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9
實嚴重的是,劫匪劫走的糧食在重新檢查的時候,發現部分糧食長霉,缺口極大。事情傳回來的時候,子黎當機立斷,讓相鄰郡縣開倉,取相應糧食補充到送糧隊伍中,那兩個郡縣來年可免除一年賦稅。待妥善處理完后續,已經是深夜了。到了這個時候,子黎和祭足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倒騰出精力來處理這樁疑案。巧合偶然意外?讓軍隊粗心大意,讓劫匪劫去糧食?即便這些劫匪是亡命之徒,這些草莽又有何自信去劫持一個軍隊的糧食?是誰盯上了這趟運糧隊伍,如果沒有里應外合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何況劫匪全部被殺,不留活口,又是在這種緊急運輸的途中,無處查詢,也根本無法去盤查cao作這一切的黑手,只能當劫匪劫持了糧食為結論。然而不動軍糧,偏偏劫匪全部死了,這分明是一個早已布置好的局,用來昭示太子無用的局,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警告。敵人過于狡猾,子黎和祭足只能靜觀其變,伺機而動。天已漸白,子黎和祭足方才歇息了一個時辰,子黎和大臣們見面,繼續推進選官制度。有大臣稟告:各地的才子已經陸陸續續的奔赴京都,等待著下個月初的考試。也有大臣詢問考試試卷的處置等等。也有大臣擔心進京人數過多,如何安置這些人。因為沒有先例,一切都是未知的,便有許多疑惑問詢和質疑。子黎直接將從前說過的話再一次重申:“此事由祭足全權負責,四皇子督導?!?/br>幾個大臣面面相覷,想說什么又最終沒說。自從太子正式處理政事之后,他們就一直是被牽著鼻子走的節奏。現如今,也找不到好的理由去插手阻止,只等著看這各地才子或者出丑或者一鳴驚人了。他們只能好好督導自家子弟,盡量去少弄些風花雪月,看太子雷厲風行的做派,仕途經濟終歸是良策。大臣們各自帶著不同的想法離開。子黎和祭足返回院子,因為越吹雪師弟盤問出一個重磅消息。柴家丫鬟之死的原因,是因為柴臣要用同年同月同日生,不同時辰的十二個丫鬟以便做法事。而這些人并非是為他自己使用,而是為了貢獻給他人。第44章【出鞘】二分之一真相六皇子的心思聽到這個事實,子黎的內心受到很大的沖擊。貢獻給誰,子黎從已經獲得的證據中,無須多加推測便知是在京都里沉浸日久的貴族們。在子黎少年時,他和大皇子關系十分親密,那是他好奇秦蕃繁雜的禮儀和復雜的吃食規矩,又是睡前吃丸,醒時吃丹……著實令他不解。秦蕃見他好奇,便將丹與丸藥都送給子黎,說是他祖傳的配方所制。此后子黎知道他出身先朝秦家,是四百年不朽的煌煌貴族,有著比皇族更加繁雜的禮儀、更加多的藏品以及秘聞。先朝有一貴族以少女的體香煉造出長生丸,只不過制作配方已經遺失。子黎想到這,已經恍然明白,正如柴家所為,不正是將對應著十二個時辰的少女煉造成丸了嗎?那些少女如同圈養鴨子一般,只喂養無鹽的食物,等待一個固定的時候被獻祭。然后像鴨子一樣無聲無息的死掉。這十二條人命,他們毫不憐惜,當做一件件物品,隨隨便便的毀滅掉。只為長生問道之事。這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切口,更多隱藏的真相令他口齒發冷,后背生出寒意。是的,自古以來,平民是賤民,達官貴人是貴族??墒窃谶@個太子眼里,日月所照,風雨所至,皆是他的國土。賤與貴,皆是他的子民。憑什么只為了貴族的私欲就可以枉顧人命?子黎背對著祭足,他重重地捶打著桌子,將他滿腹的憤懣,無力地發泄出來。難以釋懷的悲憤仍舊淤積在胸。祭足站在子黎的身后,看著他微微躬起來的脊背,看著他砸在桌子上從指縫間汩汩流出的鮮血。那血好似流入了他的心中,令他心疼無比。祭足無法再忍受子黎滿身的寂寥,他拿出帕子小心而溫柔地將子黎的受傷的手包扎起來,在此刻他沒有說出任何勸慰的話,只是陪伴著,這個總是隱藏滿身情緒,從來都是和煦示人的太子殿下。————幾天后,掄才大典正式舉行,人出乎意料的比百官預期的來得多得多,因為無須舉薦,自由報考的才子們迸發的熱情自然是滿滿的。想當年,他們這些白身之人得擁有一項動人的技藝,有過人的才華,驚人的文章……當然,即使擁有這些,如果沒有一張俊秀的臉和美姿容,一切都是白搭了。令百官們尤為吃驚的是,里面有許多他們沒有預料到的面孔,貴族四家,陸家和崔家都派了子弟應考。比這個更吃驚的是,這些各地才子安全有序的住進了客棧、入了考場、參加完了考試。一直等考試結束,都沒有發生任何本以為會發生的事情。百官認為:嗯,沒有暗殺、死人之類的事情總感覺有點虛無,本以為能看場大戲呢。固定的客棧入住,固定的車馬接送,嚴格的飲食供應。然后是嚴苛的考核,四皇子親自挑選的監門官登記造冊,荷戈士兵站在四角的瞭望臺上銳利掃視或者在舍前走來走去來回巡視。祭足定下的考卷,并非從前花團錦簇的文章,詩歌辭賦和經書注疏加起來占二分之一的分量,更多是對當前的時務進行分析,時務策是這次考試的重中之重,考卷是什么內容,他們現在還不知曉,在鐘鼓樓傳來了鼓聲之后,低調而有序的掄才大典結束了。百官們自然也知曉了考卷內容。詩歌辭賦和經書注疏有耳目一新之意,而論策的問題卻著實棘手。先是小策。試題是,若你為新任知縣,恰逢大旱,糧食歉收,然而正是要收納稅收的時候,百姓困苦而交不起稅,不得不被關到牢里。而此時庫房又空虛,你該如此處理此事?后是大策,內容是朝廷初定,陛下出征,貴族納財,庶民無著……主題分別是君與臣,國與家,戰與和,如何藏富于民。每一個議題粗看起來,沒什么大不了了,然而仔細琢磨,就知道這里面大有學問可作。驚駭之下,然后對祭足和四皇子有了重新評估。果然是大才之人,不出山則已,一出山就一鳴驚人。四皇子話不多,卻愈發精干,尤其是不聲不響的辦了兩件妥帖的事情,十足的實干家。這兩個人卻偏偏投靠了太子,一個天生謀士,一個精干臣子,只要陛下一如既往的重視太子,太子登基的事情真是穩了。他們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轉入太子陣營?百官們覺得自個可以思量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