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2
一心求子的慶化帝,吃下丹藥,與寵妃努力耕耘之時,暴斃而亡。慶化帝到底怎么死的,沒人會去追究,最后只會拿這個當做真相,感嘆一代昏君的愚昧穢亂。而他顓孫肅行便是要做開啟盛世的明君。到時候,人們會贊頌他,忘卻先帝的種種。顓孫肅行站在兩儀殿中央,慢慢的環視一圈,然后走到龍椅前,輕撫過精美的龍紋,想到年幼時父親抱著他在這里認字逗樂,想到唯一的哥哥承明帝顓孫敏行一身煌煌龍袍,端坐于龍椅上接受宗親們的跪拜,想不到終究自己也會站在這里。眼角余光瞥見余德和羅靖挽,幾不可聞的深吸一口氣——這兩個人出力最多,若是不好好安置,恐怕會是一場災禍。幸好自己還有充裕的時間對付這些。太皇太后由親信保護在寢宮,皇后和各宮妃嬪全部被趕到冷宮,由侍衛重重看守。雖然早沒有了皇帝駕崩,嬪妃殉葬的規矩,但不妨礙偽造慶化帝以前留下過這樣的圣旨。畢竟在人們心目中,昏君什么樣的事做不出來?皇后本不必殉葬,但想到是她搶走敏筠的魂魄,顓孫肅行便不能叫這個女人活。可惜得給她按上一個“殉情”的名頭,倒是便宜了她。顓孫肅行聽余德一樣樣匯報情況,再一樣樣的安排下去,等到天際顯出一絲白,得到皇帝暴斃而亡消息的大小官員們陸續匯集在宮門前。沒有人哭,因為皇帝死的太難看。顓孫肅行在百官面前站了會兒,說了些冠冕堂皇的話,然后就聽百官請他早日登基,以穩定朝堂江山。顓孫肅行沒怎么推辭,昏君死了,新君是人們的希望。待一切事無巨細安排妥當,顓孫肅行終于可以歇一口氣,見過母親后,抱著裝有敏筠魂魄的黑罐子回到皇太叔府。他現在累極了,遵從心意只想和杭豫左一起靜靜待著。皇太叔府由高寨主親自帶人控制,慶化帝派來的那些個jian細已經被就地格殺,經過半夜的整理,只留下兩三處淡淡的血跡。“杭先生呢?”他問道。高寨主道:“孫老弟沒遇見他?他說要去路口迎接你回來?!?/br>顓孫肅行一愣,回來的路上不曾看到杭豫左,也不曾有人向他通報杭先生在路邊。不知怎的,他想起臨走前杭豫左的眼神,不祥的預感在心中彌漫。他當即轉頭跑出皇太叔府,沒了大肚子的阻礙,他跑起來身輕如燕,可是跑過一個又一個路口,始終不見杭豫左的身影。他的心一點一點沉下去。他恍然明白杭豫左離去的原因,悲喜交加,恨自己為何要將秘密埋藏于心,不肯同杭豫左透露半分。如果杭豫左知曉他真正的目的,一定不會離去,就算……最不愿看到的事情發生,那么讓他繼續一個人糾結也是好的。皇帝駕崩的消息已經傳遍大街小巷,百姓們大多避于家中,街上巡邏的兵馬到時比往日多了五成,兵馬來來往往,始終沒有熟悉的身影。顓孫肅行呆站在路中央,一直相伴在身邊的人如今不在了,他的心也空落落的。他失魂落魄的回到皇太叔府門前,望著人煙稀少的街道,直接坐在臺階上。日頭一點點偏向西,等待的人依舊沒有回來。高寨主輕手輕腳的走到他身后,“孫老弟,你找的人已經由兄弟們護送著進京來了?!?/br>顓孫肅行猛地抬起頭,“杭豫左?”高寨主瞪著他,有點茫然訝異,很快又搖搖頭,“不是他?!?/br>顓孫肅行摸著小胡子想了半天,豁然明白過來,激動的跳起來,抓住高寨主的衣襟,“你的意思是說杭豫左不是我要找的那個人?”“不是???”高寨主更莫名。顓孫肅行一瞬間感到的不是親人團聚,而是壓抑許久的感情終于不必再隱藏下去。他滿腦子想著“不是杭豫左,不是杭豫左”,興奮的恨不得立刻抱緊他。可是……他回首望向冷清了許多的皇太叔府。可惜帝都中諸多事宜需要自己坐鎮,他沒有辦法親自去找尋杭豫左的下落,只好拜托給高寨主。高寨主有些不好意思孫兄弟之前拜托的事情查了這么久,才得到確切的消息,這一次他定然要竭盡所能,盡快找到杭豫左。臨時從太皇太后宮中調遣來服侍的宮人見皇太叔面色疲倦,小心翼翼的請他歇息養神。顓孫肅行有些不愿意,可一想到等待自己的重任,只好強迫暫且去休息。慶化帝駕崩的突然,喪儀準備的也匆忙,顓孫肅行考慮到國內幾處災亂,特意下令要求喪事簡單cao辦,多出來的錢用于安撫災民。沒人對他的決定提出異議,慶化帝的親信們死的死,監禁的監禁,頌康公主等人也被圈禁在一處秘密的宅邸中。于是慶化帝的喪事在十日中草草了事,考慮到新年將近,眾臣請皇太叔盡快登基。顓孫肅行大筆一揮,登基儀式依然從簡。他這兩項簡樸省錢的大舉動,立刻引來了諸多好感,人人都說端國有希望了。幾天后,在皇太叔府,顓孫肅行終于見到了一直在找尋的人,他有些怔怔的望著那張酷似父親的年輕臉龐,繼而大笑。然后招來余德等人,公開了自己一直隱藏的秘密。這名青年實則是他的幼弟,竟寧帝在外的私生子,取名為昱行。事情起因在二十八年前,竟寧帝意欲冊立繼后,已有屬意的女子——宋府的小姐,但陰差陽錯、天意弄人,最后迎娶回來的竟是這名女子的jiejie,也就是他的母親。竟寧帝發現弄錯之后,想再迎宋小姐入宮,可惜人家已經不愿意。但郎情妾意兩相知,竟寧帝常常出宮私會,后來便有了昱行。那是竟寧帝身體已大不如前,極其寵愛他和弟弟,甚至打算為昱行正名,并冊立為皇太子。但是宋小姐知曉朝堂紛爭,年長的皇太子定然不會放過幼弟,再者沒有能力的幼年皇帝登基終究對國家對百姓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拒絕了竟寧帝,帶著密旨在竟寧帝駕崩的那一天遠走他鄉,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