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8
香的味道濃重得有些嗆人,他伸出手指,那裊裊的白煙便好似有生命似的,纏纏綿綿地往他手上卷,繼而鉆進他七竅百骸之中。 他每走一圈,臉色就比方才好看一些,身形便也更輕盈一些。 走到第十圈,謝允便不用再扶著墻了,拖沓的腳步聲一步比一步輕,接著,他驀地將長袖抖開,運力于掌,輕輕一揮,數尺之外的石桌上的畫卷被他精準的掌風彈開,“刷”一下鋪了滿桌。 畫上滿身紅衣的女孩子好似要破紙而出,筆墨間的風華照亮了一室黯淡的石洞。 謝允收回手掌,負手而立,感慨道:“師父,我覺得自己都快好了,你這三味湯真的是毒不是解藥嗎?” 同明大師道:“阿彌陀佛,自古傷病,都是來如山倒、去如抽絲,服下后病去也好似一夜顯靈之物,便是呂國師也不曾見過,凡人豈敢奢望?” 謝允隨口一句玩笑話,便勾出了老和尚一堆長篇大論,忙道:“同你說著玩的,不必這么認真?!?/br> 他一邊說,一邊將那塊墨跡斑斑的軟皮摘了下來,仔細欣賞周翡的杰作,問道:“師父,我能出去轉轉嗎?” 同明大師沒吭聲,寂靜的石洞中,只能聽見他轉動念珠的聲音,好一會,他才低聲道:“隨你,帶好蛟香?!?/br> 謝允就明白了,既然同明肯答應,就說明他能一直活蹦亂跳到下一次喝三味湯的時候。 他想了想,又改口道:“算了,不去了,一月半月,走也走不了多遠,沒意思,我還是在島上陪您老人家說話吧?!?/br> 同明大師無聲地念了一聲佛號,伸出枯樹枝似的手,撫上謝允的肩頭,說道:“虧你不嫌棄我們三個快入土的老東西?!?/br> 謝允笑道:“師父天潢貴胄,當年連我這姓趙的亂臣賊子之后都肯收留,徒兒怎么敢反過來嫌棄您?” 同明大師聽了,溝壑叢生的臉上露出了一點溫暖的笑意,說道:“你知道自己是誰就行了,是誰的兒子、誰的后人,很重要么?何況老衲身在紅塵檻外,往來如萍,四大皆空,若是還計較幾百年前的俗家事,我這一世修行豈不都是耽擱功夫?” 謝允豎起一根手指搖了搖,反問道:“生老病死既是凡人之苦,也是修行之道,大師,你既然不計較俗家事,怎么見徒兒修行,反要愁眉苦臉呢?” 同明一時居然有點無言以對。 謝允又道:“師父,你不知道,我方才做了一個特別長的夢?!?/br> 同明:“夢見什么?” “夢見小時候的事……那時我不聽你的規勸,一意孤行要回金陵,覺得自己經天緯地、學藝已成,一定要回舊都報仇?!敝x允翹著二郎腿坐在石床邊上,在一片蛟香中輕聲說道,“其實舊都和我爹娘,我都只是有一點印象而已,記不太清了,本不該有這樣大的執念,想來是小時候一路護送我、照顧我王公公反復在我耳邊念叨的緣故?!?/br> 當年謝允為什么會身中透骨青的前因后果,同明大師雖然心里有數,卻還是頭一次親耳聽謝允自己說起,便不打斷他,只是靜靜地聽。 “我到了金陵,皇上與我抱頭痛哭,我以前還當滿朝上下都懷著國仇家恨,恨不能隔日便北伐殺回去報仇,后來才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大家都不想打仗,就想安安穩穩地占著南半江山,繼續當混日子的達官貴人,沒有人愿意毀家紓難地‘復國’,皇上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那一段時間,皇上時常召我一同飲酒,他沾酒必醉,每醉必能吐出滿肚子苦水。我本就一腔激憤,見此更是忍無可忍,接連數日在朝堂上與主和派斗嘴,鬧得烏煙瘴氣。后來又自作聰明,請命巡邊,用計誘來北人,又謊報軍情,在邊關騙來三千守軍,趁機奪回三城,以此大捷為由頭,扇動我父親舊部與一干沒依沒靠的寒門子弟攻訐兵部……” 同明感慨道:“小小年紀?!?/br> “小小年紀不知深淺?!敝x允笑道,“其實那時北朝正是兵強馬壯時,南方卻連兩年水患,本就民不聊生,而且朝廷上下不是一心,根本不是開戰的好時機,連皇上都不過是借由主戰與主和兩派爭端,在金陵‘新黨’和‘世家’之間相互制衡而已。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偏我不懂?!?/br> 趙淵用“懿德太子遺孤”,給主戰一派立下了一個巨大的靶子,嘴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聲稱自己準備禪位,叫盤根錯節的南方舊黨整天惶惶不可終日,唯恐金陵朝廷落在那整天想著報仇復國的半大小子手里。 同明大師問道:“后來呢?” “后來皇上下詔予我親王之位,”謝允說道,“隨后又請大學士代筆擬旨,要在我班師回朝之日便正式冊封我為太子,待我大婚之時,便要禪位還政。既然尚未宣發,便本該是秘旨,但不知從哪里走漏了風聲,一夜之間傳遍了暗流洶涌的金陵?!?/br> 他語氣平平淡淡,可這三言兩語中卻好似裹挾著驚濤駭浪,聽得人一陣后脊發涼。 泄密的詔書好似一把野火,將南都貴族們連日來的憂心畏懼一股腦地點著了,他們沒料到趙淵竟然會“軟弱”到這種地步,只好孤注一擲地打算除去未來的“暴君”。 “我當時遠在前線,每天忙著布防對抗,還得想方設法將被戰火牽累的百姓安頓得當……都不知道這件事?!敝x允一低頭,看著自己慘白的手指尖,將“畢竟我年幼無知”這句頗有些尖酸的話咽了回去,只是用局外人的口氣說道,“后來的事師父大概也聽說了,我軍糧草被刻意拖沓,我遞回金陵的折子被扣留,無奈之下只能兵行險招,偏巧軍中有叛徒泄密,被曹寧圍困孤城,援軍又久久不至?!?/br> “這么多年,我表面上寫寒鴉聲,賣‘血’當盤纏,其實沒有真正同別人提起過此事,”謝允說道,“方才夢到,樁樁件件猶似昨日,突然便忍不住想找人聊一聊?!?/br> 那一回東窗事發,建元皇帝震怒,滿朝嘩然。 端親王畢竟是“華夏正統”,據說金陵城中的太學生們寫血書鬧事,要求朝廷嚴懲“國賊”,事情越鬧越大,江南舊黨不得不推出數十只替罪羊來平息事端,御林軍當街打馬而過,抄家抓人……南渡十余年,趙淵第一次狠狠地在鐵板一塊的江南勢力中楔下了自己的釘子,這個“軟弱”的幼帝憑著他不可思議的隱忍,終于一步一步走到如今這地步。 同明大師沉默好一會,方才問道:“當時有親兵自愿做你的替身,率兵引開廉貞曹寧等人,掩護你突圍脫逃,你為何不肯呢?” 如果當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他在軍中與民