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10
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行。 比較熱心的是謝氏族人,他們似乎有一種將族學搬過來的美好愿望。同時還有一些姻親,也有些到親戚家的族學里附學的念頭。 期望與現實的落差略有那么一點大,謝麟的狗脾氣是不可能給別人家當保姆的。好在是書院正在打地基,不用即時就教學生。謝麟聚了族老們商議,退還了大部分對書院的捐贈,且提醒他們:“書院在建,如今子弟們還在族學讀書,若人心浮動,反而不利于向學。族學里的先生也要不安心了?!?/br> 謝侍郎知曉其意,與他一搭一唱:“這倒也是,子弟這般多,又有附學者,書院一時容不下這么些人,再則芳臣學問深,小學生們未必聽得懂,不若取學問有成的過來?!?/br> 這才避免了謝麟有可能做幼兒園老師的窘事發生。謝氏族人在甄選弟子,謝家有一個通病——好面子,因謝麟說要開書院,學生便不止是姓謝,為了在外人面前維持住自家的面子,從舊年十一月廿四開始,直到第二年春天,謝丞相周年祭的時候,通過各種考試終于精選出十人。 此時,書院也初具規模了,匾額是牌坊上的字是謝麟自己寫的,并不用請任何人來題字。謝麟將他的印章大大方方地扣在了匾的左下角:“難道我還寫不得一個書院的名字?” 好好好,你行的,惹不起,隨便你。 其次便是學制,謝麟拿出了自己讀書時的勁頭,將學生的功課排得滿滿的。學生們此時面對的不是那個循循善誘,深入淺出,風趣可愛的族叔/族兄了,而是一位嚴師,頓時覺得以前遇到了一個假的謝麟。 謝麟耐著性子,與他們從日出到日落,每門功課都盯著,一直盯了一個月。課表也從謝麟擅長的部分,講到了律法等等,謝麟便將舅舅葉寧給請來,給弟子講一課。葉寧順手將兒子也帶了來聽講,又聽謝麟聽一回,便將葉斐留下來聽課了:“芳臣講得更好些,你也來入這書院里吧?!?/br> 葉寧這個身份,也有蔭生的名額,他兒孫也是不少,便遇到了“不可能每個人都入國子監”的情況,葉斐放到謝麟這里看著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令人放心的。 天一書院第一個不姓謝的學生出現了。 有一便有二,因一開始謝氏擇選子弟的標準就高,此后入學學生的標準也被提高了。入學便要先考試,考過了謝麟出的題目,才準許入學。 學生漸多,謝麟便開始廣邀大儒來講課,史垣自然而然地便被請到了書院。天一書院本是在謝府別院的地皮上建的,府里人也常有出入,程素素假意去聽講,聽到史先生講課時,贊嘆一句:“真先生!” 自此水到渠成,拜了這位“真先生”做老師。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程素素以謝家婦的身份拜李丞相的學生做先生,與她尚在閨中之時娘家與李家結為通家之好,情況是不同的。這代表著謝麟認可了這層關系。 落入旁人眼中,又是一番計較。 ———————————————————————————————— 程素素不管這些,她名正言順多了個老師,多了處可以明著走動的關系,走路都帶著點小細風。趁著這股高興的勁兒,程素素問趙騫:“老梅還能快活幾天?” 彼時二人自林老夫人處離開,如今程素素主管家務,而趙騫因與謝丞相的舊日關系,與謝麟若即若離,府中上下都知道的是,娘子是學士與趙先生之間一根繩子,將二人給擰在一起。 趙騫好笑地問:“娘子就這般著急?” “水到渠成,談不上急吧?” “李相公在找機會?!?/br> “咱們送過去的,還不是機會嗎?” “是,但是要怎么使呢?就送到陛下面前?怎么送,是門學問?!?/br> 程素素仰起臉來:“要不要與伯父通個氣?” 趙騫的興趣來了,一直以來,他聽到程素素不少事跡,但是在謝丞相面前、在京里,程素素總是裝老實,趙騫也很想知道她能做些什么:“娘子有主意了?也不必事事都問李相公,自家沒有主見,如何能讓人看得起呢?不投到水里,永遠不會游?!?/br> 程素素眉毛一挑,打袖子里摸出一封書信來:“先生看?!?/br> 趙騫接起來一看,唇角微翹:“娘子想好了派誰去cao辦嗎?許多事情辦不好,不是因為主意不對,而是因為做事的人不夠妥當?!?/br> 這是一封勒索信,寫給梅丞相的勒索信,信尾附了一小段當年梅丞相給古老太師拍馬屁的信件的節選。 相當的精彩! 第183章 文弱得緊 就是想問問你可行不可行, 順便探探你有沒有別的門道。 程素素趁勢問趙騫:“先生的意思是?” 趙騫對程素素的做法不置可否, 這種事情他見得太多,做過的也不少,現在只想看看程素素會怎么辦。趙騫并不想程素素手段太陰暗,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可不小。 要試探一下, 趙騫用一種見多識廣的平靜口氣問:“娘子是想現在就做嗎?” “這一天我等了十年?!?/br> 趙騫回憶了一下李、梅之爭,又想一想程家在這里面的無妄之災,昔年程素素下大理寺獄的時候, 謝丞相也是知道的,回來曾向趙騫感慨過:“大理寺卿真是什么人都能做了, 但凡多讀兩本書, 都該知道這里面的套路了?!?/br> 但是謝丞相還是很欣賞這種套路的, 套路并沒有阻礙他同意了謝麟與程家結親。且能等上十年, 握住這樣一個機會, 也是很不容易了。 想到這里, 趙騫就不覺得程素素陰暗了, 口氣里也添了一絲親切:“既然是這樣, 就要籌劃妥當。只有這么一頁紙是不行的?!?/br> 程素素道:“不過是衙門清理舊書文, 將過期了的字紙賤價賣掉……” 很多公文最后的歸宿都是這樣的, 字紙珍貴,對衙門來說,沒有更多的房舍存放過期的文件, 就將一些非機密的字紙低價賣掉, 或者改作他用。商人買去包裹東西、糊盒子、做鞭炮……等等等等。大部分公文只寫一面, 紙略厚些就會被二次利用,拿它的反而來練字、抄經等等練個手之類?!?】 其中雜夾一點沒有被篩揀出來的重要信息,或者對一部分人來看無關緊要、對另一部分人而言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