思量一下,若有所思道:“好像師傅在東南,就是這么做的?!?/br> 唐毅點點頭,“陛下,殺了舊的一批食利者,還會產生新的食利者,您殺光了一批jian商,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就像是韭菜一樣,無窮無盡。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關口是要弄清楚,為什么這些人甘心情愿,背叛祖宗,也要和蒙古人做生意!” “請先生明示!”隆慶虛心請教。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復雜,根子還在朝廷的戰略,軍制,以及經濟上面。臣前面提到過,由于我大明無力進取,造成了雙方勢均力敵,誰也沒法消滅誰,才給了jian商往來穿梭,大撈其利的機會。而且人生性貪圖利益,要想限制貿易,鉗制草原,不是一道令子就行的,邊墻這邊一匹布五兩銀子,翻過長城,就能賣到十五兩,二十兩,如此差距,難免不會黃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br> 隆慶鉆研過唐學,對于商業的事情非常熟悉,心有所悟。 “先生,那軍制又是怎么影響的?” “陛下,說這個只怕又要得罪太祖爺了?!?/br> 隆慶嬉笑道:“先生當年可不這么膽小啊,朕還記得您說過祖宗都是為了后輩兒好,不會故意為難后人的,您說是吧?” 唐毅點點頭,“那好,臣就放肆一次,太祖爺推行軍戶制度,養百萬大軍,不需耗費朝廷糧餉,自給自足,當年或許不錯,可是推行了久了,弊端叢生,已經由利變為害。首先軍籍世襲,官職世襲,一個人能不能成為武將,不是看他懂多少兵法,立多少功勞,文采如何,武藝如何,而是看他的爹是誰。沒了選拔,固然有些特例,比如戚繼光,但是大多數的將門子弟都是廢物點心,不堪一用,以庸才領兵,邊軍戰斗力日益下降,也就不足為奇。而且長久的世襲,互相聯姻,形成了將門集團,對他們來說,維持榮華富貴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敵人被消滅了,他們又如何向朝廷伸手要銀子?故此這些人把功夫用在了投機鉆營,保住位置上,殺敵報國都扔到了九霄云外?!?/br> 唐毅說的還算客氣,實際上不少將門和商人都勾結在了一起,大家一起走私,一起撈錢,甚至當俺答來了,他們拿出一筆物資,賄賂俺答,不費一兵一卒,把瘟神送走。更有甚者,向俺答購買人頭,然后再向朝廷報捷請賞。唐毅做過宣大總督,對于這些一百多年的陋習,當初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不過眼下時機日趨成熟,唐毅拋了出來,至少要拿到隆慶的支持。 “真沒想到,我大明邊軍,竟是如此可惡!唐師傅,您以為該如何改革九邊,革除弊端?” “內調外養,一起下手?!碧埔愀纱嗾f道:“對內也改革軍戶制度,讓武將能像文官一樣,流動起來,有了源頭活水,有了上升空間,自然投機鉆營的就少了。逐步變世兵為募兵,歷年的戰斗,已經證明了,嚴格的訓練,精挑細選的強兵,足以戰勝蒙古騎兵。要大膽反擊,收服河套,還要奪下漠南地區,盡量北趕蒙古,解除北疆的壓力?!?/br> 唐毅見宮里掛著他送來的地圖,主動走了過來。隆慶急忙跟著,聆聽唐毅的設想。 “北方游牧民族戰斗力強,邊患壓力大,但是呢,草原貧瘠,產出有限,無法承載大量的人口。臣以為在重創蒙古人之后,立刻言和,利用分封,加上經濟文化,弱化蒙古人的戰斗力,最終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至于南方……”唐毅一指南洋廣大區域。 “這些地方水熱充足,條件優越,撒一把種子,就能收獲糧食,偏偏當地土著極為落后,戰斗力低下,幾乎不值一提。攻打南洋,一本萬利,而且我們的農民能站住腳,只要經營幾十年,這些地方都會變得和中原無異,成為炎黃子孫的又一樂土……” 從邊防,聊到了整個戰略,北方積極防守,南方積極進攻,最終的目的是要打造出一個大明盛世……隆慶被老師勾勒出來的圖景徹底打動了。 如果真能開辟出南洋,自己絕對能青史留名,甚至會和古往今來,最優秀的君王并駕齊驅。想到這里,隆慶就激動地戰栗。 唐毅從來不是一個只會講故事的人,他真正的本事是把夢想變為現實。 要想經略南洋,就要把軍費的重點從九邊轉移,要想減輕九邊的負擔,就要徹底打垮俺答。 唐毅雖然認為走私的jian商是有產生的原因,他卻一點不能原諒這些人。 敢出賣天良,出賣祖宗,出賣同胞,吃人血饅頭,就要付出代價! 唐毅開出了三個藥方,第一是增加募兵,逐步裁撤軍戶,消除軍籍,整軍經武,發動反攻;第二,在占據絕對優勢之后,開邊貿易,鼓勵雙方商人往來,互通有無……隆慶有些迷糊,怎么又要和蒙古人做生意了? “陛下,開邊的道理和東南開海一樣,利益驅使,貿易是無法阻止的,與其走私,不如進行正規的貿易,朝廷可以控制數量,控制交易內容,凡是有利于增加蒙古人戰力的,我們一概不賣,相反,我們還能夠大量收購牛羊,收購羊毛,不知不覺間,讓蒙古人少養戰馬,多養牛羊,久而久之,他們的威脅自然就降低了!” “哈哈哈,唐師傅果然厲害!” 隆慶伸出了兩個大拇指,贊嘆道:“有唐師傅運籌帷幄,解決邊患有望??!對了,這第三條是什么?” “當然是嚴查jian商,嚴查敗類!”唐毅變得殺氣騰騰,兜了一個大圈子,話題又回到了最初。 “依臣所見,如今不只是jian商,還有九邊的將門,同韃子有往來勾結,甚至蔓延到了科甲出身的朝廷命官,如果不嚴懲一批人,為何能威懾宵???而且有這幫人通風報信,把朝廷的動向都告訴敵人,又如何能掃平草原,安定北方?” 第884章 進展神速 唐毅和隆慶足足談了一整天,雖然未必把復雜的情況說清楚,但是至少唐毅灌輸給隆慶一個概念,諸般國事,邊防為重,東南西北,九邊最急! 這可不是隨便說的,包括眼下的不少仁人志士都察覺到了,北方氣候越發異常,天災人禍,收成銳減,造成軍屯越發難以維系。 衛所軍戶體系崩潰,就要求大量調集客軍北上,而客軍的消耗遠比軍戶要大得多,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壓得戶部抬不起頭,還僅僅是冰山一角。 由于軍費消耗巨大,朝廷不得不南糧北運,南銀北調,把資源傾注在九邊各鎮。大明的君臣或許還看不出其中的危險,可是唐毅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