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2
書迷正在閱讀:宅男穿越手冊、魂圖.勝利與誓約、聽弦宮、甜在我心、貓生贏家、鬼攻、有限沉溺、八拜之交(H)、桃花禍 妖孽成災(NP)、嫁入豪門的Omega
好做人。那些差吏佩服書生肚量見識,遂不再刁難那個潑皮,放了他回去?!?/br> “這些冬衣大部分都是國子監學子家中所募,原都是富貴人家里常用之物,那些災民平日里哪里見過這些精致的衣衫,一時動了貪念也是有的。只是周圍領衣的災民見這書生有這般過人的本事,即使有想冒領的,也不敢再動那花花腸子?!?/br> “這冬衣能夠井然有序地發放,這位趙姓書生當立一大功?!?/br> 茶室里一長者以手撫須,笑而不語。同桌幾位像是隨從一般的男人們一臉迷惑。 好生生的不呆在衙門里,跑到這大街上來聽什么說書? 等等,姓趙? “唔,此話有理,若是沒衣沒食,豈不是要搶別人的?” “這趙姓書生見識不凡,難得還能寬容待人,不錯,不錯?!?/br> “說書的,那趙姓書生姓甚名誰,是哪家的公子?”一個梳著雙丫的小丫頭脆生生的問那說書先生。 “咦?小妮子春心動了?我看你年紀還小,等過幾年你能嫁人了,那書生怕都已經娶了妻生了子了,還是歇歇這份心吧?!?/br> “小丫頭,莫非你是替你家小姐找如意郎君的?” “喲,大家看,這茶館里什么時候進了這么多女娃娃!” 這些聽客都是這間茶館里的???,一見多了許多張生面孔,自然要多看幾眼。不知何時,這后排坐了不少小丫頭,甚至還有些女娃娃換了男童衣服,裝作男孩的。 女孩子耳朵上都有耳洞,仔細一看便知,這些小丫頭見有人注意到了,索性也不躲了,大大方方地和那臺上的先生說道:“你這說書的,快快把那書生的身份說來,我們賞你銀子?!?/br> 說罷,拿了個銀豆子出來晃了晃。 這些聽書的大部分都是給銅板,哪里有出手就是銀子的。說書的先生一見,立刻笑著賣了個關子。 “這位趙姓書生家學淵源,自幼熟讀,是以有這般見識。世人常曰窮刁民,窮刁民,此人卻能說出‘此乃貧苦之罪,而非大惡’。諸位可以想想,這是哪家出身的公子?!?/br> “熟讀,莫不是京兆府尹的公子?”有好事的亂猜。 “我看說不定是大理寺里哪位官員家的公子?!贝罄硭聦9芷椒丛┌?,這么猜也沒錯。 “大理寺卿家的姑娘不是嫁了信國公府嗎?我記得他家姓方,怎么姓趙了?” “你笨啊,大理寺難道就一位大理寺卿嗎?” 茶館里坐著的長者越聽臉越黑,恨不得拍桌子站起來喊: “那是老子兒子!” 這位長者正是刑部尚書趙恒。那位說書先生所說的趙姓書生,乃是他年方十六的的嫡幼子,趙聃。 這刑部尚書今日聽家中下人說到城東有一茶館,日日以那西城賑災之事說書,便起了好奇之心,以上街“體察民情”為由,晃到了東城這處茶館。 誰料一進門,便聽到了說起自己的兒子。 嘖嘖嘖,聽見他家的小兒子在別人嘴里如此優秀,他也與有榮焉,這種恨不得站在桌子上大叫“那是我兒子”的高興心情,真是比當年被圣上點了刑部尚書還要更深幾分??! 這長者身邊的都是刑部的屬官,聽到說書先生說到這里,又見到上官這等臉色,還有什么不知道的,忍不住紛紛低頭喝茶,掩飾嘴角的竊笑。 那說書先生一臉黑線,見那些聽客越扯越沒了影子,連忙高聲揭曉答案道: “這位趙姓書生并非尋常人家的公子,正是當今刑部尚書趙大人府上的嫡幼子,姓趙名聃的那位?!闭f書先生對著上方拱了拱手,又對下面的小丫頭們擠了擠眼。 “似乎是,沒有定親……” 小丫頭們笑著把手中的銀豆子拋到臺上,引得那說書先生連連道謝。 趙恒一見這些小丫頭儼然把家中嫡幼子當成了什么乘龍快婿一般的人物,不由得搖了搖頭,心中暗嘆。 他這嫡幼子比他的長子差上十幾歲,從小被家里人寵的嬌生慣養,想不到還有這等見識。想來往日他把這孩子當成無知小兒,竟是他有眼無珠。 “我說你這說書的,怎么知道這么多事?倒像是你那幾天就在城西一直跟著似的!”一個茶客閑著無聊,好奇打探。 “此乃天機,不可說,不可說?!闭f書先生笑著看了一眼桌上的托盤。 喲,今天的打賞好多! 他笑的更厲害了。 不錯,不錯,給那王油子買故事的本錢賺回來了。 就知道說這些才子佳人,鋤強扶弱的戲碼,人人都愛聽! “說書的,這次國子監的太學生們賑濟災民,除了這趙姓書生,還有什么別的事跡沒有?”一個小丫頭輕喚了一聲?!坝袥]有不是高門望戶的書生!” 她家府上門第不高,她家小姐怕是攀不上那刑部尚書家的大門。倒是若有些寒門子弟,要是上進又心善的,可以考慮考慮讓家里主母打探一二。 最多小姐多陪些嫁妝就是了。 說書先生又不認識國子監哪一位學生,自然是不知道哪些寒門子弟在那幾天做了什么事。當初他找王油子買故事,自是看準了人人都愛聽大戶人家如何行善積德的故事,便買的都是幾位才子俊杰的事跡。 這下又不能說不知。對了,還有位…… “我說這位姑娘,家中能隨手又出米又出糧的,哪家不是顯赫人家?若說并非名門的,昨日里說過一胡姓學子,乃是太醫院院使之子。此子玉樹臨風,一表人才,自幼喜好醫術……” 玉樹臨風!小丫頭們的眼睛亮了! “那一日,國子監眾學子紛紛捐衣捐糧,唯他捐的是藥。原來這胡姓學子憂心雹災過后會使京中疫病蔓延,所以求得其父胡院使的手書一封,在京城內四處奔走,倒拉了幾十位仁心仁術的大夫去了西城?!?/br> 那說書的先生舌燦蓮花,聽得那些聽客如癡如醉。有些雖然已經聽過了此節的,依舊拍桌稱贊。 “這胡學子雖捐的不是衣食,卻比衣食更加重要。此人終止了一場大的疫病,又救治了許多風寒發熱,命在旦夕的百姓,可謂是衣披群生之人。要知道疫病一起,我們這些不住在西城的人家也要大受牽連,這些郎中愿意義診,也是一項大大的功德……” “好!再來一段!” “再說那信國公府的長孫少爺,此子剛滿十四,卻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內蘊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 語話軒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氣……” “嘁??!剛滿十四,就萬夫難敵之勇,你莫不是坑我們……” “是啊說書的,你別是收了人家的錢,替人家揚名??!” “去去去,十四歲小子能干什么,再萬夫莫敵也是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