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63
子在這養了這麼大的寵物,好懸被它生吞了,再細瞧蛟龍身上捆系的鎖鏈,獄鎖狂龍,這一刻對鬼谷子更加敬佩了。 懷著強烈的好奇心,龍天羽走入身后的殿宇,這間大殿乃石玉砌成,殿內墻壁閃著柔和的碧光,大殿正上方一幅巨大的陰陽太極圖,圖幅前矗立著一塊橢圓玉鏡,殿中央左右各有四根柱子聳立支撐著頂棚,上面雕刻著四靈獸的圖騰。 兩側墻壁下方擺放著有竹簡書籍、兵器法寶、琴棋書畫、丹鼎符篆和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龍天羽從架旁走過,什么定魂傘、赤霄劍、萬獸幡、月陽弓、八荒戰甲、劍仙秘笈、上古冥冊、仙狐錄、歸元醫書、雷劫天圣丹、覆龍鑄杯……連同鬼谷宗鎮派三圣典真跡本赫然也在其中。 龍天羽微微一愣,隨手拾起,翻了幾頁,書頁上真跡現在眼前:“本經記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者,謂爻為之生也……”“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圣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他看著鬼谷子的原著句子,感覺高深莫測,只稍微看懂一點而已,這一剎那,大殿內忽然傳出一個蒼老聲音:“子羽,你來了?” 龍天羽驀然聽到這一聲音,渾身一顫,背脊冷汗涔涔而下,轉過身來,大殿寂靜空無一人,環顧一周,強作鎮定道:“是誰?” “當汝來到此殿之時,說明汝已經解開了陰陽生死棋了,昔者,堯、舜造圍棋以教其子,或者疑之,以為丹朱、商均之愚,圣人宜教之仁義禮智之道,豈為傲閑之具、變詐之術,以宜其愚哉?余竊意不然。 夫棋之制也,有天地方圓之像,有陰陽動靜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風雷變化之機,有春秋生殺之權,有山河表里之勢。此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惟達者為能,守之以仁,行之以義,秩之以禮,明之以智;兩千年后,你終于又來到老夫這座殿宇,子羽,汝一定很驚訝吧,又是一個兩千年的輪回,你我師徒再次相逢了?!甭曇羯n老平淡,但字字傳入龍天羽耳中,卻如遭雷擊。 “我是子羽?鬼谷子是我師傅?這哪跟哪啊,我是兩千年后的人,不屬于這個時代??!”龍天羽心中驚疑未定,但對于什么鬼谷子門徒,卻一點一不相信,遂問道:“您是鬼谷先生?還在世嗎,怎么會是我師傅?” “老夫顯世于先秦時期,在世間游歷百年,四處尋找天賦極高的弟子帶回山中授業解惑,因材施教,建立鬼谷宗,兩百年前便以劍破虛空,離開這個時空界域,至于你,乃是一個變數,看過一段場景,你就明白了?!?/br> 話音甫落,太極圖前的橢圓石面上光華大作,浮現出一道畫面開始演化,正是一個軍事基地,一位青年被時空飛船帶入了秦王皇陵中,這個青年出來后,護送一位女子南下楚地,后來與她走失…… 龍天羽渾身一震,這不正是自己的離奇境遇嗎?圖中的男子是他,那女子正是虞姬,隨后石鏡中的情節讓他更加吃驚了:在沛縣遇見了劉邦,并沒有殺了他,而是認了劉邦為義兄,與他一同起義,成為其左膀右臂,戰功赫赫,而虞姬也成了項羽的女人,雙方楚漢之爭,最后項羽失敗戰死,龍天羽為西漢開國立下汗馬功勞,最后卻因功高蓋主,難逃一死…… 劉邦登基做了漢高祖后,情節完全與他熟悉的歷史重合了,直到兩千年后,渭水的秘密皇陵被國家考古隊挖掘,轉移了時空飛碟和那把手槍到軍事基地,請來了又一個他自己……演到這里,圖面倏然終止消失了。 “這、這是什么意思?”龍天羽目瞪口呆,滿臉的不可思議! “這是一個輪回!” “輪回?可是我并沒有死??!” “不錯,現在的你沒有死,但是上一個輪回的你已經死了,消失在歷史之中,才會有后世的你,和未來的歷史,因為上一個你,沒有改變歷史,所以歷史延續了,朝著原有的軌跡發展下去!” 龍天羽反問道:“可是,我如今已改變了歷史,難道就不會再有后世的我了嗎?” “當你斬殺劉邦的那一刻起,歷史已經改變了方向,時空發生了偏差,原有的軌跡變化了,自然不會再有后世的人了,你抹除了那一段的時空,以及所有人的生命,或者說,你熟悉的那段歷史時空破滅了?!?/br> “???那豈非后世人全部死了?”龍天羽震驚問道。 “也不是,只是這個時空人和事不會再朝著固定的歷史去發展,而是朝著新的方向再前進,歷史潮流不可逆擋,指的是它的發展規律和定理,而不是軌跡,世人所道的歷史,只是按照它的軌跡來定論規律的,本末倒置,因此局限于歷史,生在其中,死在其中!”鬼谷子的聲音似乎從大殿四面八方傳來。 “按照你的意思,如果我沒有斬殺劉邦,而是相助他,這個時空仍舊按照原來估計延續下去,與歷史重來,即使我死了,后世又會出現一個我,再穿越回來,反復地輪回著……”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這是你第二次輪回,性格比次要殺伐果斷,更適合做一個君主帝王,沛縣當機立斷地除掉劉邦后,你就奪取了他的帝運,改變了歷史,使人道變革,朝著新的紀元發展下去!” 龍天羽陷入了沉默,覺得理解了一些,又有些茫然,似乎有一層玄機蘊藏其中,在腦海閃爍不停,抓也抓不到,似懂非懂的狀態。 “宙宇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松弛,或者緊張,所以,圣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往往一個想法,或許就能改變命運,逆天而行,這就是本門鬼谷宗的主要思想之一?!惫砉认壬穆曇艚庹f道。 “我好像有些明白了?!?/br> “哈哈……子羽,上一個輪回你就是在洞府內拜在老夫門下,成為最后一個閉關弟子,老夫羽化之前,特意留下這段靈識等你歸來,現在所剩的靈識就要消散在這個世間了,你盡快翻閱殿內書籍后,早些出去吧,放手而為,革鼎人道,華夏大地將因你一念之間,走向新的歷史紀元,哈哈……世人皆醉我獨醒……老夫去也……”話音落下,大殿上空泛起了點點的星光,最后消散在天地間,大殿內唯剩下龍天羽孤零零地站在那,一臉凝重。 —————— PS:這一章寫的很玄,不過這只是個表達的形式,而不是本書的主要方向,寫過這里之后,全書再次回到古樸的歷史環境中,軍事歷史才是本書的主題,所以擔心本書向玄幻和武俠過度的朋友大可放心,龍竹會捏拿好情節的! 第五十三卷笑傲群雄第二章學術爭辯 龍天羽只覺大夢一場,這不是真的,可是周圍的一切場景,清晰存在,客觀地告訴他,這些都是事實! 歷史的規律是不可抗衡的,時勢造英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阻止歷史的發展,而人的主觀意識和行為,卻能影響歷史的方向,只要你遵循著發展規律,因勢利導,順應它的趨勢,就能掌控它的洪流方向。 龍天羽轉身來到那些物架之上,看著各式各樣的兵器法寶和古籍書冊,心想來一次要是不選幾樣,太對不起自己了,何況鬼谷先生既然承認我是他的徒弟子羽,那我還是有資格挑選幾樣的。 當下轉了一圈,自己對那些奇門遁甲之術和法寶不大感興趣,于是自己選了一本,為婉兒選了一部,為月瑤選了一本,為凝君挑了一部,隨手又拿了一張月陽弓,間囊只有三支箭,篆刻“穿星”二字,再不多看,毅然離開了大殿。 人心欲壑難填,如果你貪求太多,很可能離不開這座大殿了。 外面潭湖的蛟龍已消失了蹤敢影,沒有動靜了,不知是否被鬼谷子點化,也跟著羽化消失了。 龍天羽按原路折返,躍過石墩,回到了上面的石室,這時才發現,上面書架上的物品和書籍與鬼谷大殿內的東西相比,又顯不足了,原來這鬼谷洞府分為上下兩層,一真一假,鬼谷掌門也不過是在上面的石室翻閱古籍,就已經成就不世之才了,要是都在下面的大殿內鉆研,估計鬼谷的弟子都成劍仙了。 想到外面棋盤崖下的大會,龍天羽無心再逗留下去,將書籍放入懷內夾層,挎上月陽弓,最后四處望了一眼后,從石殿大廳內走出,經過生死八門,走出了鬼谷洞府。 外面的諸葛玄奇仍在靜候著,見他出來,大喜問道:“子羽,可有收獲!” 龍天羽想到洞府內的境遇,的確收獲良多,感慨良多,輕嘆道:“這一行,讓我又理解了以前從未理解的東西,我就是歷史,歷史就是我,我命由我不由天!” 諸葛玄奇一愣,皺眉思索這幾句的深意。 龍天羽哈哈大笑道:“這是在下隨便感慨的,不必多想,走,我們回去吧?!?/br> 諸葛玄奇淡淡一笑,道:“好,現在大會應該是百家爭鳴的時候,由其它三位師兄妹主持,咱們這就過去,還能趕上?!彼谒慕苤信判械诙?,子慕年齡最長,子陽排行第三,子清年齡最小。 當二人按著山麓古道石徑折返回來時,尚離會場有段距離,就聽到了場中激昂的陳詞:“桑海儒家,天下翹楚,只可惜空講仁義理智信,毫無用處,如今乃是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群雄割據的劇烈變化時代,乃是華夏之地大沉淪、大興亡之勢,你儒家宣揚仁義,能讓諸侯放下兵戈嗎?這不可能,也不實際,唯有以武止武,像秦朝一樣建立一個大爭權,由一個諸侯統領,推行法術,削弱諸侯力量,天下才能真正太平!”那說話之人正是法家代表商莞。 他一番話說完,儒家人人怒視而對,反是墨家、兵家都點頭同意,不少人也紛紛附和,擁護這一論點。 儒家又一人站起身來,正是儒家小圣賢莊的滄溟先生朱澤堯,拱手一禮后,反駁道:“此言差矣,以法家治國,推崇兵戈戰爭,將會事天下陷入生靈涂炭之中,試想十八路諸侯,還有各方勢力,要歸附在一個諸侯之下,將會死多少人,而且即使建立一個統一的秦國又如何,推行法制,酷刑嚴厲,苛政猛于虎狼,最后使民心丟失,再大的秦國也難逃滅亡的下場?!?/br> “儒家推行周禮治國,并不是完全復辟周禮,而是選賢能修信用,賊不做謀不用,使天下人及貴族諸侯講禮儀,知廉恥,人不但愛護自己子女,也愛護別人的,男人不必馬革裹尸征戰四方,而是本分耕作,女人有歸宿,不必日夜擔心丈夫戰死沙場,不論孤兒寡母老弱病殘,都能得到照顧和供養,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大同,這樣不是更好嗎?” 這時造化道掌門洪玄子起身道:“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推行禮智仁義,乃是小道末流,只有推行大道,無為而治,才是最重要的,否則人間正道紛爭不斷,永遠實現不了天下太平?!?/br> 儒家顏古卿起身道:“我們在講儒家的仁禮和法家的刑罰哪個更適合,與道家無關,無為而治,任其發展,沒有道德準繩和標準,若不進行教育,推行禮儀,使其知廉恥,天下百姓認清對與錯,各自為事,肯定行不通,因此儒家講究恢復周禮,才是最正確的途徑?!?/br> 自古以來,人們對治理國家提出了千百種主張,大而言之,形成傳統共識的便有王道治國、道家治國、儒家治國、墨家治國、法家治國幾種主流。 其中的王道治國是經過兩千多年歷史延續的成規定制,其最為成功的范例便是西周禮制。這種王道禮制,的確曾經使天下康寧一片興盛,而且儒家至今還在不遺余力的為這種王道張目禮贊,春秋戰國以來,王道禮制雖然已經大為衰落,但許多國君為了表示自己仁義,仍然堅持說自己奉行王道。 而墨家雖然是天下最簡樸、最勤奮、最巧思、最主張正義且最有戰斗力的學派,還擁有龐大的武裝力量,但墨家一直以來的“息兵”和“兼愛非攻”兩點為政主張,在任何一個戰國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它反對大國兼并小國,任何強盛大國也無法允許。 法家卻是戰國變法的爆發點,凡欲強國者必先變法,已經成為戰國名士明君的熱點話題,然則推行法家之學的根本前提,是國君的決心徹底與否?法行半途,不如不行,必須要國君要堅定不移的支持,君臣始終要同心同德,否則,法令難以統一,變法難見成效。列國變法的道路,無一不鋪滿了鮮血,韓國申不害、魏國李悝、秦國商鞅變法,都是血雨腥風了,天下各學派也將秦王暴政和滅亡都推在法家身上,尤其是儒家,最痛恨的就是法家。 龍天羽聽了幾人的對話,搖頭失笑,說來說去,還是陳腔濫調,百家的思想各異,都是一味地宣傳自家學說,吹捧自己的道理,也不管跟世俗和現實搭不搭配。 這時名家的惠熙站起身哈哈大笑道:“錯了錯了,儒家經典古籍中講人之初,性本善,既然百姓是善的,為何還要推崇禮儀仁義,干脆什么也不教化,豈不都是大善人了,何來紛爭,你們儒家本來就是相互矛盾的!” 顏古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