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5
書迷正在閱讀:穿游戲之攻略男神那點事兒、網住一只可愛受、一笑揮情劍、藥媓、穿越BL王國之我不是王子、富貴閑愁、穿越異界之暴食、重生之庸臣、穿越之都市童話、登徒子
為才出土的緣故,近千年來它一直被埋在地下,并沒有被風水日曬過,而潮濕這類的問題對于石頭來說并不算什么。上面的內容當然是古文,這也是為什么工作人員要細細講解的原因,但是這一點對李想來說顯然不是障礙。 有些事情,史書不敢寫,文人不敢提,可是總有人會記住,用另外一種方式記住,口口相傳也好,寫成也好……盡管宋史上把兩帝的死一筆帶過,可是李三娘的故事卻依然流傳了前年。更有人像這樣,把自己所經歷的,不可以在當時公諸于世的故事,用刀錘,一點點的刻到石碑上,等待有一天,讓這個故事重見光明。 李想細細的把石碑上的文字看了幾遍,眼淚幾乎流下來,卻硬是憋了回去。他早就把那短時間發生的其他事情打聽了個清清楚楚,如今再看看石碑上的記載,他很快就把整個梳理出來。 靖康元年九月十一日,李三娘毒死了徽宗,欽宗,而她也被衛兵刺死。這種事情可以算的上是丑聞,所以朝廷對外從來沒有提起過過兩帝真正的死因,如果是在太平的年代,這件事情一定會被瞞的死死的。然而這個時候,內憂外患,金人圍城,沒有人有精力再去管這些細枝末節,所以盡管官方沒有提這件事兒。但是老百姓還是從出入宮闈的衛士們口中得到了消息。 這個刻石碑的人,是住在三娘廟旁的一個石匠,他跟他的鄰居一樣,從衛兵的口中得知了這個被放在街頭曝尸的被砍得面目全非的女人是誰。 徽宗,欽宗這兩個皇帝,可以說是壞事做盡,可是大宋的百姓們大部分還是習慣于乖順的生活,所以雖然心中有怨氣,卻很少有人會想到弒君——即使這個皇帝下令在城中甄選美女送給金人,這些被選中的女孩子的家人也只會抱在一起團團哭泣。 然而,李三娘替他們結束了噩夢。就在兩個皇帝被毒死的當晚,何栗帶兵,將正在民居門前讓人搶奪小娘子出門的李邦彥當場斬殺,所有已經被集中到一起的小娘子全部被放回了家里。百姓們隱約得知那兩個禍國殃民的皇帝死了。而次日一早,李三娘的尸首被扔在了街頭。在這樣的時刻,百姓們又怎么會放任著幾乎在他們眼里救苦救難的李三娘就這么毫無尊嚴的躺在那里? 路過的百姓紛紛把身上的外衣脫下來,給李三娘遮擋陽光,而看守的衛士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不阻攔這些百姓。禁軍衛士,同樣是人,即使他的責任是保衛皇帝,可殺死這種禍國殃民的皇帝的女人,他們一樣尊重。 九月十二日的晚上,一群家里的小娘子被抓走,又放回來的開封市民聚集到了一起,在商量之后,他們買了酒菜,請鄰里中兩個做廝波的人送給看守尸體的衛士吃,而另外幾個身手敏捷的人,則趁著衛兵喝酒的功夫,匍匐著過去,在衣服堆底下,把李三娘的尸首拖了出來。 雖然市民們弄來了一口棺材,可是開封城內是沒有墓地的,可她們又不想把李三娘的隨便埋在什么亂七八糟的地方。所以在他們偷尸體出來之前,便商議好了,把三娘的尸首埋在觀音廟里。 可是真正埋的時候,又出了問題,觀音廟的地面是石板鋪成的,每天都有人來觀音廟過來上香,尤其現在這種人心惶惶的時候,這里的香火更不是一般的旺盛。小小的一個廟,隨便哪里的石板被撬起來,挖了坑再添上,都一定有痕跡……一群人看著整齊的石板兒地面犯了愁,最后終于有人出了主意,把李三娘,埋在觀音像下頭。觀音像底下有個很大的基座,前面又放了香案,這塊地面被翻動的話,應該不會有人注意。這個主意不錯,唯一的問題是這樣做算不算對菩薩不敬?但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很快就被別的人說服了。觀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李三娘也是救苦救難的,讓李三娘在菩薩這里借個地方躺躺,菩薩一定不會生氣的。 老百姓的思維淳樸而簡單,他們篤定了菩薩不會生氣,又想到這樣子李三娘平日里也能借些香火,覺得這實在是個好主意,便決定把李三娘埋在觀音像下頭。其實關于墓葬,照理說是有很多講究很多說法的,可這時候哪里可能再請人看風水——開什么玩笑,開封城本來就不是埋人的地方的!可是外有金人圍城,他們的行為本身又是犯法的,別無選擇之下,所以盡管埋在觀音像底下照理說是各種的不適合,但百姓們覺得他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也就這么辦了。 一群開封市民輪番干活,挖了半夜,挖出了個深達幾丈的深坑,他準備把李三娘的棺材里放下去的時候,又有人犯了愁。李三娘滿頭的珠翠早被貪心的宮人摘走,滿頭只剩下個玉簪子,這樣子下葬,太寒酸了,就算普通人家的小娘子,下葬的時候也得幾個樣頭面的,而且也沒有什么陪葬的資材……大半夜的,要干的又是個體力活,所以過來的絕大部分是男人,哪里有首飾?這時候也沒時間回去拿,兒,于是便有人帶頭摘了身上的玉佩墜角之類的東西放到了李三娘身邊。大部分人沒帶這些東西,就拿了隨身帶的銅錢,銀角之類的東西放進去,最后裝了滿滿的一棺。這才合上了棺木,把棺木放了下去。 后來,開封城破,戰火中,觀音廟被毀壞,木質的觀音像也被燒了七零八碎。等到金人撤出,局勢稍微好轉的時候,周圍的百姓便商議著把重新雕個觀音像。木質的雕像實在是不結實,便換了泥塑的。泥塑比較結實,保存時間也要長很多,比木材的強多了。 當時開封處于宋軍與金軍的勢力范圍拉鋸的中心,朝廷的影響力并不強,對李三娘心懷感激的開封市民再重塑塑像的時候心照不宣的就把觀音的塑成了李三娘的模樣。漸漸地,私下里便有人把這個觀音廟叫做三娘廟。再后來,國都遷回,歸來的人也漸漸發現這個觀音像與李三娘有些相似,甚至一些朝廷的官員也知道這事兒,但是兩帝的死因本就是皇室諱莫如深的話題,誰會專門把這個事兒報上去觸霉頭?所以三娘廟就這么堂而皇之的矗立在開封城,李三娘的雕像也就繼續立在那里,接受著百姓們的香火了。 雕刻石碑的人,很可能是當時給三娘收殮尸首的市民中的一員,他大概是不想三娘這么不明不白的埋在這里,無人記得。于是便在一塊石碑上仔仔細細的把把市民偷尸,下葬以及后來重塑觀音像的事情都刻在了上頭,然后埋在了觀音廟的院子里。如果不是工人們為了鋪設電纜而暫時掀開了院中的石板挖溝,發現了這個石碑,或許這個秘密還要繼續深埋地下。 石碑上的描述很簡略,不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