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01
書迷正在閱讀:宅男穿越手冊、魂圖.勝利與誓約、聽弦宮、甜在我心、貓生贏家、鬼攻、有限沉溺、八拜之交(H)、桃花禍 妖孽成災(NP)、嫁入豪門的Omega
,他真想一頭磕死在地磚上算了。 好在皇帝楚睿坐的比較遠,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個小插曲。有幾個皺起了眉頭的大臣看見這人是信國公李茂的堂侄,不由得上下打量了一下,露出了然的表情。 聽說是庶子,難怪信國公府不上心。哪有穿進士袍加粗布鞋的,莫非是府里沒有準備云紋朝靴?看來這傳臚也沒走多少門路,怕是要留在翰林院里了。 意識到自己早上換下堂祖母叫人準備的粉底朝靴,卻換上姨娘做的鞋子,自己到底有多么的愚蠢,李鈞覺得自己是在是辜負了府里的一番好心,也連累了堂叔被人笑話。 他這想到就做的毛病,看樣子是要改改了。 楚睿坐在最上方,對著下面一干進士露出了愉悅的笑容。 這一屆的進士錄取了四十二人,雖然這其中有隔了許多年才開科舉,各地考生極多的緣故,但水平總是在那里的,這一屆比上一屆多錄了十人,朝中也就多了十個未來的棟梁。 楚睿在看著站在眾學子之首的齊邵,心中更加高興了。要不是他慧眼識珠,強行下旨讓齊邵參加科舉,這齊邵還在拘泥于可笑的門第之見,荒廢掉自己的才能躲在國子監里繼續讀書呢。 在亂世的時候隱逸,未嘗不是一段不愿攀附權勢的佳話,可是現在正是大楚用人之際,他才二十歲,這么年輕就隱逸,豈不是對自己這個皇帝不滿? 楚??粗L身玉立的齊邵,越看越喜歡。要不是娶了公主以后基本就和朝堂無緣了,他真想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他。 “朕欲將齊邵留在身邊,做一舍人?!背i_口道。他不愿意把齊邵留在六部,在這些世族和勛貴中傾軋平衡,那樣未免太浪費。到他身邊,等于向群臣宣布以后這齊邵是自己庇護之人,任何人都別想拉著站隊了。 舍人并非是什么要職,但卻是天子近臣,有時候還要負責起草詔令,書寫誥敕。本朝的中書舍人和太子舍人沒有前代那般有權,但也多是有文學資望者擔任,齊邵不過是一個狀元,就算其父是國子監祭酒,這也算是太過愛重了。 當下就有世族派的官員站出來反對道: “陛下,不可。我朝慣例,進士出身先入翰林院學習,然后再放實缺,就算是狀元,最多授以六品的翰林修撰,豈可直接入朝為官,而且還是舍人?” 舍人也是六品,可翰林和舍人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齊家輩出名儒學士,若是倒向圣上,豈不是天下學子一半都是皇帝的人? 世族派出來反對,照例那?;室慌删鸵鰜泶驅ε_。大理寺卿方興,也就是方氏的父親站了出來,啟奏道: “雖說前代慣例如此,但也不是沒有特例。尹朝時期,就有狀元直接入禮部任郎中的。還有貞元元年恩科的榜眼仇靖,當年也曾被先皇御點去了工部。齊邵才華人品皆為上上之選,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際,此事并非出格之舉?!?/br> 齊邵聽著一堆文武大臣為著自己的去向討論了起來,旁邊的進士們還對自己露出羨艷的表情,恨不得大哭一頓才好。 他怎么想到皇帝這么看重他。他本來只想進翰林院混上幾年,然后爭取外放為官,混出個政績再返朝堂的,現在直接把他安在舍人的位子上,又日日伴君,他覺得自己以后這種憊懶日子過不了多久就要掉一層皮??! 他爹要知道了,肯定又要cao1棒子上了! 陳修和趙聃等人則是看著一群人為著狀元的去向喋喋不休,心中十分緊張。若是狀元點了舍人,為了下面幾位不太難看,一般都不會太差。 而且齊邵若是能以狀元之身直接成為天子近臣,以后參加科舉的學子們只會越來越狂熱,一步直上青云的誘惑,不是什么人都能把持的住的。 李鈞因為知道自己十有八九是去鴻臚寺的,反倒輕松的很。這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若不是他事先知道,怕是也在忐忑不安吧。 齊邵的去留,最后是在翰林院掌院陸元皓出來奏議的時候決定的。 “諸位同僚,可知如今翰林院已經有多少人?若算上待詔廳的繕寫,已經快到兩百人了。兩科的進士都在翰林院中等待授官,這一科與上一科的科舉之間用了這般長的時間,已經耽誤了不少翰林。也造成現在許多進士寧可花錢請人關說,做一小吏,也不愿意入翰林的情況?!?/br> 陸元皓算是世族派里德高望重之人,平日里也很少發聲,此時一說,眾人都肅顏而聽。 楚睿心中松了一口氣,看來他為了安撫世族派而準備讓陸元皓調任禮部尚書的示好之舉,讓陸元皓心中滿意,如今投桃報李,開始為他說話了。 聽聞這陸家的前任家長是個愛才之人,族中即使是庶房,只要才能出眾,都可以進入家學和嫡系一起讀書,看來果真不假。 “人說翰林院是士人養才儲望之所,如今才是儲了,就是不用。這科四十多個進士,難不成都要塞到我的翰林院里去不成?若是如此,請各位同僚先幫我解決掉如今翰林院超員之事,再來討論齊邵的去留問題?!?/br> 翰林院里至少有五十位等著授官的翰林,這些人蹉跎在翰林院里,眼見著年紀都已經越來越大,就算外放在回來,也不知道是哪一年了。翰林院原本是寒門子弟心目中的圣地,卻漸漸成為埋沒人才的虛設之地,這和先皇與李蒙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李茂有時候看到翰林院的現狀,心中也是悲哀不已。 若是世族把持朝政和任官的現象再不解決,翰林院名存實亡。 陸元皓這一發聲,堵得無數大臣啞口無言。 張寧拿起笏板,躲在笏板后偷偷竊笑。他是吏部尚書,自然知道各地不是無缺可用,而是缺的太多。大楚剛立國的時候,人才凋敝,很多官位都是“委”或者“代”的,是個人都當個小官,如今人才漸漸嶄露頭角,說到底就是這些當年填了坑的蘿卜們不愿意讓步,許多世族官員讓許多自己家的子弟在地方上“委”著,若是真放實缺,這些人就要乖乖讓步了。 所以他們才如此緊張,對科舉也多有阻撓。 前任吏部尚書是老晉國公的人,他的公子猖狂到可以在大眾廣庭下打他家的外甥,當年的李茂也不敢太過追究,由此可見這位皇帝有多少掣肘,吏部尚書的位置有多重要。 與那么多翰林的前途比起來,齊邵的去留自然成了小問題。很快,楚睿就通過了齊邵的認命,禮部官員早就在皇帝的授意下準備好了齊邵舍人的官服,齊邵這進士袍穿了不過一天,就換了一件綠衣。 有齊邵開了先例,后面就順利的多。齊邵沒有成翰林院的修撰,身為榜眼的陳修就接替狀元成了翰林院的修撰。他是寒門出身,一下子就得了六品的官職,臉上的喜色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