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78
子里陪你?!钡胰式苷f罷,隨手拿起桌案上的書讀起來。 尉遲寶琪想了想,也默默地拿起桌案上的書看起來,時不時地提筆寫一寫,認真背誦。 崔清寂得了回稟之后,便斯文地說沒關系,還給了那傳話的侍從一貫賞錢,又問他還有什么人和尉遲寶琪一起在庵內。侍從感激于崔清寂大方,就報了公主晉王房遺直等人都在。 尉遲寶琪的侍從一走,崔清寂的隨從忍不住抱怨道,“今兒個倒是怪,長安城門關了不讓進,到了梅花庵借住,還能碰到這么多貴族?!?/br> 隨即又有去打聽消息的人來告知,晉陽公主和晉王也在庵中。 “打聽晚了,六郎當下已經知道了?!?/br> 崔清寂剛到手的熱茶,一口沒喝,立刻就放下了。 “倒有緣,這二位貴人可一定要拜見?!?/br> 說罷,崔清寂又聽聞梅花庵的永安師太死了,公主正好趕上便在查此案。 崔清寂聞言一笑,“可好了,這永安師太的事,我剛好也知道一點?!?/br> 侍從:“六郎,那魏婉淑——” 崔清寂眼睛里立刻閃出冷意,斜睨身邊人,“早和你們說了,休理會此人。便沒見過這么愚的女子,早已經深陷泥坑難自保,不自知也罷了,還想對別人頤指氣使。呵,何德何能啊?!?/br> 第117章 大唐晉陽公主 當下就有侍從來回話,說晉王李治得知他來,便相邀見面。 崔清寂起身,撣了撣衣袍,便匆匆去見了李治。 李治一見到崔清寂就高興地讓他落座,又問他喜好喝什么,叫人去準備。崔清寂便告知清茶即可。 李治愣了下,別有意味地笑起來,“你這喜好和我meimei相似,還是說長安城內已經在盛行喝清茶了?” “而今貴族子弟中,確實有不少子弟更喜歡飲煎茶,還是不放料的,也不知是從誰那里學來?!贝耷寮哦Y貌回道。 李治挑眉笑起來,也不說太多,轉而問崔清寂:“你又是怎么來了這梅花庵?” “本是出城替父親跑一趟腿,回來之后發現城門關了,就要找一間客棧住下,不想客棧沒了地方,侍從又說梅花庵景致好,這就來此了。不想這么巧,在這碰見了大王和公主,還有房世子他們?!?/br> “今天正逢十五,我和晉陽來此處上香,房遺直和尉遲寶琪、狄仁杰他們也是,大家自然也就碰上了?!崩钪握f罷,又問崔清寂住在庵里何處,得知他就住在普通香客住的房間,忙嘆那里條件不好,邀請崔清寂來他這里住,左右他這邊的廂房也是空著的。 崔清寂忙婉拒:“怎好打擾大王的清幽?!?/br> “沒什么清幽,你就不要客氣了?!崩钪蔚?。 崔清寂便謝過李治,也不再推脫了,這就打發人去搬東西。 李治隨后聽崔清寂說了永安師太的事,感嘆這個線索重要,這就要引崔清寂去見李明達。 李明達正坐在案邊,查看房遺直給他的剛剛調查到的有關永安師太的過往經歷總結,就在快要看完的時候,就聽見隔壁院的李治和崔清寂的對話聲。轉即想想梅花庵的情況,這兩次來梅花庵見到的尼姑年紀都比較輕,唯有永安師太和仁安、慈安師太三位年長一些。而仁安慈安這兩位師太,并不像永安師太那般,是打小在庵內長大,也并非是永安師太的師傅帶的徒弟。二人都是半路出家,出家的時候年紀都已經在三十歲上下了,因為二人有些辦事能力,庵內很多雜務都是她二人在負責,永安師太因為看重他了,所以就給了她二人這樣的法號,旁人不知內情的,都會誤以為她二人和永安師太師出同一人。 而房遺直調查呈給他的這些記述,都是從庵內問話而來。因梅花庵是近十年才開始興盛起來,之前庵內具體如何,怎么興盛起來,只是一些泛泛地說法,讓人聽著覺得梅花庵憑著自己的能耐漸漸壯大起來。但崔清寂所言的那件事,聽起來是個很值得人注意的內情。 李明達自然要見崔清寂,仔細聽他說說永安師太和青山觀玄真道長的事。 當下等李治和崔清寂落座之后,李明達就命侍女為二人準備了梨汁和清茶。 崔清寂一瞧放到自己手邊的清茶,心里微微有些驚訝,卻也沒有表現出什么情緒來,只是用食指指尖碰著茶杯,一直沒有離開。 李明達暫且忍住好奇心,先聽李治說了幾句鋪墊的話后,就立刻發問崔清寂,讓他仔細講述。 崔清寂點頭,忙道:“眾所周知,‘道先,儒后,佛次之’。不論貴族還是百姓,多是信道,鮮少有信佛的,故平常都是道觀香火鼎盛,卻少有寺廟能像這梅花庵這般厲害?!?/br> 崔清寂接著就娓娓道來:“其實早在十五六年前,梅花庵也沒有而今日這樣香火,更沒有般滿山紅梅景致,什么福地之說。二十多年前的梅花庵就是在荒山里的一座小廟,里面有十幾個尼姑,清貧得很。當時的住持永安師太的師傅就叫梅花師太,有一身功夫,卻不知是從哪兒而來。后來梅花師太帶著永安師太外出化緣,卻半路身死,永安師太回來之后,說梅花師太死前遺言令她做住持。永安師太在庵內本就是梅花師太最為看重的愛徒,再說當時庵里也沒幾個人,大家都十分和睦,也就沒人計較這些。再后來永安師太當了住持之后,便忍不了庵內窮苦,想了很多法子要把梅花庵壯大。 當時長安地界有一位十分有名的道長,青山觀的張玄真,永安師太便想法子和他相見,欲從他那里的一些良方,以改變梅花庵的境況。這滿山的紅梅就是張玄真出的主意,讓她把山開荒,栽種梅花。 還有梅花庵為福地一說,其實也是從張玄真的口中說出去的。據說那時候,只要是有人請張玄真做法瞧風水,必然要讓其在梅花庵折幾枝紅梅回去晦。理由便是這梅花庵所在是風水福地,聚了人間靈氣,折枝插在家就可有助改運之效用。這富貴人家來求梅,哪里會空手來拿,總要給梅花庵一些表示。 如此五六年過去,梅花庵便漸漸壯大起來,也成了人人口中的福地。再后來滿山的梅花越長越好,成了一景,就有更多人慕名而來。時間久了,大家也就只記得‘果’,不追究‘因’了,都只知道梅花庵是福地有好看的景致,其山上的梅花帶著改運的靈氣,每年求幾枝插在家里,總不會有壞處。 “那這張玄真為什么要如此幫襯梅花庵?”李治不解問,“這可不是一個小人情,一般人沒這么好心。莫非只是因為這位道長仁愛,而梅花庵也確實如他所言是福地?” “真要是如其所言,這梅花庵是難求的好地方,集天地靈氣。以他當時的能耐,他完全可以把這塊好地方占為己有,在此處好生修行。對于一名道士來說,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