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54
她家里可好。高英道:“托福都好?!表樦捰终f到了買賣上。 程素素依舊以為,北方對于高英來說還是太險了。高英道:“妾前半生,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近幾年走南闖北,反而活得更自在。難說哪里更險,哪里更安全?!?/br> 程素素笑道:“這倒也是?!?/br> “那……娘子可允我北上?” 雖說高英現在戶籍上是自由身,然而北上的買賣沒個靠山,就真的是送死的買賣了。 程素素道:“不北上就沒有事做了嗎?” 高英一聽有門,忙問:“娘子有何吩咐?!?/br> “你這樣——” 程素素低低說了數句,一面說,高英一面點頭。程素素要她摸一摸與魏廷交易的人都有哪些,各是哪里人,交易的規模、品種、頻率等等??雌饋硐袷鞘袌稣{查,高英卻想到了在鄔州的時候,程素素讓她提前準備糧食的事情。大約,又是有一盤大棋要下。 高英不但沒有繼續忐忑,心底反而踏實了起來。摸底的事情她比較順手,若這些消息摸透了,借著消息也能從中賺一大筆呢。既辦了事,又得了財。且早先程素素就授意過她辦貨棧等等,摸各地情況,早做出經驗來了。在盯王瑱的同時,高英已經對程素素要她調查的事項有了個大略的了解?,F在接了這命令,只消再上上細,就可以交一份漂亮的答卷了。 高英行動了起來。 過不數日,高英便交給了程素素一份份量頗足的情報。不止有謝麟轄區內商人的情況,甚至鄰居兩路安撫使轄下與北國保持曖昧關系的商人,她都摸到了個大概。程素素翻看著高英的情報,與王三郎那里傳回來的消息作個對比,大致相仿,又各有一點新的發現。 竟有四五家大商人與北國聯系密切,為魏廷買進不少或稀缺或珍貴的物資,甚至還有糧食布匹鹽鐵的走私販賣。譬如成氏、火氏、游氏三家,本就是榷場上的大戶,榷場一關,明里的生意沒了,暗地里的生意也沒少做。戰略物資,從來都是各國管制的重點,卻又是對方想方設法想搞到手的。只是沒想到啊,這些人膽子可真是大! 并且很奇怪的,察覺得到他們干這勾當的人不少,還有人愿意被他家雇傭,竟也無人告發他們。 程素素捏著這份情報去找謝麟:“總不至于這幾家都是奉旨走私的吧?” 謝麟正在畫像,畫的是他見過的九王子與呼延英,王三郎即將北上,總得認一認人。魏廷別的人不認得,這兩個人謝麟是見過的。 謝麟放下畫筆,拿起一方絲巾擦手:“要看他們奉的是哪個‘旨’了?!?/br> “他們不知道這是資敵么?算了,當我沒說,就是有這樣的人?!背趟厮貙⒆旨堃粩R,往畫上一看,謝麟的工筆畫得還是不錯的:“長得不錯啊?!?/br> 謝麟點點九王子的畫像:“唔,說不定還有他的‘旨’?!?/br> “既知道了,為何不清理?” “總要拿點證據,再者這兩家也不在我的治下,他們也未必就不知道有這些叛國之人,約摸還是另有打算?!眹c國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復雜的,總不能斷了所有的聯系,有的時候這些人也有一定的用處,謝麟也不能越俎代庖。而謝麟自己既派了王三郎去走私,就不可將自己治下所有的走私犯子都抓完了…… 等等! 可以抓的!咱們壟斷呀…… 謝麟陷入了沉思。 程素素足等到他回神,才問道:“你讓王三去做什么買賣?不會是……也倒賣糧草資敵吧?” 謝麟淡淡地道:“既然是走私,當然要倒賣利潤最高的了。藥材,馬匹……人口?!?/br> “那邊會賣?” “難道朝廷會愿意賣糧草鹽鐵給他們?走私么,總不能當走私販子是開善堂的吧?被擄走的百姓,都是寶貝呀……”北地何其缺人! 三個月后,王三郎歸來,自然是沒有見到九王子之類的大人物的,連呼延英的面都沒有見到。與他接觸的也是魏國的商人,雙方討價還價之余,王三郎賣掉了部分絲綢之類的奢侈品,又賣出相當一部分的筆墨紙硯與一部分食鹽,馬止帶回一些騸馬,倒是買回不少骨瘦如柴的男女奴隸回來。 這些奴隸,又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很難融入故土,在自己的故鄉成了陌生人,并且又抱成了一個新的勢力小團體,加入了群架行列,成了又一大治安隱患。 第206章 走私販子 走私販子能帶多少人回來?居然也能形成一股兇狠的勢力, 也是令人措手不及的。 被擄走的百姓是不能不管的,如果可以, 朝廷當然希望能將所有被擄走的百姓都弄回來。想也知道,魏廷也不會愿意大規模的將青壯放歸, 雙方一道打、一道打嘴仗, 也沒能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 倒是邊境上有商人做著販賣人口的生意, 兩邊都有買人的, 也都有賣人的, 形成一道奇景。 王三郎又與這些人口販子不同,他暗中的身份是朝廷的探子, 眼下買些已經在魏境有些時候的奴隸回來仔細盤問,反而比自己滯留魏境要安全些。謝麟很清醒, 這是一樁細水長流的營生,王三郎也就不必力求一次就將魏廷的底給摸清楚了。 買回來的這些奴隸, 花的價錢不少,看起來質量卻堪憂。對此江先生早有準備了,江先生庶務上頭準備得足,無論是安置的房舍還是疫情的隔離, 又或者是防著魏人的探子夾雜其中混進來, 江先生都有準備。對于離開故土多年, 回來不適應的問題, 他也有了些準備。 萬萬沒想到, 這群瘦弱不堪的奴隸, 在勉強能吃飽, 分得一份能糊口的田宅之后,抱團形成勢力了。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被買賣的奴隸,地位當然不高,回到故土分給田宅(雖然不多),沒了朝打夕罵,日子過得是比以前好些。當然,不適應也是有的,尤其是小孩子。王三郎買回來的奴隸里,倒是各年齡的都有,甚至一買一家幾口,數月以來,分幾批,陸續買進了數百口人——對王三郎的生意規模而言,這是很大的數目了。 青壯年占的比例少,但是從整體而言人口結構還算合理,安家落戶、正常的繁衍是夠了。 問題沒有出在成年人身上,事情卻是從小孩子身上先鬧起的。 土地相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