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5
那時她十九歲,而蕭哥哥二十五歲了。 想著自己也有長大的那一天, 黎元元既開心,又緊張。 算算時間, 那時已是八十年代末期了。物價瘋長,思潮涌動,“讀書無用論”興起, 教育界一片迷茫。 不過, 只要有她在, 一切還好。 謝海寧也收到了鄧蕭的來信。 看到他學醫的消息,眼睛閃閃發亮。這個人果然很特別,也不枉他那么看重他。只可惜相距遙遙, 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 九月開學后,黎元元和偉民哥哥一起升到了初二。而偉軍也升到了初一,小偉波和姚龍港也讀小學五年級了。 對此,謝海寧頗感遺憾。 原本希望田園同學跳級,和他一起讀初三的??商飯@同學好像沒這個意思,還在繼續隱藏著自己的實力。 不過,她倒是經常和他探討科幻故事,對時空之間的穿梭也挺感興趣的。 他知道,要想取得她的信任只能慢慢來。 自從發現田園同學在搞創作之后,他就在猜測著她的筆名。 在上倒看不出什么來,可從中卻發現了蛛絲馬跡。最明顯的就是那篇和。 換做旁人,可能瞧不出什么名堂來??伤緛砭褪菍憘善频?,觀察力和推理能力自然非同尋常。 雖然這兩篇中的故事背景都是架空的,可他對這個素材卻非常熟悉。稍一聯想,就猜出了這位名叫“刀劍嘯”的作者,十有八.九就是田園同學。 一想到那個留著學生頭,臉圓鼓鼓的小田園就是威風凜凜的“刀劍嘯”,不禁啞然失笑。 這個筆名也太有欺騙性了吧? 換做任何一個人,恐怕都想不到一位少女能寫出這么老辣的作品來吧? * 開學后不久,忽然傳來了一個消息。 喬鵬麗一家要回老家了。 作為同班同學,田偉民和田園自然舍不得。尤其是田偉民,聽到消息后,整個人都蔫蔫的,搞得王慧珍還以為孩子生病了。 黎元元猜到了一點,知道偉民哥哥喜歡喬鵬麗。 這種感情朦朦朧朧的,更多的是一種好感??尚闹械哪侨艘坏╇x開了,落寂是難免的。 她不知該如何寬慰偉民哥哥? 只好幫他準備了一份禮物。 她把自己的那枚鑲著玻璃碎鉆的胸針,送給了偉民哥哥。這是過生日時,楊阿姨送給她的,說是從滬上帶回來的。 這種造型別致的飾品,在八十年代可是稀罕物。 這枚胸針,可以別在襯衣上,也可以穿在紗巾上,亮閃閃的,是個女孩子都喜歡。 偉民哥哥把裝著胸針的小盒子,用一張彩紙包了起來,還扎上了一條粉紅色的蝴蝶結。趁著放學路上,送給了喬鵬麗,還和人家說了兩句話。 回到家后,總算精神了一點。 連隊里的職工們,對老喬一家調回老家,也是噓唏不已。 不過,老職工們與知青不同,除了極個別的下放人員,大多來自農村鄉鎮。相比起家鄉來,農場里的生活反而要好。 在這里,有住房有工資,有學校有醫院,基本上什么都不用cao心。 所以,總體上還比較穩定。 即便有想回原籍的,大多是家里有路子的,而且能落到城市里的。跑調動也是悄悄的,不像知青那樣大張旗鼓。 像喬蓬麗的爸爸,一直不聲不響的,直到拿到縣勞動局發來的調令時,職工們才恍然大悟,老喬一家這是要走了? 聽說,回去就能在城里安排上工作,還是蠻不錯的。 喬家處理家當,前后用了半個多月。一部分托運回去,一部分送人或者換成錢了。最后,就連他家蓋的小棚子都轉手了。 喬蓬麗要轉學走了。 班里還專門開了一個小型歡送會,為她送行。 那天下午,喬蓬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著一條海藍色的連衣裙,胸口上別著那枚閃閃發亮的胸針。 她大大方方地站在講臺上,說了幾句話,又給老師和同學們唱了一首歌。 幾名班干部也上臺說了幾句,還贈送了禮物。 歡聲笑語,一番熱鬧之后,歡送會就結束了。 黎元元和康君華坐在一起,還是有些傷感。 在她的記憶里,這只是個開始。 如果她沒記錯的話,這個冬天知青們會趁著農閑時節,鬧騰著回城。這次動靜很大,甚至還驚動了上面,也就此掀起了支邊青年回滬的浪潮。 * 九月一過,轉眼到了國慶節。 連隊里,有一對小青年趁著節日舉辦了婚禮。 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搞那種革命化的簡樸婚禮了。以前,買幾公斤糖果和瓜子吃吃,賀喜的聚在一起,熱鬧一下就好,而現在卻流行起了請客吃飯。 舉辦婚禮的家庭,會請來大師傅,借了單位伙房做一頓好吃的。吃飯的地點,就在連隊的大禮堂里,里面擺上幾張桌子,就像職工會餐一樣,十分熱鬧。參加婚禮的職工們,也會送上一對枕巾或茶瓶之類的日用品。 田根寶因為做飯的手藝好,在連隊里早就出了名。 這一回,又被人家請了去。 這下子,他不但給新人們拍照,還連帶著做菜,一連兩天忙得腳不沾地?;槎Y結束后,那對小夫妻為了表示感謝,給他裝了兩盒香煙和兩瓶啤酒,還把剩下的豬rou送來了一塊。 田根寶客氣幾句,就收下了。 家里沒人抽煙,可以用來招待客人。那兩瓶啤酒,雖然是舒城本地產的,可有啤酒喝就很不錯了。 王慧珍一邊收拾東西,一邊樂呵呵地說道:“看看,我們也有rou吃了,都跟著老田沾光了!” 黎元元也美滋滋的。 看來田爸爸即便不學照相,憑著做菜的手藝也能在滬上謀生。 這真是藝不壓身??! * 秋季搶收結束后,就進入了農閑時節。 最近幾天,知青們又聚在一起念叨著回城的事情,說是其他團場又開始串聯了,還準備給兵團寫信,要求解決問題。 這事拖了那么久,總得有個說法吧? 到了十一月初,天越來越冷了。 可知青返城的事情,還是沒有結果,大家都在耐著性子等待著。 連隊里的知青們,到處打探著消息。 不久,就聽說有幾個團場的知青開著拖拉機,掛著后車斗,拉著滿滿當當的人,跑到師部請愿去了。 這一鬧不當緊,其他團場也跟風行動起來。 一時間,請假的、溜號的,找出各種理由來,都一群一群地跟著去了。說是人多力量大,這樣才能取得進展。 機耕連隊里,相比起來不像農業連隊那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