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8
“對了,這就是我兄長,葉青程,我在信中和你提過的”。 還是轉移話題吧。 葉青程俯身長揖,“葉某見過郡主”。 燕陽郡主循聲扭過頭去,眼中就露出了羨慕之色,“你兄長真好看!比我兄長好看多了!” 葉青程微微一笑,“郡主過譽了,葉某愧不敢當”。 燕陽郡主仔細打量了他一番,格格笑了起來,“敢當的敢當的,京中比你好看的恐怕也只有我表舅和葉掌院了,哎,阿丑,你可真會找兄長,一找就找個這么好看的!” 葉守義現在雖已經不是翰林掌院了,京中人提起他卻還是會稱上一聲葉掌院。 葉青殊見她言語率直,目光坦蕩,完全沒有妙齡少女初見俊俏少年郎的嬌羞,心下微微失望,笑道,“兄長好處那么多,你就盯著他好看夸,可見圣人說君子重義,小人重色果然是不錯的”。 燕陽郡主不屑,“我看重色的那個是你才是!” 葉青程咳了咳,“郡主,外間風大,阿殊身子弱,受不得風,郡主還是稍后再與阿殊敘舊”。 至于圣人說的是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就不要同這位明顯就沒讀過多少書的郡主娘娘說了,免得她下不來臺,反倒記恨他。 燕陽郡主恍然,“是了是了,阿丑這么矮,肯定身子弱嘛!快,我們上轎子!” 葉青殊,“……” 簡直無言以對! …… …… 葉青殊不是第一次來永樂長公主府了,只深深一福,算是見了禮,葉青程卻掀袍跪了下去,“草民葉青程見過長公主,見過駙馬,見過衡陽郡王”。 “快起來,都不是外人,哪那么多禮,來人,賜座”。 永樂長公主的貼身嬤嬤親將葉青程扶了起來,葉青程抬頭的一霎,永樂長公主就訝了一聲,“果然不愧是葉掌院的兒子,真是生的一副好相貌!” 宣駙馬提醒道,“這是葉掌院的義子”。 沒有血緣關系,生的好不好,與葉守義無關的。 永樂長公主就露出惋惜之色,“說的是,要是支清親生的就好了”。 宣駙馬,“……” 雖然這句話沒錯,但總覺得哪里不對勁。 宣茗簡直不想再聽下去,咳了咳調過目光,他怎么就攤上了這樣一對父母? “來人,賞”。 卻是一套中規中距、絕不會出錯的文房四寶。 葉青程恭敬接了賞賜,行禮謝過。 永樂長公主招手,“阿丑,快過來讓本宮瞧瞧長大了沒有?” 葉青殊行禮上前,永樂長公主握著她的手仔細看了看,笑著對宣駙馬道,“三年前就是個美人胚子,現在長的越發好了”。 宣駙馬嘿嘿一笑,葉青殊裝作羞澀的抬手扶了扶發髻上的鳳尾簪,身上石榴紅大袖緙金絲云錦緞扣身襖兒寬大的袖子滑了下來,露出一小節玉白的手腕和腕上的羊脂玉鐲,正是永樂長公主當年送給她和葉青靈的那對。 永樂長公主一見笑容就更深了幾分,“這手鐲果然還是你們小姑娘戴著好看”。 葉青殊略伸了伸雙手,將雙手腕上的玉鐲都露了出來,睜著一雙黑白分明的杏眼笑的無辜又單純,“長姐也這樣說,就將另一只也送給我戴了,說阿殊戴著最好看了!” 長公主面色微變,下首的宣茗身子猛地繃緊,這樣的鐲子,葉青靈怎會輕易就轉送了葉青殊? 葉青殊卻恍若不知,笑道,“長公主,駙馬,前年,母親偶然得了一斗珍珠,頗是珍貴,特命我送與郡主串幾支珠花頑頑”。 芳草上前奉上一只錦囊,葉青殊接過,松開,露出里面深藍泛紫的黑珍珠。 那珍珠顆顆渾圓,足有荔枝大小,漾著彩虹樣的閃光,至少有三十來顆,竟都是一模一樣大小。 就這么簡單又簡陋的被裝在一只連朵繡花也沒有的錦囊中,卻越發顯得瑩光閃爍,晃人雙眼。 這豈是串珠花玩的事,做傳家寶都夠了! 更是足夠抵過那對玉鐲的價值! 宣茗面色大變,騰地站了起來,“葉青殊,你什么意思?” 葉青殊不緊不慢將錦囊又系了起來,塞到燕陽郡主懷中,訝異轉頭看向宣茗,“衡陽郡王在說什么?什么什么意思?” 宣茗咬牙,永樂長公主忙打圓場,“衡陽是問怎的好生生送這么重的禮?哎,葉太太就是客氣!” 葉青殊掩唇笑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這么貴重的鐲子,長公主都送給阿殊了,母親送幾顆珠子給郡主又算得了什么?” 宣駙馬忽地一拍大腿,恍然正要開口,永樂長公主一個警告的眼神掃過去,他忙伸手捂住嘴,使勁搖了搖頭,示意自己絕對閉嘴。 永樂長公主又警告瞪了他一眼,笑道,“說起來,本宮聽說文貞郡主在蜀中頗是做了番事業,到底緣由如何?” 葉青殊拂了拂衣袖,擺出長篇大論的架勢,“說起這個還要從去年年后不久說起,一位自稱張靜暉的文士求見父親,說自己夜觀天象,料得唐川不日將有地動”。 “靜暉先生的大名,現在在大蕭是如雷貫耳,當時卻是默默無聞,這話一出,幾乎沒有人相信,唯有父親卻說事關萬千百姓性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葉青殊一一細說,當初葉守義上疏朝廷,不想朝中卻斥責葉守義枉信術士之言,鬼怪之說。 葉守義只得自行努力,頒行種種政令,率蜀中大小官員勸說當地居民遷居。 只說來簡簡單單一句話,其中艱難又三言兩語能道盡的? 蜀中官員的冷嘲熱諷,陽奉陰違,甚至公然反抗,上疏彈劾葉守義。 唐川百姓安土重遷,不愿遠離故土,萬千百姓又如何安置? 葉守義大刀闊斧,卻舉步維艱,葉青靈便游走于蜀中官眷之間打通關節,甚至親到唐川百姓之中勸說。 到春夏之交,唐川果然地動,呈摧枯拉朽之勢,將唐川方圓三十里毀于一旦。 其時唐川尚有三千余人口未遷走,只存活不到五分之一,卻是有史以來地動傷亡最小,財物損失最小的一次。 葉青靈再次以閨閣弱質之軀,游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