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6
望了望也在關窗的趙栩。趙栩一側頭,看見九娘一臉疑惑和擔憂,朝她一笑,自回座坐定。 這廂茶博士石鼎中的水沸了蟹眼,里面幾個小娘子嘰嘰喳喳說著離別后的各自情形,外面的孟彥弼忍不住同陳太初低聲說:“是不是覺得我家九妹變得厲害?都說女大十八變,真正不假。就是今日那范娘子同四個月前金明池的時候都不太一樣,和去年元宵節時,真是判若兩人?!?/br> 蘇昉想起九娘,便笑著點頭問:“都判若兩人了,那孟二哥你是插釵了還是送帛布了?”陳太初打趣道:“我看二哥恐怕送了布?!?/br> 孟彥弼臉一紅:“越變越美,我作甚要送布?再說,就算變得不好看了,我既然去年就相中了她,哪有毀約改弦易轍的道理?我又不是那只重美色的好色之徒?!?/br> 此話一出,陳太初蘇昉和孟彥弼都有意無意地含笑看了趙栩一眼。 趙栩桃花眼一瞪,正要發火。那三人卻早已經收回視線,又低聲說笑起來。 什么!重美色的好色之徒?趙栩吸了口氣,算了,不和他們計較。胖冬瓜那么丑的時候,自己都下跳金明池,為了救她,差點被死重的她拖死在水里,還不足以證明自己絕非重美色之人嗎?趙栩心底還是有點不舒服,自己當時可不知道孟九會長成這幅模樣! 茶博士輕聲稟告茶已煎好。眾人紛紛靜心品茶。 因為要等七湯過了,茶博士才會清洗了茶具,重新煎煮其他品種的茶。蘇昉就細細說起這次返京的歷程,他們從有著名的大石佛的嘉州上船,經長江三峽,在瞿塘峽的圣母泉向神靈祈求賜福后才開船下駛,可謂“飛泉飄亂雪,怪石走驚驂”。再經過巫峽,巫山十二峰的神女峰因宋玉的而著稱,但巫峽之險,波濤洶涌,船就好像樹葉飄蕩在漩渦之中。直到過了江流湍急的新灘,過了蛤-蟆培,到了江陵方才棄船登岸。 蘇昉的聲音,雖然在變聲期,卻比以往更加低沉,略帶了些暗啞,他引用前人典故詩句時,讓人聽得心馳神往如癡如醉。孟彥弼不時的驚呼感嘆,更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段路,前世九娘上京的時候也走過一回,當時并不害怕,過了才覺得后怕,此時她從阿昉口中聽到這段,不由得胸口一熱,看著周遭的人都被他的話深深吸引著,又不由自主地為蘇昉驕傲自豪起來。 蘇昉說完這段,也靜默不語起來。他想起經過神女峰時,正逢初夏的大雨,雷鳴電閃,爹爹卻一人負手獨立船頭,任雨打風吹。船家都驚嘆不已。他當時在船中陪著婆婆說話,不知怎地,看著船頭孑然一身的父親,覺得他恐怕又想到娘親了。不知不覺,娘親已經去世七年了。 這次回川守孝,他和爹爹將娘的棺槨帶回四川,葬入蘇家祖墳。爹爹和二叔結廬而居,為翁翁守孝。他看著爹爹親手給娘親銘刻墓志:“君諱妋,眉之青神人,鄉貢進士方之女。生十有五年歸于瞻。有子昉。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弊詈笠痪渌浀檬牵骸皢韬舭г?,余永無所依怙?!?/br> 原來除了他,爹爹竟然也會覺得永無所依怙嗎?娘親墓里多出來的那個空棺槨,是爹爹留著給他自己的吧。蘇昉想起十七姨母那天看見雙棺入土后,跪在娘親墓前泣不成聲的樣子,不知為何,覺得她,其實更可憐。 作者有話要說: 注 1、點茶:不是選擇茶的品種,而是兩宋最流行的喝茶方法,唐宋時期烹茶有兩種方法:煎茶和點茶。點茶講究盞面浮起的乳花,以白色為最佳。斗茶就是斗點茶的技巧。兩宋講究“客到點茶,送客點湯?!笔侨粘5亩Y儀。那時候沒有茶杯,只有茶盞,類似小碗。喝茶論碗或盞。 2、滌方、滓方、具列:都是茶具。滌方是盛放洗滌后的水,滓方是放茶的渣滓的,具列是能關閉的收藏和陳列茶具的物品。明代以后簡化了茶具。 3、子都:孟子有云: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春秋時期鄭國人子都,超級大帥哥一枚,還有好武藝,善騎射,做了鄭莊公的大夫??胺Q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將太初比作他,作者菌十分滿意。嘻嘻,其實對太初和阿昉的描寫,流露了一點點惡趣味,還請有心人別介意。 4、“飛泉飄亂雪,怪石走驚驂”。取自蘇軾蘇大神路過此地時的詩句。 5、文中末尾王妋墓志銘“君諱妋,眉之青神人,鄉貢進士方之女。生十有五年歸于瞻。有子昉。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比∽蕴K軾元配王弗的墓志銘。BUT,我所深深喜愛的文豪蘇軾蘇sir,很遺憾哦,并沒有給老婆守孝三年,是給他父親守孝的,出孝后就娶了王二十七娘的。千里孤墳,指的是獨自被葬在眉州蘇家祖墳的王弗之墓,因為蘇sir的愛人有好幾任,他選擇和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同xue。再另外:歷史上的王閏之小姐十分賢惠,待蘇邁視如己出。再再另外:本文只是小白文,作者菌對王閏之小姐十分同情,因為她一直沒有名字,是蘇sir在杭州納了朝云姑娘為妾,一看,啊呀,我的妾都有名字,妻子怎么可以沒有名字呢!這才給她取了閏之為名。她和本文的王十七娘絕不一樣。 在古代,士大夫這種實在不算什么。作者菌懇請讀者不要搞混歷史和意yin小白文。蘇軾的政見、一心為民的士大夫風骨精神,他的文學才華書法藝術,作者菌是很愛的。 經歷過雙十一的疲憊,送上趙六的少年初萌動,祝大家看文開心。明天六千字已在存稿箱內嗷嗷待出。 最后,關于尺寸,第一章已經說明過了,宋朝官方營造尺寸,一尺是32厘米不到。如果按這個算,七尺大漢,就都是姚明。蘇軾身高九尺,那就是哈哈哈了。本文按宋代文學作品身高約估23厘米為一尺,王九娘身高172厘米,蘇瞻身高184以上。宋史卷154的里,天武第一騎兵身高要求是五尺八宋尺,約折合184厘米。 實在寫不下手五尺八寸的蘇瞻.....這叫自古以來的七尺男兒如何自處呢..... 第47章 眾人都津津有味地詢問著巴蜀的各種風俗人情。九娘微笑著聽蘇昕耐心解釋,原來阿昕也懂得這許多。她心中十分滿足喜樂,可久久聽不到外間蘇昉的聲音,她忍不住朝屏風望了又望,恨不得這屏風立刻就地消失。 四款蜀茶眼看即將都品完,外面忽然來人稟報官家和娘娘急召燕王和淑慧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