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
爸爸說,等我再長大一點,才能去提水,平時爸爸mama不讓我們去澇壩,說是危險……” 黎元元自然明白,這是田爸爸和王mama擔心孩子的安全,才不讓他們接近水源,以免發生危險。 看來,以后在家里用水要節約一點。 每天光用扁擔挑水,就夠累人的。 兄妹倆正在路上走著。 就看到田爸爸穿著一身工作服,急匆匆地從家里出來。一見到元元,立馬笑瞇瞇,大聲說道:“元元,快過來,跟我去連部一趟?!?/br> 原來,田爸爸抽空回來,是想領著元元去報戶口。 田偉民也想跟著去看看,結果被田爸爸給攆回家去了,讓他在家里等著。 第16章 報戶口 田爸爸牽著元元的小手,來到了連隊辦公室。 通信員小李把他倆帶進了連長的屋子。 一進門,就看到一位身穿草綠色軍裝的中年男子正坐在辦公桌前。見到二人,立馬站起來,哈哈笑著,打著招呼。 “田根寶,這就是你家閨女?好漂亮??!小娃娃過來,讓你李伯伯好好看看!” 黎元元一眼認出,這人就是昨晚開大會時,坐在主席臺上的那個大高個。原來,他就是機耕三連的李連長。 田根寶走到李連長桌前,取出場部開具的介紹信,雙手遞了過去。李連長接過來,瞇著眼睛看了看,就擰開鋼筆帽,爽快地在上面簽了字。 隨后,喊了管人事的楊干事過來,吩咐了幾句。 接著,又讓通信員把吳會計叫進來,當面安排道:“吳會計,這是田根寶家的小閨女,今天來報戶口,手續這周就能辦好,這個娃娃的口糧下個月給添加進去,不要忘了……” “李連長,您就放心吧,保證忘不了,我這就給田根寶同志填個表?!眳菚嫀е桓焙诳蜓坨R,連連點頭。 看年紀,這人不過三十多歲,聽口音像是廣東人,看氣質和舉止也是一位知識分子。 田根寶謝過李連長之后,就帶著元元去找楊干事和吳會計填表、簽字去了。 在辦公室里填表時,元元的名字變成了田園。 為了報戶口,改個名字純屬正常,黎元元覺得沒什么不能接受的。本來,她就在經歷一種非常生活,既然被田爸爸一家收養了,那就叫小田園吧? 這個名字很好聽,她很喜歡。 更何況還是李連長給起的呢。 有李連長罩著,事情辦得出奇得順利。 田根寶很開心。 在回家的路上,見元元問起李連長,就津津有味地講了起來。 原來,李連長是一名轉業軍人,以前跟著王將軍打過很多勝仗,還是有名的神倉手。 來到連隊后,依然保持著外出打獵的習慣。 每年一到秋季,就會約上幾名戰友,開著吉普車去野外打獵,還捉到過野狼、野狐貍,非常厲害。 夏天時,也會帶人去塔木河畔的蘆葦蕩里打野鴨子。 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打下來幾十只,凡是跟著去的人都能沾沾光,一連可以吃上好幾頓鴨子rou呢。 打獵吃rou。 黎元元不禁心馳神往起來。 從李連長的舉止神態上,看得出是一名職業軍人,性格豪爽,一身正氣,難怪連隊能管理得這么好? 在那個年代,軍人身份就是一道護身符。 即便是戰天斗地的革命小將,也不敢輕易上前去捋虎須。而團場里,上至團長,下至連長,絕大部分都是轉業軍人,都為革命扛過木倉,流過血,在群眾中威信很高。 這也是團場能護住那些專業知識分子的原因之一。 在這塊土地上,無論是“老右”,還是那些五六十年代被下放勞動的,只要肯接受思想改造,大部分都能免受運動沖擊。 當然,對那些拒不改悔的,自然是批判的對象。 開大會時,被小將們一個一個拉到臺上,頭上戴著高帽子,胸前掛著紙牌子,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批判。 在運動進入高潮時,有個別連隊也出現了失控現象。 不過,團場一發現苗頭不對,就趕緊制止了。 這里畢竟是邊疆農場,生活條件惡劣,如果只顧著搞運動,而耽誤了耕作,那來年吃什么? 總不能大伙兒,一起去喝西北風吧? 在艱苦的環境下,吃飽穿暖、不餓肚子才是第一要務。 其他的,就先省省吧。 黎元元揪著田爸爸的衣襟,一路走著。 路過一間公共廁所時,她飛快地跑進去方便了一下,然后又跑了出來。還用小手扇了兩下鼻子,一臉臭臭的表情。 田根寶一見,哈哈大笑。 他家的小元元可講究衛生了,早晨起床后,死活都要去上廁所,不肯在痰盂里面解小手,和連隊里的小娃娃截然不同。 看看,剛從里面出來,就再也不肯牽爸爸的衣襟了。 是怕把爸爸的衣服染臭了? 這小姑娘可真是細心啊。 田根寶把元元送回家,就回車間上班去了。 黎元元洗了小手之后,坐在沙發上,和田偉民一起翻了翻小人書,忍不住問道:“偉民哥哥,李連長真的捉到過狐貍嗎?” “當然是真的啦,我還親眼見過呢!”田偉民一聽,興高采烈地比劃著說道。 “李連長家就住在連部旁邊,那只狐貍就裝在一個木籠子里,在樹下擱了十多天。后來,還用那只狐貍皮給香香jiejie做了一條圍脖,冬天還見她戴過呢!紅紅的,毛絨絨的,可好看了……” “偉民哥哥,香香jiejie是誰?” “香香jiejie是李連長家的娃娃,在場部文工團演節目的,她從小就練劈叉,能在單杠上倒掛” 聽著田偉民的講述,黎元元的眼前頓時浮現出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文藝女青年形象。 昔日,她的奶奶崔愛華也曾是演出隊中的一員。 她從爺爺奶奶那里聽到過許多奇聞異事,再結合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對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有了初步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文工團、演出隊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在團場里遍地開花。 那時,物質生活十分匱乏,但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 在鼎盛時期,不光場部有文工團,各個連隊還有演出隊。 一群能歌善舞的知青們,成了演出活動的主角。當然,還有一些被下放的前文藝工作者,與知青們一起構成了農場業余文化生活的主導者。 而連隊大禮堂,就成了演出活動的場地。 一到星期天,連隊里就有文藝演出。那些名氣大的演出隊甚至還搞起了巡演,跑到各個連隊穿插表演。 那時,除了專業文工團是全職的之外,演出隊都是業余的。隊員們大多利用閑暇時間排練、演出,上臺表演節目是出于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