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49
的小太監,把三鼎甲抓過去,換上了里外三新,頭頂上插了兩朵大紅的牡丹。 唐毅這個惡寒啊,讓他不由得想起了插標賣首四個字,又不是鴨子,好好的大老爺們戴什么花……他一肚子委屈,可別人有多眼饞啊,此一刻唐毅就是文曲星下凡,就是天下讀書人最榮耀的那一個! 在禮部官員的陪同之下,從午門中間的御道出來,每到一處,都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大姑娘小媳婦全都跑了出來,站在兩旁,翹著腳看著。 當唐毅的馬匹過來,所有人都忍不住驚呼起來。 狀元公也太年輕,太帥氣了! 那小模樣兒,和夢中的情郎一般不二,和往屆那些胡子拉碴的大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快看,狀元公的臉蛋多嫩,都能擠出水來?!?/br> “是啊是啊,他還臉紅呢,多可愛的?!?/br> “別胡說八道,人家是文曲星,瞎說話不怕被雷劈啊,對了,他娶沒娶媳婦???” …… 看著周圍的人群,唐毅渾身直冒雞皮疙瘩。他可是知道,這些都是傳說中的朝陽群眾,一個個火眼金睛,所向睥睨,還是趕緊快點結束才好,省得被他們看出啥破綻。 唐毅下意識抽了戰馬好幾鞭子,弄得諸大授和陶大臨也不得不加快速度,有史以來最快的一次御街夸官就匆匆結束了。 回到了禮部,有專門賜下的瓊林宴,唐毅自然成為了眾矢之的,人人端著酒杯湊過來,紛紛敬酒。 唐毅也難得放縱了一次,喝得爛醉如泥,被徐渭他們抬回了家中,轉過天,日上三竿唐毅才爬了起來,趕快洗漱干凈,換上了一身嶄新的衣服,從頭到腳,仔細拾掇了一遍,比起金殿傳臚還要正式。 就在瓊林宴上,唐毅借著敬酒的機會,向所有同科發出了邀請,說是要聚一聚。唐大狀元邀請,誰敢不來,不到中午的十分,不少進士就忍著要炸裂的腦袋,晃晃悠悠趕到了唐毅租用蘇州會館。 剛走進大廳,都差點驚掉了下巴,里面的陣容實在是太強大了。 居中而坐的是文壇盟主王世貞,緊挨著王世貞的是殷士儋,同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翰林,在另一面,為首的是嘉靖三十二年的狀元陳謹,后面跟著曹大章,龐遠,江一麟,張四維。奔走招呼的是今科榜眼諸大授,探花陶大臨,大才子徐渭。 小小的蘇州會館,可是為群星云集,光輝閃耀,這些人雖然官職都不高,但是勝在年輕,有人在文壇上名聲顯赫,有人在朝堂上嶄露頭角,湊在一起,就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剛剛過了午時,新科進士已經來了差不多一百六十多人。這時候,豬腳唐毅終于現身,他一出來就得到了滿堂彩,唐毅一臉謙和的笑容,沖著大家拱拱手。 “諸位前輩,諸位同科好友,眾位兄弟,行之請大家伙過來,是有一事相商,正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前不久南兵部尚書,也就是恩師唐順之,提議要開放海禁,今天就想請大家伙集思廣益,看看究竟該怎么開海,才能得其利而避其弊?!?/br> 第345章 決戰金殿 拉幫結派是官場中人的本能,比如王世貞考中進士,授刑部員外郎,就拉上了幾個同事,再加上布衣謝榛,組成詩社,賦詩唱和,被稱為尊為“后七子”。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傳播基本靠吼的年代,有一幫志同道合的好友,到處傳誦,很快就能打出名氣,有了名氣就等于光環加身,別人再想動你的時候,就要掂量掂量輿論壓力。這也是很多菜鳥自保的手段。 這種炒作方式一點不新鮮,往前一千年,三國年間就有禰衡裸衣罵曹,千古偶像諸葛亮沒事唱梁甫吟,往后五百年,更有一大幫為了搏出名,無所不用其極的人物,說起來,也算是古今一理。 在大明的朝堂上,諸如“七子社”一般的團伙在朝堂上數量驚人,以王世貞為例,他在李攀龍死后,獨掌文壇二十年,前后提攜過后五子、續五子、廣五子、末五子、南園后五子、瑯琊四十子……也不知道這位手里是不是有份瑯琊榜。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大明朝還從來沒有出現過二三百人一起公然結黨結社的前例,偏偏唐毅就這么干了,而且還干的理直氣壯,干的無話可說,誰讓人家手里有尚方寶劍呢! 唐毅和嘉靖拍著胸脯保證能不花一分錢,把開海辦好。 嘉靖當場表示,只要不要錢,需要什么給什么。 唐毅想了半天,只向嘉靖提了一個要求,就是開海牽涉太廣,沿海省份要賣出商品,增加棉田,桑田,增加工匠,必然造成排擠,弄得糧食短缺,勞力不足,需要從外省調撥。由于數量太大,不是官府一個命令就能做到的,必須先摸清楚各省的情況,方能萬無一失。 了解情況最好的人選就是新科進士,他們來自各省,代表廣泛,而且不像宦游多年的老官僚,跟家鄉已經脫節了。 在開海的引誘之下,嘉靖欣然點頭,準許唐毅去召集新科進士,共商國是。 精明了一輩子的嘉靖,做夢也想不到,這一看似隨意的決定,究竟給朱家的子孫造成了何等麻煩! 小小的蘇州會館,不到二百人當中,日后光是閣老部堂總督巡撫就出了五十位之多,執大明朝堂牛耳長達五十年之久。 當然這些還是后話,除了唐毅有個朦朧的念頭之外,其他的小菜鳥對自己在做什么是一無所知。大家只是知道朝廷要開海,想了解各省的情況。他們努力搜刮肚腸,把自己知道的都說出來。如果僥幸能被陛下采納,不啻為一條升官揚名的終南捷徑。 唐毅介紹了情況之后,就讓大家分別討論,每個省的進士聚集在一起,唐毅,徐渭,王世貞,王世懋,諸大授,陶大臨,他們每個人都拿著一個小本,不停穿梭,把大家伙的觀點都記錄下來。 最初的時候。還很拘謹,不怎么敢說話,可是架不住唐毅他們鼓動。大家都是初入官場,滿腔熱血,盼著建功立業。 尤其是聽說陛下要廣納諫言,更是血脈噴張,經過了一個上午之后,到了下午時分整個會館都沸騰起來。 一個女人頂得上五百只鴨子,而一個文人頂得上五百個女人,大家伙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吵得不亦樂乎。有支持開海的,有反對開海的,有主張在福建開海,有主張在松江開海,大家互不相讓,辯論之激烈,簡直難以形容。 可苦了唐毅幾個,他們要維持局面,防止打起來,還要記錄各方建議,這里面就有問題了,你寫了他的,不寫我的,就是看不起我! 為了公平起見,他們甩開膀子,運筆如飛,把每一條都要記下來。一連討論了三天,好不容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