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1
書迷正在閱讀:宅男穿越手冊、魂圖.勝利與誓約、聽弦宮、甜在我心、貓生贏家、鬼攻、有限沉溺、八拜之交(H)、桃花禍 妖孽成災(NP)、嫁入豪門的Omega
所以老身才說,這項城王的公子也有罪過,理應一并抓回京兆府的衙門?!?/br> 顧卿看著敢怒不敢言的楚應元,非常不要臉地接著說道: “只是老身讓兩個孫兒出頭,就是要教他們如何去‘仗勢欺人’,這番沒成,自然要想法子善始善終才是。等各位京兆府的差爺把老身這孫兒抓進牢里,老身就帶著宮牌進宮哭去。老身本就是一介無知婦人,若說要‘仗勢欺人’,不妨就仗仗那個最大的‘勢’,給某些人開開眼界?!?/br> …… …… …… 齊邵心中憋笑。這是威脅吧?好“不講理”的威脅! 好生痛快! 第41章 老太君威武 顧卿倚老賣老,仗勢欺人的一番話,說的項城王的子女無言以對。 對于這種比他們還不講理,后臺比他們還要硬的婦人,他們又是小輩,還能說什么?楚應元覺得自己這二十年來的臉都在這一天被丟的精光了。 楚四娘更是覺得難過,她一個姑娘家,報了自己的身份求助,結果被人家老太太不咸不淡的頂了回來,直接就把他們定義為“仗勢欺人還沒欺成的京城土包子”。 她不比哥哥,她還沒定親呢! 顧卿話已經放了出去,楚應元也不得不退讓。齊邵做了個中人,還是把那盞荷花燈給了楚四娘,也沒有收錢,權當饋贈,給小姑娘壓驚。項城王府上還站著的家丁攙扶起地上躺倒的同伴們,灰溜溜的跟著自己的主子走了。 這一場風波這才算平息。 事了后,燈謎場的書生們齊齊來向顧卿道謝,看著一排學子站在自己的面前躬身,顧卿的心中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她再也不用埋怨老天爺坑她了,好歹她曾讓一群帥哥為她折過腰啦! 只是…… “項城王剛入京,這位世子怕是一時半會找不到你們麻煩,但日后各位有可能都會身處朝堂,怕老婦人今天把事情惹大,反倒成了各位將來的麻煩。應該是老夫人向你們致歉才是?!鳖櫱涓A烁I?。她見多了小人得志,落井下石之事,不由得有些擔心。 “太夫人寬厚,今日之事,無論能不能善了,矛盾都已經結下,大不了日后在慢慢開解就是。我等日后就算為官,也是勤于王事,忠于圣上,按太夫人的說法,這天下最大的勢,無非就是圣上了,實在不成,我們到時候也去‘仗勢欺人’去……” 書生們齊齊笑了起來。 齊邵又笑著說道,“倒是打擾了老夫人游玩的興致?!?/br> 西市的人頗多,猜燈謎的更是不少,即使剛才打架時有許多人跑了,但也有膽子大的過來圍觀。這一來,整個西市的人都知道了信國公府的邱老太君帶著兩個孫子出來賞燈,順便懲治了一位“仗勢欺人”的宗室之事。 沒過一會兒人圍得越來越多,眼看著就要走不出去了。他們祖孫三個西市之逛了一半,確實是有些可惜。 不過,顧卿既然已經見識過了古代的中秋節,也賞過了燈,還擺了一次“老太君”的威風,她表示對這趟出府之旅還是很滿意的。 臨分別前,顧卿執著齊邵的手,反復嘮叨地讓他一定要常去府中玩,他叔父任課的微霜堂為他敞開。這讓李銳和李銘都非常吃味,更是讓國子監的眾學生表現出各種羨慕嫉妒恨來。 顧卿看著國子監的學生們一臉羨慕的表情,大手一揮,表示家中讀書的微霜堂隨時歡迎各位國子監學子的拜訪,家中兩個孫子也很憧憬國子監的生活云云,直說的這些學子兩眼放光,連看著李銘和李銳的表情,都散發著慈愛的光芒。 信國公府的“微霜堂”,原本是信國公世子李蒙招待各種名士大儒,翰林好友的地方。老國公李碩當年從龍四處征討,除了得到了大量的金銀財物,還搜集了許多珍貴的孤本和名人字畫,微霜堂里就收藏著不少,專供府里家人和府中的朋友們閱覽。 顧卿邀請他們去“微霜堂”,齊邵驚喜不已。自從信國公府繼而連三的有人去世,“微霜堂”的藏庫已經很久沒有人再去過,如今邱老太君應承了可以讓學子們去,對于這些家中并無太多藏書的寒門學子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稱得上是半師之恩了。 顧卿見這群學子差點喜極而泣的樣子,覺得自己到了古代一定是獲得了極高的“魅力”加成。不然怎么她邀請別人到她家常玩,他們都是一副恨不得“肝腦涂地”的表情呢?就連那個小帥哥齊邵,都是那種感動不已的樣子嘛! 于是心滿意足的顧卿終于帶著兩個孫子打道回府。 她出來一番十分疲累,回房沒多久就睡了,擎蒼院里兩個小孩卻是激動的一晚上都睡不著。李銘得意與今晚自己的口才了得,有謀士之風,不停的向哥哥吹噓自己,李銳一邊敷衍地聽著,一邊站在房間里比劃,他覺得自己那一記“黑虎掏心”用的極好,明日可以和師父再切磋一番。 西園里燈火通明到四更天,兩個孩子才睡下。好在這幾日都是休沐,也不怕要早起。 顧卿和兩個孫子玩的痛快,卻不知道“信國公府”的聲望,居然漸漸在百姓和士林中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地步。 先是仿造那“邱氏射玦”的老板被說書先生請去,好酒好菜的伺候了一番。第二天,京城里各大酒樓和茶館,甚至青樓中,都紛紛流傳了那段“中秋燈節義釋攤主”的故事。 這有關那木匠生計是如何困難,如何不得不做扳指維生,如何假冒信國公府名義兜售,如何被國公府嫡孫少爺們戳破,以及最后那“邱老太君”不但沒有追究,還勉勵安慰了一番攤主,并贈送真正的“射玦”的故事,一下子廣為流傳。 這故事原本噱頭就多,而妙在此事太過具體,無需再添油加醋,反倒顯得更為真實。眾多說書先生只是照實把當時的情況一一說來,再加重了木匠因“休養山林”的政策而無法以制弓為生,以及邱老太君闡述自己府上也是貧寒出身這段,直激的那些聽書的百姓熱血澎湃,仿佛已經感受到了信國公府如何從貧寒起身,最終一步步走向大楚朝堂最頂端的那段奮斗故事。無論古今中外,勵志的戲碼總是受歡迎的,邱老太君這一番話,也算是正和時宜。 至于青樓里傳頌此事,只是因為邱老太君是個女人。 現在民風雖開放,但一介女流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