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47
:“作何解釋?” “皇帝要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出了錯,就要懲罰自己?!?/br> 沈明臣嘴快,說道:“大人,您的意思是下罪己詔?” 王寅笑罵道:“哪算哪門子負責,不就是一張廢紙嗎?要我說,只要做事,就難免出錯,莫非大人是要讓皇帝做錯之后,主動退位?” 唐毅含笑,搖搖頭,他看了一眼茅坤。 茅坤福至心靈,笑道:“外其身而身存,后起身而身先?;实垡胗肋h不犯錯誤,除非什么都不做!” “沒錯,皇帝只是國家的象征,真正做事的責任落在內閣,落在諸位大學士身上,有權有責,按照他們的才智和設想,去建設國家,如果出了錯,就要下臺負責。包括科道言官也是如此,他們依仗著風聞言事的權力,已經成為了權貴的走狗和打手,可是要廢掉言官,何人監督官吏,只怕會出現更加黑暗的局面,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給予言官調查權,他們不再靠著聽說,就上奏言事,而是有詳細的調查,有真憑實據,依照法度做事,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廣開言路,才是真正的監督百官……” 唐毅侃侃而談,把滿肚子的想法都端了出來。 三位謀士仔細傾聽,不時發出疑問,或許唐毅解答,或是互相諫言,他們從下午開始談起,連晚飯都沒有吃,一直談到了第二天中午。 每個人雖然疲憊,可是卻難掩興奮之情,未來的道路總算是清楚了…… 第708章 不甘寂寞 唐毅只有字,沒有號,行之,是唐順之對他的勉勵,凡事知易行難。 儒家士人集團,兩千年來,一直依附在皇權身上,成為了這片土地的寄生蟲,那么多才智之士,就沒人看得出來嗎? 唐毅敢說,絕對有目光如炬的前輩,只是要想改變,真的太難了。 就以大明為例,兩京一十三省的官員只有兩萬多人,每三年一次科舉,每次至多錄取三四百人。 而內廷呢,號稱十萬太監,還有那么多宗室皇親,外戚勛貴,算起來數量十分驚人。文官集團不合作,大不了放出宦官,總有不要臉的文人會巴結趨奉皇帝。 說白了,儒家文人就是皇帝養的一條狗,如何指望著狗能和主人平起平坐。 假如唐毅早穿越五十年,他都不會有改變千百年規矩的念頭,最多他做一個權臣,最好把皇帝老子干掉,自己取而代之,順便再把野豬皮的先人團滅了,如此而已。 可是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一切都有了轉機。 美洲金銀被發現,海外貿易快速繁榮,帶動了江南的工商發展,進而又推動了城市化。 大量的百姓離開鄉村,走進城市,變成工人。 城市和農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一個村子里,每一個人都互相認識,算來算去,幾乎都能沾親帶故,都說得上話,有了矛盾,內部就解決了。 可城市不一樣,環顧四周,幾乎都是陌生人,也沒有親屬在身邊,人就變得沒有安全感,故此,市民往往希望有規矩,有法律,有官府能夠保護他們。 東南的社會結構正在劇變,從秦始皇之后,幾乎是第一次出現這種局面。如果還沉醉在過去的套路,唐毅覺得太可惜了。 文人不是少嗎? 就大辦教育,很快光是東南就會有上千萬讀書識字的人?;实鄣淖ρ涝俣?,也沒法相比。這些人就是唐毅最強大的盟友。 不是皇權根深蒂固嗎? 讀書人多了,心思也就多了,加上心學傳播,把人從三綱五常拉出來,重新審視皇權,就變得容易多了。 事實上東南這些年已經出現了太多的新東西,太多離經叛道的觀念。 他們最需要的就是一盞指引他們的明燈! 就像發生在西方的文藝復興,還有思想啟蒙一般,東方也需要一場觀念的變革,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構建出來的文化基因,澤被兩千年。 發展到了如今,舊有的觀念已經不夠用了,推陳出新,勢在必行。 很顯然,熟識歷史脈絡的唐毅,就是最佳的人選。 發揚光大心學,做一個兩千年來,超越孔老夫子的圣賢。唐毅覺得這個目標似乎比起做帝王將相更有吸引力,一千年后,人們或許都忘了唐朝有多少皇帝,李白和杜甫的詩篇卻萬古流傳。 讓自己的著述成為千百年后,必讀的課本,想到這里,唐毅就覺得非常得意,值得嘗試。 追求不一樣,境界拔高了,唐毅的想法也就不同了,他和徐階說要退歸林泉,并不是一句假話,而是真實的想法。 圣賢要立德、立言、立功,合起來叫三不朽,據說歷代以來,只有兩個人做到,一個是孔老夫子,另一個就是王陽明。 在陽明公的老家,有一副對聯,寫的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何其瀟灑,何其霸氣。 圣賢比起開創一個朝代的皇帝還要稀少,唐毅默默思量著,自己距離圣人還有多遠呢? 他重建市舶司,開過海,招降倭寇,勉強算是立功,至于另外兩樣,還差著很多,立言難度倒是不大。 唐毅這些年鉆研心學,有些體會,結合后世流行的觀念,開創一些學科,弄出一些被人們廣為接受的概念,也就算立言了。 至關重要的就是立德! 什么叫立德? 唐毅覺得解決掉君權神授,真正讓士人集團掌握國家,為生民立命,為萬世太平,那才是真正的大功大德。 拘泥于一兩個官位的得失,根本沒有意思,這一次東南百姓百萬聯名,嚇到了嘉靖,驚到了徐階,更震撼了天下。 如果唐毅還留在位置上,不管是嘉靖,還是徐階,或者楊博之流,他們都會把唐毅視作眼中釘,rou中刺,想盡辦法,要把他干掉。 無他,太過強大耳! 倘若唐毅退了一步,避開嘉靖的攻擊,東南的新興集團必然會面臨嘉靖的打擊。有了生存危機,才能讓他們更清楚處境,一方面會加緊抱團,對皇權失望。厭惡、憎恨,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有人充當指路明燈,告訴大家前進的方向,替他們遮風擋雨,抵御朝廷的打壓。 到時候唐圣人就是最好的人選,眾望所歸,攜著人望和威風,重新殺回朝廷,就再也沒人能阻擋唐毅的腳步,大刀闊斧改革,開創前所未有的盛世,功成身退之日,立地成圣之時。 當然唐毅還很節制,沒敢以圣賢自詡,茅坤和王寅卻都聽出了味道,能輔佐唐毅,開辟萬古未有的功績,也的確十分誘人,他們毫不猶豫點頭。 唯獨沈明臣腦子慢了一點,他倒是想到了另一個問題。 “大人這是要學王安石??!” 提到了王安石,大家一琢磨,還真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