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14
的道行更高!” 唐毅真的憤怒了,他很清楚,斗爭免不了,可是斗爭不能毫無底限,一旦打破了規矩,沒有了原則,什么手段都使出來,后果就是東林黨和閹黨一般,互相只想著摧毀對方,而置國家百姓于不顧。 偌大的明朝,陷入黨爭不能自拔,左手打右手,結果就是被野豬皮用微小的力量給打敗。神州陸沉,蒼穹染血,教訓還不慘痛嗎? 俞大猷兢兢業業幾十年,有功無過,是東南百姓的守護神,如此忠貞志士,動了他,還有沒有半點良心? 至于胡宗憲,他的確存爭議,但是抗倭大業是他一肩扛起的,已經選擇急流勇退,為何還死死不放,趕盡殺絕? 還有自己,唐毅捫心自問,在宣大的種種作為,都是為了大明,當你一心撲在公事,想要干出成績的時候,偏偏掣肘來自自己人。 不單要防著俺答的明槍,還要應付自己人的暗箭。 那就是三頭六臂,也防備不過來。 為了一己之私,為了黨爭傾軋,連續算計三位忠心國事的大臣,把國家放在哪里!還真應了那句話,做得越多錯得越多,這天下還有公平嗎? 難怪宵小得志,忠良寒心呢! 世間事有可以忍者,有萬萬不能忍者,這一次對手顯然突破了唐毅的底線,此前總是算計得失對比,束手束腳。 既然你們不要底限,老子何必講規矩。 比起朝堂的勢力,我不是你們的對手,但是論起其他力量,老子早就不懼任何人。 來吧,咱們都斗一個生死出來! 第684章 唐毅回來了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克己復禮,謹小慎微,整日被規矩羈絆,算的什么英雄。 張居正是非常講究享受的,穿必須是最好的絲綢,臥必須是上好的檀木大床,夫人死后,他身邊更是不乏絕色佳人,至于吃,就更加講究。 比如面前的一個小碗,不過拳頭大小,可是要想填滿,至少要一百多只雞,道理很簡單,每一只雞取用的只有小小的一塊舌,湊成一碗雞舌羹,還不要上百只嗎? 張居正端坐在桌前,用夾子把長長的美髯分開,慢條斯理品著雞舌羹,腦子卻不斷思索著眼前的局面。 說起來當年唐慎考試的時候,他還充當過輔導員,眼看著唐家父子一步步崛起的。 眼下唐慎后來居上,福建巡撫一干就是七年,七年時間,正是福建開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候,福建山多田少,自古就有下南洋的習慣,本來是沒有辦法,不得不背井離鄉,自從開海之后,眾多的僑民反倒成了福建的獨特的優勢。 別的不說,光是遍地開花的書院學堂,就足見福建財力之雄厚。 一對父子,哪怕不算其他人的力量,也絕對不好惹。 不過張居正充滿了信心,他跟著徐階十五年,時刻揣摩著嚴徐兩大高手的較量,論起權謀手段,張居正自問不在老師之下,以有心算無心,哪怕對手是強大的唐毅,他也有把握。 大半碗的雞舌羹入肚,精力充沛,手下人撤去,張居正又對著鏡子,仔細檢查一遍,確保一絲不茍,才邁著大步,離開了府邸,他坐上了轎子,直奔內閣,卻不是去看老師,而是去拜會大學士嚴訥。 離著西苑還有一段路,突然街道上傳來了喊叫之聲,亂哄哄的,轎子不由得慢了下來,最后干脆走不動了。 張居正臉色一沉,他如今是翰林學士,小九卿之一,又是裕王的講師,也算是一號人物,誰這么猖狂,竟敢擋著他的路。 撩開了轎簾,管家游七急忙跑了過來。 “回稟老爺,有人賣報紙呢!” 張居正一愣神,他倒是聽說過報紙,這玩意還是唐毅弄出來的,最初是因為開海之后,商業繁榮,以前各大錢莊票號為了解市場,洽談業務,天天派人到街上收集消息,匯總之后,給各處寫信,通知自己的人,把握市場變動。 只有大錢莊票號有這個財力,普通的商行根本不行,而且錢莊再大人手也有限,經常消息不準確,不全面,吃了很多虧。 唐毅就以市舶司的名義,雇傭觀風人員,匯總消息,定名為,大受商人歡迎。從最初單純登載物價信息,漸漸發展出了廣告,還有奇聞軼事,娛樂消息。 后來文人也加入其中,利用報紙傳播文章,詩詞歌賦。 最近幾年,東南的報紙多達二十幾種,經常有到南方辦差的官員帶著厚厚一摞子回來,引起很多京官的好奇,張居正也看過不少。 只是京城風氣相對保守,出現報紙還是第一次。 不會是東南的舊報紙吧? 張居正好奇之下,讓游七去買一份回來。游七答應,擠進了人群,好半晌,才從人群擠出來,帽子差點沒了。 “老爺,您請看?!?/br> 張居正接過來,掃了一眼,頓時臉色狂變。 “三十年征戰,東南第一名將!” 斗大的標題,下面寫著出使琉球實錄。 這是一個名叫羅萬化的年輕舉人所寫,他是江西上虞人,在去年的時候,到東南游學,恰逢俞大猷船隊出海剿殺倭寇,并且要開通前往琉球的航路,大明需要派遣使者前往,羅萬化主動請纓,隨同船隊出海。 幾個月的海上奔波,羅萬化與水手士兵同吃同住,還曾經親自斬殺兩名倭寇,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到達琉球,他拜會了琉球王,并且和俞大猷一起,挫敗了一次倭寇入侵,得到了王室的禮遇。 經過談判,琉球王室答應劃分出三里方圓的港口,給大明作為通商的口岸,可以設立倉庫,進行貿易。 羅萬化的經歷在讀書人眼里,十分傳奇,他更是在歸國的路上,寫下了洋洋灑灑,兩萬多字。 除了記敘海上風光,異域習俗,最多著墨的就是俞大猷。 從老將軍年輕時候立志抗倭寫起,一直到重建水師,痛擊倭寇,羅萬化熱情贊頌了大明的水師,船堅炮利,最大的戰艦足足安裝了六十四門火炮,擁有三層甲板,宛如海上長城,炮火齊發,兩三百丈之外,就能擊中敵艦。 京城的老少爺們印象中,戰爭還是像評書一般,兩邊各派出一員大將,你一刀我一槍,大戰三百合…… 羅萬化描繪的戰爭場面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報童扯著嗓子大吼,一袋子報紙頃刻之間,就銷售一空。 揣著滿滿的銅子,報童撒腿就往印刷作坊跑,趕快再去排隊,等著印出來的報紙。 報童忙著賺錢,看報紙的人不停贊嘆,羅萬化和俞大猷的名字深深刻在了腦子里。張居正是神童,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區區一份報紙,他很快就看完了,對于海上的那些奇聞軼事,他倒是也有興趣,只是眼下卻無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