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5
就見吧,反正現在用得著他,也許是謝麟自身的遭遇,讓他對高據會產生同情心呢?硬攔不好。 謝麟對高據沒有一丁點兒“同理心”,他一向以為,因一件事的遭遇相同、觀點相當,就將對方當作知己、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是愚蠢的想法。人人都要吃飯睡覺,難道每個人就都是自己人了?笑話! 不過,見高據的時候,他還是十分和氣的:“小小年紀,不容易。親人給的傷,比外人要痛得多。坐吧?!?/br> 高據抿了抿唇,低聲道:“幸不辱命。您要動手,得趕緊了。家里都知道他們兩個的事,只要不傳揚出去,都裝不知道,反要瞞著了。只有拿個現行,譬如走了水,失了竊,又或叫巡夜的當賊拿了……這些,只要有人接應,我就能干!” 謝麟點點頭,指一指江先生:“這些,你與江先生說?!?/br> 江先生含笑道:“舊年封印前一天,來了一個為舊主鳴冤的義仆,叫做秋蛾的,你認識不認識?” 高據眼睛一亮,喃喃地道:“我原以為……沒想到……原來是這樣……原來大官人是收到了狀紙,才要查案子,不要為了整治高家謀政績才。如此,愿效犬馬之勞?!痹瓉?,他也是想利用一下官府而已,也沒個真心。你借我通消息,我借你權勢脫身。 就是想借處置高氏而樹立威信好整頓風氣搞政績的謝麟:…… 旁觀了整個過程還參與了大部分陰謀的江先生:……東翁,你可不要露餡! 有了高據這個內線,又有秋蛾作明面上的告狀人,謝麟很快驅使了差役,委派江先生做監工。由高據偵得內情,于高家三房內亂之時,放了一把火,“恰巧出公差路過”的江先生等人“好心救火卻看到不得了的事”將人逮了個正著。 “內亂”可比“因誤會殺傷節婦”要可怕得多!后者還占著道德的制高點,前者可就什么都沒有了。 這一次,連趙通判也坐不住了,夫婦二人聯袂而來:“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任期將滿,您才上任,這個事呀……這個事呀……您可有應對之策?”尤其是他!在鄔州好幾年了,竟然沒有察覺此事!這不是無能么?謝麟反而好些,他新來的,處置了好些年前的舊患,算整肅風氣革除舊弊。 這么一算,此事最容易脫身的就是謝麟,而旁人都是……好幾年把鄔州弄得烏煙瘴氣的蠢才!連上任知府面上都不會好看! 趙通判不安了起來,眼神也變得犀利了。 作者有話要說: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打著噴嚏還能寫這么多字,鼻子都擦破了qaq 下面是推薦一篇很有意思的文 by鐘曉生 這世界上有一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職業,叫做職業粉絲。普通粉絲追星花錢,職業粉絲追星賺錢。 版 第104章 大公無私 趙通判不同與鄒縣令, 端看二人官兒的決斷,就知道誰的腦子好用了。趙通判原是打定了主意, 要上謝麟的賊船的, 不料剛爬上去就發現,船老大的航向與他想象得不一樣, 不得不來問個清楚。 雖然此時下船已是有些晚了, 至少要當個明白鬼,運氣好一點, 能給船老大把航向掰一掰正呢?對吧?若謝麟要不顧別人只顧自己,趙通判也好及時止損,寧愿斷臂求生也不能當墊腳石。 謝麟只能比他更明白的,一聽他說的這個話, 便明白了他的想法。維護朝廷尊嚴的事情, 做就做了, 想來朝廷自有公論。治下出了有關道德倫理的案子,說法就不一樣了。不至于受不了, 可也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不等趙通判再說下一句,謝麟便一擺手:“不說廢話了, 看看這個?!?/br> 趙通判卻不敢伸手去接了, 謝麟手里拿的,赫然是個奏折的模樣。大臣們講究個“君不密則失臣, 臣不密則**”,自己寫的折子,事先哪能給別人知道呢?對泄密的、被泄密的, 都不是件好事。 謝麟卻說:“但看無妨,若是覺得可以,就與我聯名罷?!?/br> 趙通判這才打開來看,登時佩服得要死!格局就不一樣! 謝麟的奏本就一個意思:要他糊個好名聲、在鄔州糊個好局面,是極容易的,六世同堂的高壽老人家,多么好的“封建先進模范家庭”!可那有什么用呢?都是虛的。糊上去了,“內亂”的事情就能當不存在么?還是有的。落在百姓眼里,是個什么樣子呢?“內亂”也沒有關系,反正官員為了自己的履歷好看,是不會計較的。這樣豈非要敗壞風氣? 他也可以這樣做,糊弄一下,他自認還是辦得到的。然后呢?將隱患留給后來者?不厚道。所以,寧愿自己臟一臟手。 又說,做官不要只想著自己的履歷好看,只想著升官,要想想大局。你也弄假,我也弄假,中樞和皇帝看到的就都是假的東西,豈不壞事?二十年后,大家面前的天下,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他謝麟愿意和全鄔州的官員一道,肅清風氣,讓鄔州真正的成為禮義之鄉。而不是故弄玄虛,靠旌表堆起來的虛偽之地。 趙通判這才明白,自己跟人家的差距。做知府的時候就想到以后做丞相要面臨的問題了,現在就想到全國了!這個格局,平日也說“治國平天下”的趙通判自認不如。 最打擊人的是,趙通判很明白,謝麟這不是白日做夢,這個年輕人是極有可能在二十年后位極人臣的。 原本不太好意思說的事情,到了他的筆下,就成了正義凜然的犧牲小我,顧全大局,忍辱負重了!真真正正的大公無私!活該你做狀元??! 簽!必須得簽!哪怕是賣身契也要把它簽嘍!不但簽,還要交投名狀! 趙通判果斷地起身,雙手恭敬地將奏折遞還過去,一揖到地:“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狀元公志在蒼生,我所不及。我原是擔憂,鄔州上下多少年養肥了的豬,到了您這里,一刀宰了,過個肥年,未免嚇人。秦皇、漢武何等強橫?地方上的大族卻從來沒有斷過的。為何?” 謝麟笑道:“一旦有災變,他們可聚族自保,便不至于變成流寇又或者游民。我曾留意,無論何處,可沒有一直風調雨順的,過不幾年,總會有一些難熬的時光。只不過看有的地方麻煩大,有的麻煩小。家族大,自家就互相周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