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4
看著女兒那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他更加明白浮生偷得半日閑的珍貴。 如果這次事成,恩師便起復有望,誰知道以后的事會如何呢? 羅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那一切的始作俑者就坐在他的對面,歪著腦袋,笑嘻嘻地看著他。 不久,便傳來消息,有人遞了折子,說毛文宣風疾未欲,不應cao勞,更不能因身體有恙而誤國事。 緊接著,這類折子越來越多,李文忠又授意將這些折子全都呈給毛文宣,毛文宣看后,當即氣得嘴唇發抖,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幾位閣老見狀,默不作聲,還是李文忠好心,讓人去請太醫。 毛文宣只在家中休養了三日,便得到風聲,有御史把他參了,說他在西南選官一事上也有重責,并列舉了幾條罪狀。 毛文宣氣得頭重腳輕,他已經明白了,這一切并非是李文忠那個庸才搞出來的,是霍英,死而不僵的霍英! 他讓人扶了,踉踉蹌蹌去了文華殿,還沒走到文華殿里的內閣書房,就看到李文忠昂首挺胸迎面走來。 “毛閣老,您怎么來了,哎呀,來人,快去請太醫?!?/br> 毛文宣抬起瘦如枯爪的手指向李文忠,這個蠢貨,他知不知道他是在給霍英做嫁衣裳。 他大口的喘著粗氣,嘴唇簌簌發抖,而抬起的右手抖得更厲害,最終無奈地垂了下去。 李文忠卻更加得意,真是老天助我,自從和瑞王世子有了交情,他就越來越順。 如果不是毛文宣把他壓得透不過氣來,他就更加順暢了。 可是連老天都在幫他,毛文宣竟然患有了風疾,風疾??!一個患了風疾的人,即使病好了,也只能回家養老。 有人抬來軟榻,太醫匆匆忙忙地趕過來,毛文宣看著這一切,頭越來越重,終于癱倒下來。 一一一 親們,今天的更新送上~~~ 第六十一章 天心閣 毛文宣又一次病倒,這一次是在太醫陪同下護送回府的,這病情想瞞也瞞不住了。 雖然與性命無憂,但喝口茶也會順著嘴角流出來,這副樣子,連平素待人見客都不行,更不要說上朝參政處理政務了。 同德皇帝趙極親自登門探望,并授正一品太師之銜,位列三公。 但這樣的虛職,對于一位連朝堂都不能去的人來說,也只是安慰而已。 魯振平來見羅錦言時,便將毛文宣封了太師之事告訴了羅錦言。 開了這么久的茶水鋪子,他對當年毛文宣和霍英爭斗之事也有耳聞,但霍英早就是昨日黃花,毛文宣現在的頭號對頭是李文忠。 “看皇上對毛文宣如此恩遇,想來只要毛文宣病情稍愈,皇上必會讓他重回朝堂吧?!彼f道。 羅錦言微笑:“那......要......問......古......淑......妃......了?!?/br> 問古淑妃?魯振平愕然。 不是說后宮不能參政嗎?再說,今上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漢武,他能聽女人的?且,還是一個異族女子。 誠然,皇帝冊封古淑妃時,李文忠大力支持,古淑妃對李文忠心存感激,可她還沒有子嗣,自己的地位尚且不穩,還能偏幫李文忠? 羅錦言輕聲笑聲:“她......會......的?!?/br> 魯振平沒有再問。從兩年前那個風雪交加的日子直到現在,這位年紀幼小的大小姐做的每一件事都令他瞠目,不,她其實什么都沒有做,她坐在騾車里,那個叫崔起的惡仆連同他的幫手,就被抓住了;她只讓人往后衙里送了些用過的茶葉,那位小公子就搬進延壽寺;她讓他和老六在京城開了間茶水鋪子,當朝首輔就倒下了。 現在她說古淑妃會幫著李文忠把毛文宣徹底踩到腳底下,他完全相信! 事實也如此,就在中秋前的幾天,趙極賜了宛平的一座五十畝的小田莊,給毛文宣養病。 這無疑是給尚存一絲希望的毛家人一個沉重的打擊,在京城也能養病,為何要去宛平? 可這小田莊是皇帝賜的,皇帝說是給你養病用的,那你現在就必須去那里養病。 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毛文宣有生之年是不能回京城了。 羅錦言不用去想,也知道這是古嬈的主意。 這種送做莊子把人轟走的做法,本就是女人的手筆。 李貴妃雖然一心想讓兒子趙熙當太子,但眼下內閣動蕩,她還需靜觀其變,所以這一次她不會出手。 但古嬈卻不同,她既是瑞王父子的人,在這個時候,她一定會抓住一切機會,幫著李文忠坐到首鋪的位置上。 自從廢后董氏之后,后位一直空懸,四皇子趙熙的生母李貴妃暫領后宮,但最得寵的卻是去年才冊封的古淑妃。 趙極不會被女人擺布,但這個時候,他要抬舉古嬈。 趙極是什么人,羅錦言很清楚。 毛文宣斗敗霍英,趙極便抬舉了李文忠;李貴妃母憑子貴,統領后宮,他便會讓古嬈與她勢均力敵。 古嬈要賜個莊子給毛文宣養老,趙極自會順水推舟。 此時的羅錦言,正在梅花里附近的書局里。 一套六卷的已經讀完了,她來這里再買幾本游記。 沒有看到那天的老者滄海叟,只有兩位伙計打扮的老者正在聊天, 不過和那天不同,是書局里還有一位客人。 那兩個老伙計還記得羅錦言,仙女一樣的小姑娘很容易讓人一見難忘。 “姑娘來了,剛剛到了萬卷坊刻印的新書,京城里咱們這是頭一份,您來看看?!被镉嬕笄诘氐?。 “萬......卷......坊?”羅錦言問道。 不論是前世還是今生,她從沒有關注過書本的出處,來京城之前,她讀的書都是父親書房里的,其中不乏善本古籍,這萬卷坊之名還是第一次聽說。 看她一臉茫然,老伙計便猜到小姑娘沒聽說過,這也難怪,年紀這么小的姑娘,會看書已經很難得了,哪能像那些讀書人一般關注書籍的出處呢。 老伙計耐心地解釋:“除了官刻書,這萬卷坊就是最有名的了,別的刻坊的書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