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30
關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破局,只能從周佩佩和蘇虞兮上下手,蘇長青覺得要步步為營從長計議。 結果沒有兩日,持續發酵的“上河高層逼死女星”的新聞在網絡上越鬧越大,刪帖和封鎖根本一件無濟于事了,就連有些紙媒,都隱晦披露此事。 這讓蘇長青和蘇巍瀾都有些焦頭爛額,很明顯這就是沖著上河和蘇家來的,尤其是“細語”,明著說會配合刪除相關發言,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管。 蘇長青有些束手無策,網絡媒體歸“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管理,他打了電話給熟人,對方只說“兮羽”后臺很硬,沒有涉及敏感問題的帖子處理有些困難,會幫忙問問,但不保證效果,這話顯然是打算置身事外的意思。 輿論對“上河”的壓力越來越大,上海中級法院接下了“傅惜月自殺一案”,即將對“上河”高層展開了調查,蘇巍瀾親自趕到了上海,聘請了強大的律師團隊為“上河”護駕,原本蘇巍瀾是想請金牙大壯朱維的,沒有料到,朱維居然先一步被傅惜月的家人請了去。 蘇巍瀾把這一筆記在了程曉羽的頭上,因為眾所周知蘇維在程曉羽的“地獄十日案件”中,是他的辯護律師。 程曉羽這一次也不算躺槍,因為確實是蘇虞兮借著程曉羽的名義請朱維出馬的。 這件事情的發生讓蘇家和程曉羽和好成為了鏡花水月,因此蘇家愈發不會請程曉羽出席蘇東山的葬禮了。 傅惜月的事情越鬧越大,程曉羽自然也能通過網絡知道傅惜月花樣年華殞命的事情,當他看到關于這件事情的一些報道之后,也只能肋腕嘆息。 并立刻通過朱維匿名給了傅惜月家一大筆錢,表達了心中的歉意,雖然他并沒有責任,但“上河”畢竟是蘇長河創下的公司,且蘇虞兮在其中也有股份。 這件事情叫程曉羽開始關注起“上河”的狀況來,于是他從周佩佩哪里找到了曹大年的聯系方式,請曹大年來“博悅”敘舊。 如今已經轉行餐飲業的曹大年無復當年的意氣風發,老了不少的曹大年看到程曉羽不勝唏噓,忍不住就回想當年程曉羽還沒有離開“上河”,“偶像計劃”如日中天,不僅橫掃亞洲,更有成為世界級的偶像組合的潛力的盛況。 然而這一切都隨著蘇長河的去世,程曉羽的離開煙消云散。 兩人坐在“博悅”陽臺上喝茶,回憶往昔的橋段不能少,痛斥蘇巍瀾敗壞規則,將“上河”弄的烏煙瘴氣也是題中之義。 曹大年作為企劃部部長正是管理新人培訓的,看不慣蘇巍瀾將一些懷揣明星夢的女孩騙去應酬高官顯貴,憤而辭職。 說到大毒瘤柳花茗,更是痛恨不已。 對于傅惜月的自殺,曹大年也是無限惋惜,說這個姑娘錯就錯在認錯了柳花茗這個朋友。 程曉羽這才從曹大年口中聽到這些年在“上河”發生的一些齷蹉事情。 聽到柳花茗的名字,程曉羽也有慚愧,畢竟柳花茗正是他帶進去的。至于柳花茗已經被抓,這是比較機密的事情,曹大年自然無從得知。 和曹大年一番交談之后,程曉羽已經在考慮不惜一切代價將“上河”收回來,于哪一方面考慮他都覺得自己必須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隨著上海中院接下了案子,媒體的報道更加肆無忌憚,蘇巍瀾為了轉移公眾的注意力,叫“上河”宣布偶像計劃2016年全國巡演正式啟動,并恬不知恥的用含混的語句制造了“毒藥”將會作為演唱會監制的消息。 四月二十日,幾經思考,程曉羽覺得無論如何自己至少該去為蘇東山送上一個花圈,畢竟他是蘇長河的兒子,蘇虞兮的哥哥,不管他對蘇家有多大的意見,這是他無法回避的事實。 于是這一天他在顧學仁的陪同之下踏上了去往京城的飛機。 兩兄妹似乎要在只有黑與白的葬禮上見面了…… 第1214章 美杜莎 這一次程曉羽注意了自己行程的保密性,沒有人提前知道他來了京城,不過程曉羽到是提前知會了許沁檸一聲,但華夏許大小姐的目標實在太大,不方便接機。 況且程曉羽到的晚,也不想許沁檸半夜才能回去。 來京城之前,程曉羽還是答應去上海市政府替他安排的四合院住宿,他本想拒絕,但住酒店動靜實在太大,也就從了顧學仁的安排。 凌晨到達京城的時候,這座古老的城池燈火璀璨車流洶涌尚未入眠,坐在商務車上,看著這座沉沒于灰色的華夏心臟,坐在一旁的顧學仁看著窗外迷蒙的夜色說道:“每次我回京城,腦子里都會響起你寫的那首,這是長這么大之外,聽過最適合京城的歌曲了,現代與古典,流行與京劇……” 程曉羽對京城的感官算不上很好,也難怪,蘇家一直像是壓在他心上的一根羽毛,雖然不重,卻撓的不舒服,他接著顧學仁的話有些惋惜地說道:“京城當年應該還是該修個副城的,倘若把那座老京城完全保留下來,該是多么美的一件事情……” 這些天和顧學仁的接觸,很難叫程曉羽對這個華夏紅三代精英討厭的起來,他從未曾在程曉羽面前提一句蘇虞兮,談公事的時候便只說公事。閑暇之余,恰到好處的接近程曉羽,不過分,也不冷淡。 說真心話,無論言談舉止,各種能力,忽略自己所擁有的記憶,程曉羽覺得自己真是比不上這個天之驕子的。 偶爾他也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設想過終有一天蘇虞兮也許會嫁做人婦,不過這樣的念頭也只是在腦海中一掠而過,程曉羽終究是沒有勇氣細想的。 即便是他已經下過了無數次決心要做一個好哥哥。 午夜的京城不算擁堵,寬敞的大道、輝煌的門樓牌坊、宏偉的宮殿,一切的一切都像在訴說遙遠、漫長的歷史故事。 京城的建筑錯落有致,近處的老北京和遠處的高樓形成對比,仿佛在過去與未來中穿梭,一切都是嶄新的,好似蠶破繭時一瞬間的光明。 顧學仁一路上在跟程曉羽談論這座城市的歷史,從春秋中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開始,燕國的首都薊城,一直說到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率大軍再次來到京城,見中都城已是“瓦礫填塞、荊棘成林”,這個雄才大略的蒙古皇帝毅然決定棄舊城——建新都。 程曉羽對京城的歷史算不上了解,唯獨印象深刻的就是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禎皇帝,以及那句著名的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到了紫禁城東臨,北池子大街的這棟位置極佳的四合院,看著外面顯眼的黃棕色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