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47
無恥,你就說嘉靖老了,病了,修道修的瘋癲了,沒有精力管理朝廷了,得過且過,小車不倒往前推,糊弄日子,能怎么滴? 滿心腹誹,唐毅還要裝出受益匪淺的神情,不好意思道:“師相,弟子打聽到了消息,就急匆匆趕來,滿以為會有所幫助,若是如您老所言,只怕是沒有用處,空歡喜一場??!” “哈哈哈,不然!”徐階笑著擺手,“行之,你這個消息太重要了,陛下雖然寬仁如天,臣子還要謹守分寸,不能逾越職分,更不能竊取主上威權,嚴嵩在這件事情上太過分了!” 不愧是次輔大人,水平就是高,不動聲色替嘉靖洗白了,還把矛頭都指向了嚴嵩,豈是一個過分就可以形容的。 看樣子徐階是要好好做一做文章了,至于怎么cao作,徐閣老是行家,不用唐毅摻和什么。 “師相,弟子把消息送到了,也該回順天府了?!?/br> “去吧!”徐階笑道:“年紀輕輕,獨當一面,好好干,有什么為難的事情,就過來坐一坐?!?/br> 唐毅感激笑道:“少不得要叨擾師相,這些日子的確太忙了,聽人說夫山先生到了京城,都沒來得及拜訪?!痹俣入S口試探。 徐階眉頭微皺,“你是說何心隱嗎?” “正是!”唐毅道:“夫山先生學問精深,功夫又好,在東南幫著抗倭,立下了不少的功勞,還沒來得及謝他呢!” “嗯!”徐階臉色凝重起來,“行之,知恩圖報自是應該,可也要知道自己什么身份。你眼下是三品命官,朝堂的后起之秀,無數雙眼睛都盯著你,一大幫人都在找你的錯。何心隱固然是文武全才,可畢竟是江湖人,性子野,為人處世,爭議不小。你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平白無故,給自己惹麻煩?!?/br> 提到了何心隱三個字,徐階的神色當中,有著難以掩飾的厭棄,這也是官場普遍的心態,自高自大,瞧不起江湖人。 唐毅越發覺得自己是誤會徐階了,就沖他的神態,也不像是會依靠何心隱做什么大事的。 “多謝師相教誨,弟子謹記于心,一定嚴于律己,不讓師相失望?!?/br> 徐階含笑點頭,十分得意。他固然更看重張居正,可是好徒弟誰也不會嫌多。如果有唐毅在,兩條腿走路,只會更加穩妥。眼下的問題是如何讓兩條腿平衡,都服從大腦的指揮,可要費一番心思了…… 唐毅從徐府出來,何心隱的事情還沒有著落,他總是吃不好睡不下,上一次吳天成沖過了頭,就讓唐毅非常憤怒。如今又冒出一個何心隱,唐毅越發覺得經營一個組織不是把大家伙聚集在一起就行了。 還要有紀律,有制度,不能任由下面人胡來。寧可要組織嚴明的一千士兵,不要混亂不堪的十萬烏合之眾。 如今自己已經是三品大員,在朝堂上,大大小小算是個人物,要抓緊時間,整頓心學內部,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拳頭,而不是一盤散沙。 唐毅不斷籌劃著下一步的行動,而官場上的炸彈已經響了……徐渭在翰林院混了五年,憑著才華,也有唐毅的幫襯,已經升到了試講,他負責校對元史的任務。 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下令宋濂等人編修元史,僅用了188天就完成了??梢钥吹贸鰜?,這純粹是為了給元朝畫一個句號的倉促之舉,其中的錯誤疏漏難以避免,歷代都有重修元史的想法,奈何年代久遠,史料繁雜無比,都讓人望而卻步。 到了嘉靖朝,由于之前修訂的元史被蟲蝕鼠咬,有一部分難以辨認,不得不重新修訂,徐渭就領著幾個翰林負責這一塊。 像往常一樣,徐渭姍姍來遲,剛到了門外,就聽里面嘰嘰咋咋說個不停。 就聽有一個高亢的聲音說道:“豈有此理,竟然脅迫陛下,任用私人,嚴嵩還有什么不敢做的!” 另一個也說道:“是啊,吏部尚書,何等位高權重,竟然私相授受,還有沒有王法,就算是王安石也沒有這個膽子!” “什么王安石!我看根本就是王莽、曹cao、秦檜!竊主上之威福,嚴嵩欺君??!” 徐渭聽在耳朵里,眼前冒光,大步走了進來,怒斥道:“怎么又嚼舌頭根子,不知道干活???” 翰林編修李清源紅著臉站了出來,激動道:“徐大人,這回可不是我們亂說,已經是舉朝嘩然,嚴嵩老賊,實在是過分!” 第562章 畫一張大餅 如何讓一個團體如臂指使,向前五千年,向后五百年,恐怕都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唐毅推動心學結黨,更多的只是拋棄“圣人”、“理氣”、“君子小人”……這些無用之爭,轉而更加關注現實,研究真正能夠富國裕民的主張。 至于心學內部該如何運作,從而集中力量形成一個拳頭,還是沒有多少定論。 即便沒有何心隱的事情,一盤散沙,問題肯定越來越多。 唐毅甚至覺得可以借鑒九陽會的經驗,他們控制手下主要是三板斧,首先是畫一張大餅,描繪美好的愿景,吸引更多人進來。 能生兒子的延子丹、能逢兇化吉的老佛,都是這個路子。 把人吸引進來之后,他們就是兩種手段,一個是威逼,一個就是利誘,比如用恐怖的手段殺死張萬陽等人,就是制造恐怖的氛圍,背叛九陽會,就不得好死。另外他們也會挑選幾個最虔誠的信眾,突然送來大量的金銀,讓他們一下子富裕起來,一軟一硬,正好利用了人性的貪婪和恐懼,自然無往不利。 唐毅倒是不至于如法炮制,他要提倡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東西,畫一張更漂亮的大餅,把士人團結起來。 唐毅仔細研究過心學,也研究過歷代儒家發展的脈絡,其實這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一個過程。 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從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和當時漢代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漢初的時候,反思秦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人把責任歸結到了郡縣制上面,認為要恢復周代的分封,才是長久之策。而事實上,劉邦也大量分封藩王,劉家子弟遍及天下。 可接下來帶來的教訓卻是慘痛的,內有諸王之亂,外有匈奴入寇。漢朝空有眾多的人口,富庶的經濟,卻沒法抵御匈奴的入侵,不得不奉上女人,靠著和親維持和平。 經歷文景之治,西漢國力大增,可面對著匈奴,無為而治的做法只會任人魚rou。故此武帝引入儒家學說,推行思想大一統,進而是國家大一統,為的就是集中全國之力,北御匈奴。 事實上漢武帝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縱觀世界所有農耕文明,唯有中華選擇了破釜沉舟的方式,對游牧民族發動了綿綿不絕的反攻,強漢盛唐的成功,絕對是儒家治國的一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