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4
。一遇到大理寺,你看她是什么樣子?!?/br> “不要別人說一句話,你就恨不得掏心窩子,別人再做一件事,你就恨不得離得遠遠的!冷靜,冷靜!你得沉下心來,看準這是一個什么人,再想怎么交接。好人不會偶爾犯錯?壞人不會施一回粥?長點心!” 李巽虛心請教:“那這樣,好不好呢?這么近的親戚,年紀小,又會生事,不作教導,恐怕不行的。這性情,并不穩吶!” “有什么不好的?道靈樣樣好,唯有一件不好,太像他祖父,這樣的人恐怕會吃虧。就缺一個不怕臟手的人幫他,九娘……看來是不行的?,F在這樣,你們該放心才是?!?/br> 胡先生道:“這,可惜是個小娘子,不好栽培,日后也終究成別人家的人。否則……” 李丞相道:“不急。性情不穩?性情不穩的人,你們愿意教導,她會聽幾分?讓她家里先暖著吧。今天的事情,不要說出去。有些手段留在自己手里就行,傳揚出去是開惡例。沈公那里,胡翁,有勞你去一趟?!?/br> ——————————————倒敘完畢—————————————— 李巽打meimei家里回來,癱在了榻上不想動了。近半月的緊張奔波,終于可以緩一口氣了。越想休息,越是睡不好,腦子里總是蹦出來:不知道大理寺什么時候招,能招出什么東西。 這個疑問,三天之后,有了解答。大理寺卿沒有撐住這軟刀子,能說的、不能說的,統統說了出來。 李巽急匆匆趕到李丞相的書房,那里,聚了許多人。沈尚書的笑容有些難以描述:“招了,可有些東西,是真沒辦法遞上去的——沒證據。能坐實了的,也就這幾樁。下官,如法炮制,京兆那里,也招了一些。林林總總加起來,定罪是可以的,想連根撥,現在還辦不到?!?/br> 李丞相看完,道:“沈公辛苦?!鄙蛏袝m站他的隊,卻不是他栽培起來的后輩,李丞相當面頗為客氣。 沈尚書道:“這我可沒多少功勞。相公從哪里找來的這么一個人?” 李丞相莞爾:“天生的罷,偶遇,運氣好?!?/br> “我的意思,將有實據的報上去,這些沒有實據的,且攥在手里,”沈尚書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何妨大度些?圣上近來已經對這些事情很厭煩了,引而不發。暗中準備著,看準了時機,再下手。何況,這一次那邊折了大理寺、京兆府,也是重創?!?/br> 李丞相笑道:“畢竟是沈公!”又命子侄輩各抒已見,自己與沈尚書討論,哪些可報上去。不能報上去的,又可如何利用。有些針對己方的計劃,要如何化解。 待塵埃落定,沈尚書辭去,李巽才小心地問李丞相:“大伯,這消息,要不要知會程親家一聲?” 李丞相道:“當然,他們受苦了,總該知道一個結局的?!?/br> 沈尚書只提要緊的二人,李丞相將打擊的范圍控制在京兆、大理寺兩處,沒有窮追猛打,這讓皇帝很滿意。李丞相與謝丞相二人將這兩處上下清洗,皇帝便不覺得他二人過份了。本來就是這兩個地方從上到下辦事不周到! 二官死于流放途中,便是后話了。 ———————————————————————————————— 程素素知道結果之后,也就放到一邊了。日子還長著呢,皇帝要看證據,派系之爭,要什么證據?李丞相心里有數,日后好動手,就行了。 她現在另有一事要忙——趙氏接到家書,趙永年一家要回京了! 趙氏原就是京城人士,趙永年葉落歸根,也在情理之中。程素素算了一下時間,問道:“任期不是還沒到么?” 趙氏揪著帕子:“這個呀,你外公身子有些不大好,索性就回來了。他自己原是不肯的,可……他上司那里,似乎有些勾心斗角,你外公從來是個忠厚老實的人。想躲著。年紀又大了,告個病,往吏部一報,就回來了?!?/br> 程素素問道:“都有多少人口?仆婦幾何?要咱們準備些什么?” 趙氏見她關心,也很高興,道:“你外公、外婆都在,還有你四個舅舅他們。唔,你大舅家有你兩個表哥、兩個表姐……” 程素素聽她數著人口,大舅一家六口、二舅一家五口、三舅家也是六口人,四舅夫婦二人只有三個女兒。趙家主人加起來二十幾人,嫁出去的自然沒回來,娶進門的,也要回京。仆役統共,也是二十幾人。 回憶了一下趙家的宅子,程素素道:“外公老宅我也去過,怕住不下這么多人吧?要不要,先賃兩處小院兒,回來先安頓下來。以后是分家、是買房,看外公的打算?” 趙氏道:“我也是這樣想的?!彼彩枪芗业娜?,當然知道趙永年拖這一大家子進京,日子肯定緊巴。趙永年又過份實在,在任上攢得錢恐怕不夠多,回來不夠花用。且趙氏心里也明白,趙永年孫媳婦都娶了幾房了,老宅住不下,分家就在所難免了。她想先給準備著。 李綰一直聽著,先不插口,繼而問道:“不知幾位舅舅,現在功名如何?” 趙氏臉上一紅:“大郎讀書不隨舅家。只有你們大舅、三舅中了秀才。不過,大郎倒有三、四個表兄弟,也是秀才?!?/br> 李綰道:“那也很好了。京城名師也多,文風淳厚,回來過不幾年,也許會有好運的?!?/br> 趙氏臉上紅暈未褪,略有吱吾地道:“我是想貼補他們一些的?!?/br> 李綰笑道:“這是應該的?!?/br> 趙氏忙說:“不是那個意思!你們不知道,打今年正月起,我每月悄悄兒拿一吊錢,去城外那個小廟里,給一個人?!?/br> “咦?”李綰與程素素齊齊驚訝。 “我……舊年的事情,你們也都知道,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了,再不想提往事的。那天在街上偶然遇著的,舊時齊王府一個粗使丫頭,打個照面兒,彼此還記得,說了幾句話。當年,我們一共四個人,就我現在有你們,過得好。她們三個……死了兩個啦,另一個就在那個廟里?!?/br> 李綰道:“要您周濟?” “嗐,說是賜金還家,許作嫁妝。貴人們不覺得多,百姓人家看著是巨款,留在家里多好?還有兒子要說親,還想多置幾畝地。發回家的閨女,嫁了,一輩子能補貼娘家的東西,加起來也未必有這筆錢的一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